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重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2015年第三期
1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均为α=0.05。
2结果
两组3周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感染率比较,实验组的泌尿系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1);实验组患者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且残余尿少于对照(表2);整体疗效好于对照组(表3)。
3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导尿、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经源性膀胱因膀胱神经受损,导致逼尿肌反射异常而出现逼尿肌在储尿期自发或诱发的收缩,即逼尿肌反射亢进;或排尿期逼尿肌不能收缩或收缩无力的逼尿肌无反射。针对以上情况,本项目研究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实验组进行间歇性导尿、Crede手法按摩、耻骨上区轻叩法、扳机点法及电针刺激法等康复训练,目的是刺激膀胱功能恢复和反射性膀胱的建立,经过综合康复训练,建立重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管理模式。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配合有效的手法康复训练,能增加患者对膀胱训练的依从性,从而缩短膀胱功能重建的时间,有效帮助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建立易于接受的膀胱管理模式。配合Crede手法按摩和耻骨上区轻叩法,可有效促进排尿,预防尿液返流;扳机点法是寻找扳机点及叩击膀胱区域,促进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有利于反射性神经膀胱的重建。让神经源性膀胱最终达到“平衡膀胱”的目的,即低压储尿、尿液控制和膀胱排空。尿动力学检查能客观地反映逼尿肌、尿道内外括约肌各自的功能状态及其在储尿、排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准确诊断及治疗膀胱功能障碍。在患者膀胱功能训练过程中,利用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膀胱功能情况。本研究利用综合康复训练的方式,患者和陪护一起寻找扳机点,找到扳机点后,指导患者充分利用扳机点排尿,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重建更为有利。因此,除患者坚持训练,提高患者积极性、信心和依丛性外,还需建立护患共同参与管理训练模式,要教会家属或照顾者掌握有关方法,缩短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重建时间。
两组脊髓损伤患者在相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导尿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实验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本组病例显示间歇导尿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中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感染率明显降低,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及残余尿量的减少。但间歇导尿的患者在准备方面受限制,难以确认导尿是否完全,也与患者的依从性相关,因此,①在操作执行之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讲解间歇性导尿的目的与原理;②要取家属的理解,对于手、眼不灵活的患者的可指导家属完成,如可以则护士先执行并逐渐按步骤教会患者及家属进行,尤其是清洁会阴、物品准备、排尿记量、手部清洁(七部洗手法)、清洁尿道口、润滑尿管、识别尿道口、进行导尿、导尿完毕拔出尿管是边拔边按压膀胱,使尿液完全排空、设立导尿记录及饮水计划本。
脊髓损伤患者采取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功能训练,采用间歇性导尿、Crede手法按摩、耻骨上区轻叩法、扳机点法及电针刺激法等综合康复训练模式,建立护患共同参与管理训练模式,提高患者积极性、信心和依从性,缩短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重建时间,早期建立易于接受的膀胱管理模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巫纳 楚伟英 欧阳素琴 单位:顺德区桂洲医院外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