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范文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

一、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

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新愈防复:疾病初愈,人体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并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他“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

二、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

清心养性,节育保精:一节制房事,勿令竭乏,房劳伤肾。二心理平衡避免情志过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失调,房牢过度是内伤的致病因素,房牢过度易伤肾中精气。古人云:“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3]。也就是说,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所以无论遇到何事都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病无从发生。合理膳食,避免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如多食生冷寒凉,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则会加重。“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谨和五味,勿使脯肉羊盈常令约俭为佳”。每天饮食应定时量,每天食盐量不超过10g,一日三餐的主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大约500~300g。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大约400~500g。鱼类水产品和禽,肉125~200g其中鱼虾100g,禽肉50~100g,蛋类25~50g,豆类50g;每天喝一杯牛奶(大约250ml)或吃奶制品大约100g,油脂类<25g。经常喝含钙丰富的骨头汤等,使人体营养来源丰富,但必须定时定量,切忌膏梁厚味,醉酒贪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少喝碳酸饮料及其它各种甜饮料和纯净水。多喝茶,尤其是绿茶。但是有胃病的人和贫血的人不宜喝茶。作息有规,适量运动:应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生长规律而养生,人们应于春夏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成病;秋冬季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每天应坚持有氧运动一小时如慢跑、打太极拳、做瑜迦等。注意牢逸结合也不要做过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所谓“牢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

久坐俯首办公、看电脑和开车人,头部经常处于前曲位,劲部血管受压,劲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将使大脑的血液和供氧量减少。因为劲椎间的平衡失调,劲部的韧带,肌腱肌鞘得不到应有的松弛,就容易形成劲椎骨质增生,劲韧带钙化,骨化,劲椎随之僵硬变直,由此发生类型不同的劲椎病。安居定处,注重环保:好的住宅环境相当重要,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养生中的一项内容,“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这里的“宅”就是指居住环境,“吉处”是指阳光明媚、风和通畅之处,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居住地的环境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拥挤的住宅会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病率增高,潮湿的住宅使人易患风湿性关节炎,阴暗的住宅会增加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水质优良的地方,远离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地区,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健康。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应该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另外,装修房屋的材料要符合环保要求,如所用的大理石,瓷砖要无放射线,涂料要用不含甲醛及其它有毒化工原料的种类。新装修的房子要采取通风3个月后再搬进去住,同时室内要养几盆能吸收有毒气体的花卉如吊兰等。每天房屋还应保持通风,家庭早晨开窗换气不少于15分钟等。避免邪风,加强预防:每逢天气变化时应注意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邪风,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育龄夫妇要身心健康,避免近亲结婚,选择的最佳年龄优生:女20~30岁,男26~33岁。在各种不同的发病季节使用不同的药物预防。如:用加热的醋消毒空气;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的煎剂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儿童应在新生儿时即开始分年龄段注射各种不同的疫苗等。

既病防变,及早诊治:任何疾病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入里,步步深入,或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早期诊治。如高血压病早期不采取措施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注意调治易受传变的脏腑,如治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传脾。病后修复,注重调理:即在疾病初愈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饮食调理,注意锻炼身体。不同的体质的人需要根据自身体质选用不同的药食进行调治。如:阴虚型体质的人应食用清淡食物,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芝麻鱼类等清淡食物,葱、姜、蒜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应食用具有温阳作用的食品,而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和药物尽量少吃。气郁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行气食物,具有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应少食用。

血虚体质的人可多食用桑椹等,而具有温热和辛温发散性质的药物应少吃。偏阳体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水果、蔬菜,而肉类中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忌辛辣燥烈食物,阳盛之人切戒酗酒。偏阴体质的人应多食用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忌生食冷食,应尽量不用食性寒凉之食物。血瘀体质的人应常食用桃仁、油菜、黑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宜食山楂粥、花生粥。痰湿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肥甘厚味,酒类不宜多饮,勿过饱。病后初愈的人还要注意适量运动,如每天可以打太极拳或慢跑步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使其成为养生保健方法的主流,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正确合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苏煜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浦区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