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静脉给药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观察范文

静脉给药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观察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静脉给药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观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静脉给药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观察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年第10期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因素或化疗因素,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本文尝试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静脉给药治疗肿瘤性贫血,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肿瘤科治疗后出现中度及以上贫血并转入本科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参照肿瘤性贫血标准诊断。其中,男67例、女59例;年龄24~86岁、平均58.8岁。肺癌31例,胃癌28例,结直肠癌25例,乳腺癌20例,卵巢癌14例,其他癌症8例。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Hb值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肿瘤及贫血的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uEPO治疗:EPO6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匀速静脉滴注,1次/w;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uEPO治疗:EPO4万U皮下注射,1次/w。两组均连续接受治疗8w。

1.3观测指标

Hb值: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w和8w后Hb浓度变化;输血需求率:统计治疗8w内治疗效果不佳而需要输血的患者人数及比例;不良反应判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疼痛及硬结、血压升高、深静脉血栓、癫痫的1项或以上,即视为治疗不良反应。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症治疗,反应严重无法继续治疗的患者立即停止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Hb值在治疗4w和8w后均有提高,观察组患者提高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输血需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肿瘤本身及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作用,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贫血,有报道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有35%~95%会出现中、重度贫血[1]。EPO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已达共识,但其最佳使用剂量及用法尚无统一的标准。常规用法为EPO4万U皮下注射,连续用药8w,也有报道主张以此剂量若4w后疗效不佳则增至6万U,继续应用4w。本文采用起始大剂量(6万U)连续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计量,可快速起效,从而大幅降低患者输血需求率。其原因可能与EPO较高的浓度更能满足骨髓造血的需求有关。因此,从本文结果分析,采用较大剂量的EPO治疗肿瘤性贫血效果显著。有关药物不良反应,有报道在EPO使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这可能与较高的Hb基础值与靶目标值有关,但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大剂量的EPO是相对安全的。本组患者均为中度及以上贫血患者,其基础Hb值较低,因此两组仅各有1例观察到血压明显升高,且在药物的控制下缓解,并能继续接受治疗。并未发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局部疼痛及硬结(观察组3例、对照组11例),但静脉给药极大地降低了局部疼痛及硬结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大剂量EPO静脉给药治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确切,且起效快,大大降低了输血需求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方案是临床治疗肿瘤性贫血安全、快速、高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博,石远凯.贫血对肿瘤患者的影响及治疗[J].癌症进展,2007,5(3):269-275.

作者:严怀秀 单位:包钢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