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物医学下的钢琴教育借鉴范文

生物医学下的钢琴教育借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物医学下的钢琴教育借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学下的钢琴教育借鉴

摘要:借着生物医学、生物力学、脑科学等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契机,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教育也借其东风拓宽了学科领域的探究,中国现代钢琴教育开始放眼看天下,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钢琴教育也延伸扩容到许多相关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也开始觉醒,中国钢琴人才的培养已经进入到空前发展的阶段。本文就是在生物医学基础上对中国现代钢琴教育提出一些前瞻的预想和对于钢琴教学的实践活动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躯体感觉理论;钢琴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钢琴在我国日益普及,伴随着其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感的同时,它也给许多习琴者带来了烦恼和伤痛。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弹琴姿势不正确,或弹琴方式的偏差就可能导致机体运动协调性被破坏,某些部位的肌肉被强迫完成力所不能及的动作,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不良的姿势通常会使手指之间韧带、肌肉和肌腱绷得过紧,产生腱鞘炎、肌腱炎等以及其他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大拇指病、神经肌肉病等。因此音乐工作者们对这个问题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在钢琴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运动肌肉和神经的生理规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性在钢琴教育中的培养

动作的灵活性是能否完美演奏的前提。在钢琴演奏中,敏捷性怎么体现呢?它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敏捷性是先天优势还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高的呢?音乐生理学家克里斯朵夫·瓦格纳对小提琴家与非小提琴家的下臂和腋下关节的角度进行的统计学研究①,结果表明二者几乎没有差别。同时对小提琴领域中独奏家和乐队演奏者也进行了相关比较,发现独奏家左臂的可弯曲度更大,这并不是由于后天更多的练习造成的,因为先天条件给与他们超常的能力以及成为独奏家的可能性。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动作灵活性是由先天手指的技能支配的,所以后天的练习与锻炼并不会增强这个生理特质。“完善灵活性的练习,只有在原有的可动作范围受到运动缺陷和肌肉紧张的消极限制的情况下,才显得有意义。②”

二、指法意识在钢琴教育中的培养

此外,根据手的生理结构,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不同的指法。不同学生手指长度、宽度都各异,因此在弹奏同样旋律或者和弦时都需要找到合适的指法,以不能伤害手指肌肉运动,符合演奏者的手部生理条件为原则。其次,教师应当善用年幼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在学琴的初始阶段就让他们探索自己的上肢肌肉,尝试运用不同触键方式探索音色。年幼的孩子在不理解动作的原理和作用的情况下就能通过模仿,学会很多复杂的音乐片段,这种特点在神经心理学方面有过研究,提出“镜像神经元”假设。例如“镜像神经元”存在于人体中,因此在我们模仿动作时,这种神经元就会完成一些输入和输出的生理过程。而缩短这个过程的反应时间,却需要专注力和感知力都及其敏锐的情况下,才能高效准确的模仿出类似的动作。然而只有模仿动作的阶段还不足以完成整个演奏,学生还必须完成从意识到无意识转换的过程。在动作模仿阶段,学生应该准备一套平时练习的指法和演奏时的指法,演奏的指法必须保证手指感觉舒适和手部动作流畅演奏的稳定性。不过这都是意识过程,是可以通过小脑控制动作协调来有意识的修正的。在这整个动作执行的过程中,对于动觉、感知觉、内心听觉都有依赖。

三、注意力在钢琴教育中的培养

钢琴教育家马吉尔·法罗(Margitvarro)说过:“乐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对注意力的培养,养成目的明确和经济有效的练琴习惯,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合理分配为一切之首要。”③这种对于注意力的培养符合近年来十分倡导的“内心训练法则”,事实上内心训练法则已经在国际体育竞技比赛中非常常见,但未被乐器教育引用。在神经心理学的理论中,内心训练是大脑中完成一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想法,最后付诸于实践通过某些动作完成。在钢琴演奏中就是让演奏者在脑海中想象所要演奏的旋律片段,和演奏这个片段手指的指法和运动动作,在心中模拟实际演奏的一套动作训练。内心训练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针对某个目标动作,大脑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和作用在性格和认知中心的前额叶区域处理信息。第二阶段传导到大脑的联合皮质负责统筹规划信息,紧接着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共同负责动作记忆和动作调节,在第三阶段这些信息被传递到下丘脑和第一运动皮层,最后在这个复杂的信息传递处理过程中,运动计划就完成了。初次完成这个动作肯定是在认知控制下的,但接下去不断重复目标动作,大脑就会阻断认知而完成这个动作,也许就是大脑发现已经不需要认知这个过程,手指依旧保持原先的运动路径机械性执行这些动作。以练习乐曲举例来说,这个状态常常发生于已经脱谱弹奏但还未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不动脑的机械式练习有可能会将已经熟练掌握的曲子“返生”,偏离良好的状态。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有意识的慢练,恢复乐曲初学时候的新鲜认知状态,重新集中大脑的注意力和专注力这两项心理因素。在笔者教学的经验中,有这样的学生,需要在三个月内准备参加比赛,在前期已经很积极的背谱弹奏曲目,练习进度良好,但在离比赛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突然在节奏、强弱规律和音乐乐句上都完全失去分寸,作为老师的笔者考虑不经大脑的这种机械式练习的不良影响,就让他重新如同新曲一样慢练整首曲目,最后回课的时候原来的状态又回来了。所以想要提醒在练琴道路上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有所收获,而且考虑到舞台演奏不可重复性这个特殊性,我们更加需要在平时训练准备的时候增加内心训练:内心训练的方法可以锻炼演奏者加强动觉和听觉的联结,对于动作的调整能力就越强,在舞台上演奏时如果发生突发错误也可以快速找到避免的措施。

四、本体感觉在音乐教育中的培养

乐器学习中运用到躯体感觉的理论。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手指和手臂的动作,但常常忽略了动作之外的本体感觉。本体感觉是一种很特殊的感觉,常常由特殊的神经节触发,这些分布在我们肌肉和肌腱中的神经节,不同关节位置变化和肌肉收缩带动人体产生正确的姿势和目标动作,这种过程就使得肌张力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种特殊的本体感觉如果被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刺激的话,大脑皮层的神经突触也就随之不断刺激而活跃,推动大脑神经网络中枢的发育。音乐教育家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④教授提出“人的触觉会提供一些躯体和躯体外对象之间的接触信息。”(《现代钢琴教学法》P35,奥地利)这就触觉无形的提供给了人体思考的空间。例如手指接触琴键的时候,演奏这就会通过身体的感知记住这种触键的感觉,并且无意识的会记忆住这种触觉的记忆。如果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如果变换触键方式和触键角度会不会对于触觉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学习方式来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实际的音乐体验。实践证明通过提高自己躯体动作的精确度和通过身体的动觉和触觉等本体感受力来获得更加无意识层面的身体意识。除此之外,大脑的听觉系统和动作系统虽然不在同一个大脑区域,但在音乐家的大脑中会产生某种特殊的链接,帮助他们通过音响修正动作,这非常有助于改善音色的能力。所以应该尽早训练学生的听力和音色在内心的呈现能力,多建立听觉和动觉的准确和交互式的联结,这能极大的提高演奏水准,培养出未来的钢琴家。这个过程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内容,例如对于音色很微小的手部肌肉控制,不仅仅需要在幼年时期学会不同触键方式的控制,并且对于音色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在脑海中根据音乐表现构建出的虚拟声音,还在音色饱满度和时间的细微差别。

参考文献:

[1]子恒.音乐家易患脊椎病[J].音乐生活,2006,(01).

[2]高强度钢琴演奏致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出血[J].美国急诊医学杂志,2014,(32):688.e3–688.e5.

[3][德]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钱泥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奥地利]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现代钢琴教学法[M].杨燕宜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作者:万凡捷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