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盆腔炎中医护理的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中医护理进展
1.1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其理论依据盆腔内静脉丰富,且与相应器官及周围组织形成的静脉丛相吻合,药物进入直肠后,经痔静脉丛进入盆腔静脉,从而能使药物通过局部的血液循环作用于盆腔,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或暖宫散寒的作用。
1.1.1插管的深度灌肠时插管的深浅对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过深容易损伤肠道,且使药液保留位置过高、离子宫附件过远,致使效果欠佳;如过浅则易刺激肛门,过早引起便意,不易保留足够时间,影响疗效。保留灌肠插管的深度为15~20cm。
1.1.2润管的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程长,通常需要20~30d,甚至更久,反复插管对肛门刺激大,患者易出现肛门疼痛,特别是有痔疮或肛裂的患者。传统的润管方法是使用石蜡油,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对石蜡油过敏,以致肛周奇痒难忍。何雅萍等改良了传统的润管方法,先用棉签蘸马应龙痔疮膏注入肛门少许,然后涂擦肛周按揉片刻后,再用痔疮膏涂肛管前端7~10cm。改良润管方法后患者痔疮及肛裂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也明显延长。
1.1.3灌肠的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嘱患者卧床于操作位,臀下垫一次性中单,抬高臀部10cm,有利保留以提高疗效。根据患者选择适宜的肛管,对初次灌肠或痔疮患者选择较细的肛管,润滑肛管缓缓插入15~20cm,灌肠袋高度不超过40cm,灌入速度宜缓慢,一般需10min以上。灌肠过程中如有腹胀或便意,嘱患者深呼吸,以利药液顺利而有效地进入肠道,灌肠过程中尽少暴露患者以防着凉。灌入药物后,嘱患者膝胸卧位30min。这样,既能使药液沿肠壁缓慢进入,减少肠壁的刺激,又能使药液达到较深的部位而保留较长时间。
1.2温针灸疗法温针灸的治疗方法是从病变局部入手,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刺能疏通经络气血,艾灸则兼具温通和温补的双重功效。现代医学证明,温针灸具有扩张血管和淋巴管,加快血液循环,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减少炎症渗出,同时能加速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起到消除炎症的作用。李其英等选用关元、气海、三阴交、子宫穴(双)、足三里(双)、肾俞(双)等穴。操作方法:患者排尿后,腹部及下肢穴位取仰卧位,腰背部取俯卧位,选定穴位,常规皮肤消毒,针具选用0.35mm×40mm的不锈钢针,用中等刺激,得气后施补法。在针尾套上1.5cm长的艾条,艾条距皮肤约4cm,点燃艾条施灸,每穴灸2壮,艾灸时应每隔5min去除一次艾火灰烬,以防烫伤皮肤,整个治疗约40min,每天1次。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结果明显改善。
1.3中药外(热)敷法以活血行气散结为主的中药外敷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丁树习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中药外敷方(红藤60g,败酱草60g,透骨草100g,黄芩30g,黄柏60g,大黄30g,穿山甲45g,三棱15g,莪术15g,乳香12g,没药12g)治疗该病患者60例,将上药共研末,用黄酒调成糊状敷在下腹部,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结果:治愈45例,显效15例,有效率为100%。张菲辉等应用双柏散加红外线照射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以利炎症消散和缓解组织粘连,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取适量加工成粉末状的双柏散加水加热搅拌成糊状,将其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厚1cm,敷于下腹部双侧附件区,覆盖范围大于病变范围1~2cm。外盖塑料薄膜,以胶布固定,红外线照射患部30min,每天1次,双柏散敷12h,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3.55%。
1.4中药离子导入法运用中药药液,借助药物离子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将药物离子经皮肤或黏膜导入盆腔或胞宫,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丛慧芳等应用丹东市大洋电子仪器厂生产的LD-AE型治疗仪,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将金银花、连翘、透骨草、败酱草等药物各20g洗净烘干研末,每次取200g,用清水搅拌均匀成膏状,平铺于纱布上做成药垫,蒸热至40℃~45℃,嘱患者平卧,将铺好塑料膜的药垫(以防渗液)敷于下腹部,再将双侧电极板置于药垫上(阳极置于关元穴,阴极置于中极穴),开机后调整脉冲至可耐受程度,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效果显著。
1.5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或压痛点而产生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气血通畅。郑琛琛等用2mL鱼腥草注射液分别采用双侧子宫穴、三角灸穴(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作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将顶角位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即是三角灸穴)进行注射。此外,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也是应用较多的穴位。
1.6盆腔保健操法盆腔保健操是通过锻炼全身肌肉、关节和心肺功能,加强盆腔韧带和血管的张力,增加氧气的吸入、运输和利用,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瘀血的状况,促进炎症的吸收,从而改善盆腔慢性疼痛、下腹坠痛等不适。
1.7情志护理《素问》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对急性盆腔炎危害最大的是“怒”,本病属热邪为患,因怒可致君相火动,火动则助热邪,加重病情,所以尤应避免大怒。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评估患者的心理及情感状况,应用情志相胜法、移情法、陶冶法等舒缓患者情绪,保持其心情舒畅,消除抑郁、焦虑心理,促进治疗效果及预后转归。
1.8辨证施膳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瘦肉、鸡蛋及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可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淮山药、白果、莲子、芡实、薏苡仁等。加强营养,并根据不同体质,进行饮食调护。如气滞血瘀者可用益母草、红糖煎水服,忌辛辣、煎炸、燥热、刺激之品,炎症期间忌食鱼、虾、蟹等海腥食物,便秘时可用蜂蜜冲水饮用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肝肾不足者忌食耗气损津、肥甘厚腻之品,可食用鸽子蛋、板栗、枸杞子等强肝补肾的食物。
1.9用药指导中药服法:中药汤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热毒炽盛、湿热瘀结的患者,宜餐后1~2h偏凉服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者则宜餐后1~2h温服。
2小结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腹痛”、“带下”、“癥瘕”等范畴。病机多为正气不足、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与湿、热、气、血密切相关。该病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配合中医护理的方法以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因中医护理简便易行、方法灵活多样,且其效益高、成本低,并为患者提供了养生保健指导,故广大患者乐于接受,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正红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