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观察范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观察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观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观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第七期

1方法

1.1术后治疗①抗凝治疗: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U(依诺肝素)2次/d,维持5~7d,后续口服华法林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本组中1例后腹膜血肿患者,在血肿情况稳定后再予抗凝治疗。②辅助溶栓治疗:对部分血栓残留及膝下深静脉内血栓患者,经患肢足背浅静脉行顺行溶栓治疗,尿激酶20万~30万U/次,每日2次,溶栓治疗3~5d。

1.2疗效判断血栓抽吸治疗效果分为3级[2]:Ⅰ级:血栓清除率<50%;Ⅱ级:血栓清除率≥50%而<95%;Ⅲ级:血栓完全清除或清除率≥95%。依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6个月时根据体检和下肢深静脉造影结果将临床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级[3]。

2结果

血栓抽吸效果达Ⅲ级者21例(80.8%),Ⅱ级者5例(19.2%),Ⅰ级者0例。经造影证实26例中有15例合并May-Thurner综合征,均行PTA治疗,左髂总静脉内置入支架治疗14例。血栓抽吸操作时间为30~60min,平均约45min。术中估测每例患者失血量100~400mL,术后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较术前分别平均下降13.5g/L及4.7%。术中均未出现症状性肺栓塞、血管壁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本组住院时间4~14d,平均7d,出院时临床疗效优者8例(30.8%),良者15例(57.7%),中者3例(11.5%),差者0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本组18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1例术后第2个月因胆囊癌广泛转移死亡,其余17例6个月时临床疗效优者6例(35.3%),良者10例(58.8%),中者1例(5.9%),差者0例。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清除血栓,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系统性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现阶段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抗凝治疗不能直接溶解血栓,即使充分抗凝,仍有约50%的患者发展成PTS[4]。近年经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取得不错效果,但因溶栓药物的持续灌注,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5%~12%,且因溶栓治疗时间较长,住院时间及费用也相应增加[5]。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thrombectomy,PMT)可以迅速清除血栓、减少溶栓药物剂量,但相关器材昂贵,远期疗效也有待进一步观察[6]。

本组采用10F导引导管对血栓直接进行抽吸,血栓清除率达Ⅲ级者占80.8%,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缓解,且术中均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Zhu等[7]以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报道对26例采用大腔导管抽吸治疗髂股静脉血栓,血栓完全清除率达92.3%,且均未发生静脉管壁破裂及症状性肺动脉栓塞,本研究中血栓清除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其研究大致相当。本组尿激酶使用剂量较CDT治疗明显减少,Park等[8]报道仅用抽吸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不用溶栓药物,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静脉管壁和静脉瓣膜的损伤以及肺动脉栓塞,是血栓抽吸治疗潜在的手术并发症[9]。本组未观察到静脉管壁的破裂和静脉瓣膜的严重损伤,分析原因主要为10F与8F导引导管同轴在导丝引导下进入血管腔内,避免了10F导管头端引起的机械切割作用,抽栓时导管头端避开静脉管壁及瓣膜,并且本组病例多为急性患者,以红色血栓为主,较易吸出,以上因素均降低了损伤静脉管壁及瓣膜的机率。但静脉壁内膜及瓣膜的轻微损伤则通过造影很难发现。本组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原因可能为有下腔静脉滤器保护,抽吸时由血栓远心端向近心端操作,最后开通近心端血管,减少了血栓脱落风险。

对于髂静脉受压并发的深静脉血栓,虽经导管抽吸可以清除血栓,但不能改变解剖学上的异常,通过对狭窄段血管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可以及时解除梗阻,提高血流通畅率,这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10]。因此,本组15例合并May-Thurner综合征患者,均对其进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髂静脉血流均恢复通畅。虽然本组资料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不能充分评估治疗效果。但是,采用大腔导管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操作简单,对器械设备的要求不高,且适合人群广泛,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因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葆胜 赵进委 王云 蒋利强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