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红外热像技术对临床医学的影响范文

红外热像技术对临床医学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红外热像技术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红外热像技术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一、红外热像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红外热像仪首次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此后,红外热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局部组织的血运、代谢水平及神经支配的变化都可引起体表温度分布异常,与这些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也是红外热像诊疗技术应用的优势领域。同时,红外热像技术还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中医诊法的研究中。1.乳腺疾病:乳腺疾病常伴随血管及腺体的增生扩张,对体表温度影响较大,也是最早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诊断的疾病。任红等对165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红外热像检查,以针吸活检病理或手术做对照,结果提示良性病变的红外诊断符合率89.05%,乳癌红外诊断符合率78.57%。李源等对5000余例乳腺疾病普查的女性进行红外热图采集筛查出乳腺增生症患者,未出现漏诊的情况。2.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是肿瘤诊治的核心,目前的结构影像检测手段只有在肿瘤增长的一定体积时才能发现,而肿瘤组织增长迅速,在其发生的早期代谢水平及血液循环迅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体表温度影响很大,所以红外热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Herman用压缩空气对黑色素瘤患者的癌变区域皮肤及正常皮肤进行冷却,并用红外热像图记录升温过程,发现癌细胞区域的升温过程通常比周围健康组织快。夏明银等通过分析结肠癌患者腹部热图,发现异常热区部位与结肠病变的体表投影部位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红外热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应用前景广阔。3.疼痛性疾病:对于疼痛性疾病,疗效评价通常依赖于患者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指标,红外热像技术为此类疾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的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价中,并得出了红外温度分布变化与疼痛症状改善密切相关。4.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通常可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的体表温度分布,所以红外热像技术也被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Ovechkin等对1256例颅内高压患者印堂穴周围进行红外热像采集,发现印堂穴的温度分布于颅内高压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低温区的温度梯度大于0.8度,患者就会有颅内高压表现。李自立等的研究提示对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的红外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8.6%。还有研究发现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患者针刺治疗前后面部穴位红外温度变化的反应与临床症状改善有一定联系。5.其他疾病:郑玉江对临床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红外检测,其诊断的灵敏度79.3%,特异度60%,假阳性率20.6%,假阴性率40%,诊断符合率为71.4%。汪培清等的研究揭示红外热像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肢体血管病变。对SARS病例躯干正前位红外热图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定位特征和定量规律,各温区色码与SARS病例的病理特征及代谢状态相符。还有研究发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患肢红外热像温度分布变化与疗效相关。6.中医诊法的研究:中医诊法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对于临床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医诊断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及经验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运用红外热像技术探讨客观显示中医诊法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医面诊和舌诊的研究,面诊研究发现面温与阳气呈正相关:五脏色部区平均温度中,心区>肺区>肝区>肾区>脾区;男性平均面温大于女性。舌诊的研究提示健康人舌根部温度最高,舌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而肝病患者全舌温度普遍降低,且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舌体各部温度值均低于气虚血瘀的患者。

二、红外热像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970年法国的J•Borsarello首次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经络研究以来,探讨经络腧穴的温度特性,寻找经络理论存在及其特异性分布的客观证据成为红外热像技术应用的又一热点。1.生理状态下经络腧穴特异性红外温度分布: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不论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受激发后体表腧穴及经络循行都具有特异性的红外温度分布。许金森等观察到自然状态下健康成人体表与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相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背部督脉出现率最高,其温度大多高于周围皮肤。而加热经脉线上的穴位及非穴位,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反应仅限于局部,无明显的扩散。马惠敏等发现曲池穴经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刺激后,上肢以升温为主要趋势,对照组则以小幅降低为主。2.疾病状态下经络腧穴的红外温度改变:经络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疾病状态下,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可反映脏腑病候。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通过红外技术发现经络腧穴的病态反应。吴振英等研究发现面瘫患者阳白、攒竹、地仓、鱼腰、颧髎、颊车6个穴位的红外温度不对称性系数与面部残疾指数相关。魏鹏绪等的研究提示中风患者督脉红外高温带断续、缩短;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中胸椎段红外温度明显失对称。还有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显著高于正常人。

三、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疗法研究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毫针刺法、艾灸法、电针刺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埋线法等诸多疗法。近年来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探索针灸疗法作用于人体后的效应与机制进展显著。1.毫针疗法:红外热像技术目前多应用于针刺补泻效应、针刺不良反应及针刺研究方法等领域。李铁等通过分析健康人接受不同手法频率针刺足三里穴不同时间段穴位局部及胃体表投影区红外热图,发现60次•min-1操作“补”的效果最好,120次•min-1“泻”的效果最好。Norheim等运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晕针患者针刺合谷穴后手部外周循环显著减少,且皮肤温度变化在1min内迅速发生。Lee等则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假针的研究中,发现吸烟后接受假针治疗的6名患者面部温度均降低,而接受针灸针治疗的7名患者中,有5名患者面部温度升高。2.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灸火的热力及药物作用起效的。体表温度的改变贯穿其作用的整个过程,故许多研究都选用红外热像作为检测指标。张秋芳等发现艾灸健康人双侧劳宫穴、神阙穴、足三里及涌泉穴前后除鼻部、口部、胸部左侧、胸部右侧外,其他部位红外热像数据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变化,且艾灸效应具有性别差异。许培昌等通过记录分析热像图,发现在施灸时,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4cm为宜。3.其他针灸疗法:对电针的红外研究发现电针刺激可使经脉循行线变得更加连续和规整。徐青燕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正常人痧区温度与同侧刮痧前和对侧非刮痧区相比升高了1.5℃左右,并在刮痧后90min内这种温度的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拔罐疗法的红外热像研究表明拔罐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皮肤温度升高的面积由拔罐中心区域向周扩展,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任晓艳等[37]采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到羊肠线、PDO材料基础线、纳米银丝线3种线体在埋线后5d内均导致局部温度升高,羊肠线高温状态最为持久,纳米银丝线高温持续时间较短。

四、小结与展望

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无创的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其与CT、B超等结构影像检查手段不同,可以显示组织的功能状态及代谢水平,能够更早的发现机体的病理变化,从而使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在一些缺乏诊断标准的疾病研究中,以及那些主观性较强的中医诊法疗法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提供了新的更为客观精确的检测手段。但是与体温相比,体表温度在机体不同部位差异很大,且受环境、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这就给建立正常体表温度标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研究中多通过严格控制环境条件,采用自身两侧对比来检测温度异常部位等方法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更为科学的规范医用红外热像仪的最佳检测条件、操作流程及诊断标准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探索。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红外热像仪可以在不影响机体自身变化的情况下连续对针灸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客观精确显示体表循经区域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目前的研究中,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对经络理论的探索较多,对针灸治疗效应的连续观察及机制探讨较少,特别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最佳取穴及量效关系等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者:田光孟智宏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