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MSCT在肺空洞性病变诊断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8年第1期
摘要:目的:探讨msct对肺空洞性病变特异征象的显示效果和诊断应用。方法:收治肺空洞性病变患者21例,分析其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结果:在常规容积扫描的基础上,应用薄层重建、靶扫描、多种后处理技术及增强扫描,为良、恶性空洞的鉴别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结论:基层医院利用MSCT的多种扫描方法,结合图像后期处理,充分显示肺空洞性病变的各种征象,可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肺空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后处理
肺空洞病变是指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1],为肺部常见病变形态之一。肺癌及肺感染性病变均可见空洞形成,两者在影像学上鉴别常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在基层医院,有时很难给出定性诊断。多层螺旋CT(MSCT)有容积扫描、薄层扫描及多种后处理功能,能充分显示空洞的特异征象,为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CT薄层、靶重建或靶扫描、增强、窗口技术、图像后处理[2]。
一、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胸部CT检查的肺空洞病变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4~72岁,平均57岁;其中肺癌6例,肺脓肿8例,肺结核4例,肺真菌感染3例。均经手术、临床治疗随访证实,其中肺癌手术4例(术后病理为鳞癌),其余经临床治疗随访证实。CT扫描方法:应用TOSHIBAAquilion16螺旋CT在患者吸气后屏气状态下完成容积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5例患者给予靶扫描,层厚2~3mm,小FOV(20~25mm)扫描范围包括病灶及邻近纵隔、胸膜、肋骨;9例患者给予增强扫描,应用碘海醇80~90mL,静脉推注,速率2.8~3.5mL/s,分别在血管期(20~25s)和实质期(80~90s)扫描;CT图像的后处理和分析:图像传至工作站后,应用薄层重建、靶重建、窗技术及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观察和分析空洞壁的大小、形态、厚度、密度、内容物、边缘、强化程度,重点分析内、外壁形态及洞壁厚度,并结合邻近纵隔、胸膜、肋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
本组21例均为肺内单发空洞,6例癌性空洞洞壁厚薄不均匀,呈偏心性,靠近肺门侧相对较厚,空洞内壁表面凹凸不平,并见壁结节突入,外壁见分叶,边缘见细短毛刺、胸膜凹陷征,增强后强化峰值25~70HU,其中2例伴有邻近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良性空洞中,8例肺脓肿空洞为均匀厚壁,居中,内壁光滑,无壁结节,洞内见气液平,外壁周围见明显斑片状炎性渗出,与正常肺实质界限模糊,邻近胸膜见反应性增厚,增强后洞壁见明显强化;4例结核性空洞均发生于肺叶中上部,为均匀薄壁,内壁光滑,洞内无气液平,周边见卫星灶,肺内其他部位见渗出、增殖、钙化、纤维化,病灶新旧不一;3例真菌感染空洞征象有晕轮征、空气半月征,空洞周围见少许浸润阴影。运用MS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空洞的形态、内外壁、厚度、病变周围肺组织等都得到了很好显示,提供了较多对良、恶性空洞病变诊断及鉴别有价值的影像征象,增强扫描则提供了病变的血供情况。
三、讨论
肺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化脓性、干酪性、缺血性坏死等[3],良、恶性空洞的鉴别一直放在诊断的首位。目前比较公认的MSCT分析包括空洞的形态、洞壁的厚度、内外壁的光整度以及强化程度[4]。定性诊断的关键是提示恶性或良性的各种征象的检出,对一个特征显示充分的空洞病变,诊断就容易得多,因此充分显示肺空洞各种征象的CT检查技术的应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薄层重建:日常工作中常规扫描准值一般≤1.25mm,层厚5~8mm,部分病灶较小,常显示2~3层,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容积扫描后薄层1mm重建,无需额外薄层扫描,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减少容积效应,能较充分显示病灶的微细结构。
靶扫描及靶重建:靶扫描为窄准直与小FOV相结合的扫描技术[5],空间分辨力明显高于普通扫描后的再放大图像,扫描范围包括病灶及邻近纵隔、胸膜、肋骨,层厚常为2~3mm。靶重建无需额外扫描,是笔者日常工作中使用较多的重建技术,选择1~2mm层厚,标准算法重建,能清晰显示空洞内、外壁的结构特征,特别是洞壁的形态、厚度。Woodring通过分析65例空洞性病变与良恶性的关系,发现洞壁厚度在<4mm的92%为良性,>15mm的95%为恶性,介于5~15mm的良恶性各一半,但个别癌性空洞由于瘤体广泛坏死、气体活瓣所致的高张力以及继发于肺大泡基础上,也可表现为空洞壁菲薄,易与良性空洞或不典型空腔混淆。另外,靶重建或靶扫描,克服了常规扫描后洞壁较薄区域因容积效应影响而很难获得准确CT值的缺点,为CT值的测量提供了很大便利,使空洞壁增强后的CT值净增幅度相对准确、可靠。
窗口技术:窗口技术是数字图像所特有的一种显示技术,能分别观察不同的组织差别。空洞病变从洞内容物到洞壁,以及边缘肺组织、邻近肋骨的多成分性,决定了单一视窗不能满足需要。笔者首先采用常规肺窗、纵隔,依次对洞内容物、洞壁、洞周肺组织进行观察,另外对肺外围邻近肋骨、胸椎的病灶,加骨窗观察,采用窗宽1400~2200HU,窗位300~450HU,直至能清晰显示肋骨、胸椎骨质结构,观察有无骨质破坏的存在,为癌性空洞的诊断提供主要依据。CT成像没有固定的窗宽、窗位,应依观察结构的不同而进行调节,直至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密度特征。
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反映了病灶血流动力学特征,良恶性肺空洞壁的血供存在差异,对鉴别有重要意义。对强化峰值、模式及动态曲线进行分析,同时对淋巴结、大血管的受累情况可客观评价,大多学者认为[6],CT值的净增幅度对诊断意义较大,强化≤20HU或≥60HU提示良性,20~60HU提示恶性,≥60HU以活动性炎症为多。值得注意的是,增强前后CT值测量时要注意扫描条件、同一测量层面以及空洞壁兴趣区域的3方面对应,只有这样获得的CT值才相对可靠。癌性空洞洞壁强化峰值以20~60HU多见,强化后洞壁较平扫清晰,动态观察常表现为自肿块中央坏死区向边缘强化逐渐明显。肺脓肿空洞壁常明显强化[7],坏死腔周边以环状强化为多。
图像后处理技术[8,9]:应用最广泛、最常用的为多平面重建(MPR),为二维显示技术,MSCT的容积扫描可从任意角度和平面对图像进行高质量重组,纵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明显提高,使图像达到各相同性。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可多方位评价洞壁的均匀性、光滑度,是否存在壁结节,另外对癌性空洞肿瘤边缘形态、瘤-肺界面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表面遮盖显示(SSD)也是我们常用的三维图像技术,可立体空间、多角度观察病灶的三维结构,尤其有重叠结构的区域,对癌性空洞外壁的分叶、毛刺、血管聚束有较高价值。容积显示(VR)为可根据需要来对不同密度成分进行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空洞病变的外部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
困惑与应对:对少部分良恶性CT征象存在交叉重叠的癌性空洞,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必须认真对待,利用后处理技术尽可能多地发现细微征象,结合临床资料、治疗后CT变化,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可能性诊断,为癌性空洞患者治疗争取时间,提高生存率。此外,还需与空洞型转移瘤、韦格肉芽肿、艾滋病性空洞以及不典型肺囊肿等进行鉴别。总之,利用MSCT的多种扫描方法,结合图像的后期处理,能充分显示肺空洞性病变的各种征象,综合分析,可对肺空洞性病变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唐华平,空洞性肺疾病患者影像学诊断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8):163.
[2]徐爱华.基层医院孤立性肺结节CT检查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3,26(24):3318-3320.
[4]王海军.孤立性肺空洞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6):56-57.
[5]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等.螺旋CT靶扫描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6):424-427.
[6]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31-40.
[7]王宝堂,刘芝艳,张建明.肺癌空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CHINESEJOUNALOFCTANDMRI,2014,12(6):33-35.
[8]潭迎杰,颜剑豪.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24):44-46.
[9]李洪江,夏淦林.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现状与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3):433-439.
作者:季军 单位:226406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