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如何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范文

如何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如何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如何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在医改背景下,如何完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医改对财务预算的新要求,对如何完善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研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稳定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预算管理;医改;预算执行;信息化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就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而新《医院财务制度》也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观念。但目前多数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预算管理工作仍是医院的管理短板之一。现阶段医院的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着意识淡薄、体系不健全、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预算考核没有很好地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使预算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

一、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定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随着该制度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开始重视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预算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制度上对医院预算规范时间较短,很多医院对预算管理存在意识淡薄的现象。一方面多数医院管理者对预算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机构,或者预算机构形同虚设,预算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医院其他科室人员对预算工作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内部的工作,与自己科室无关,没有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中,对于预算考核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展开。

(二)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编制不科学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实现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率的保障,应包括有效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和预算管理工作机构。还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等,而目前多数医院没有完整的管理机构,分工较为模糊。另外,没有完善的预算分析和考核制度,预算的调整和执行随意性较大,使得预算难以发挥有效的监控作用。编制方法上,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增量预算,即收支预算在上一年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增加,结果是未能充分考虑影响预算的其他因素,如国家的政策变动,上年收支项目是否正常,本年是否有临时新增事项等,最终导致部分预算指标不合理,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较大。

(三)预算执行力不强,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

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对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往往只重视医院收支预算的编制工作,而忽视了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与考核,对预算执行异常情况未能及时进行分析,也没有查明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预算执行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将预算考核与奖惩挂钩,员工对预算执行的积极性较低,预算报告得不到其他科室的认可和重视,导致预算的执行力受到阻碍。

(四)缺少信息系统的支持

目前各医院的日常财务工作均实现了信息化。但由于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时间较短,市场上还没有比较成熟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即使有医院预算管理软件,也是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模块,不够完整和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如预算系统无法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各级部门在预算的申报、审批、下达等沟通中效率较低,也不方便其他科室对预算的查询及反馈。因此建立完善的预算信息系统,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二、医改对预算管理的新要求

(一)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制度上的要求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通知,对医院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中又提出深化人事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等要求。2015年,卫计委的《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强调预算申报、审批、调整等重大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健全公立医院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等管理制度。

(二)医改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变革上的要求

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全面推开,医改要求公立医院改变医院补偿机制和医保支付制度,具体表现为取消药品加成、耗材加成,提高医护人员的劳务性收入,如诊察、护理、治疗和手术等收入,降低政府补助收入,其余通过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进行补偿。所以,只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合理控制医疗成本,实现收支平衡,从而达到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稳步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如何完善医院预算管理工作

(一)提高预算意识,完善预算制度

为了完善医院预算工作,必须提升医院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通过观念的转变,对医院财务预算工作提起重视。一方面医院领导及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院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规避医院经营风险的发生,确保医院健康稳步地发展。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和其他科室的员工都要树立高度的预算管理理念,预算执行部门应积极参与到预算工作中来,共同推进医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加强医院预算管理,规范和加强各科室、职能部门的预算行为,公立医院应进一步健全医院内部预算管理制度。相应的预算制度应包含预算编制、审核、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等方面,使预算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该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和预算管理工作机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应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职代会和院长办公室组成,作为医院预算的审批机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应由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归口管理机构及预算监督和考核等机构组成,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等日常工作。

(三)选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完善预算编制流程

医院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和概率预算等。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提是根据医院的业务需要选用一种合理的预算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如将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医疗收入预算比较简单,我们可以运用增量预算进行编制,而医疗成本项目较多,影响因素复杂,可以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总之,应该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选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在医改背景下,医院需采取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以提高预算的有效性。医院预算编制流程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预算管理办公室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统一组织职能部门和各科室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其次根据医院预算归口管理原则,职能部门负责编制分预算;最后各项预算草案编制完成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统一审查、汇总、分析,根据医院的整体资金状况编制医院总预算草案,报院长办公会审议并审批。

(四)加强预算执行力,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十六条规定:医院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等一并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有预算而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都起不到预算管理的目的,因此公立医院应该加强预算的执行力。第一,严格执行预算。预算经审批后,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总目标执行,预算管理部门将总预算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执行部门。第二,及时进行预算分析和调整。应定期将全院及各科室的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对与预算差距较大的项目和科室查明原因并进行重点分析。属于预算编制原因的,提出下年度预算编制的改进意见;属于实际执行过程出现偏差的,对执行科室提出改进意见和管理措施。第三,加强预算监督。为了保障预算及时有效地执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需要联合财务、审计等科室加强审核和监督,以保障预算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是预算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将预算的执行结果纳入医院的整体绩效考核中,不但要对医院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还要对预算执行者进行考核,对预算执行科室实现奖惩。将预算执行情况和科室负责人及科室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医院应该选用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合理的考核指标,将预算与绩效考核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的监督管控作用,以达到提高医疗收入、控制医疗成本,提升医院经济管理的目标。

(五)完善医院预算信息化系统

由于医院预算在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过程中涉及部门较多、数据庞大,所以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信息化系统的支持。首先,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将医院的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绩效考核等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可以节省预算人员在数据的收集、审核、汇总等基础工作的时间,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预算的分析和考核等方面,加强了预算的监控作用。最后,通过预算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地反映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预算差距较大的科室,可以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调整,有助于预算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医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医院是否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医改环境下三级公立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17(4):25-26.

[2]徐元元,田立启,侯常敏,操礼庆.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3]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作者:董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