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傣药资源研究开发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概括整理我国傣族地区傣药资源的调研与应用情况,为其应用与开发提供相关基本信息。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查阅与考察,对我国云南省的傣药古籍中药物种类整理情况、傣药资源种类的现代调研情况、傣药质量标准控制及制剂开发等研究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初步整理出我国傣药资源种类及其开发应用的基本情况。结论:本研究将为我国傣药资源种类的应用、保护和研究开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基本信息。
关键词:傣族;傣药资源;云南省;傣药古籍;傣药质量标准控制;制剂开发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中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西南部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6600万人左右。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傣族人口126.13万,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腊、勐海三县市,普洱市的景谷、孟连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等县市,以及临沧市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在玉溪市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也有散居[1]。古代傣族就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自文字产生后,傣族的各种天文、地理、医学、药学等知识均刻于贝叶之上(称为贝叶经),得以记载流传下来[2]。我国傣族大多居住在海拔500~1300m的平坝,这些地区地质古老,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高温湿润,全年无四季而只有旱季和雨季。这里森林茂密、绿色葱茏,热带植物种类繁多,药用动、植、矿物资源丰富。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傣族逐渐创立了具有一定医疗体系的民族医药。据调查整理,傣药(按基源计)有1111种,其中植物药1010种、动物药91种、矿物药10种[3]。以植物药为主是傣药的鲜明特点,主要为地产品种,也有少量外来药物。在傣药资源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傣药质量标准的认定工作及资源的应用开发工作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
1傣药资源调查与研究整理
傣族传统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诊治疾病的经验和药方,形成以“四塔五蕴”“风病论”“解药论”等理论为核心的一门传统民族医药学,并通过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典型地域特征的傣医药文化[4]。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医药。人们通过反复摸索,逐渐学会使用各种药用动植物,总结出了大量的单方和验方。早在汉代,傣族统治者为了表示忠于汉王朝,把贵重药材玳瑁、象牙、犀角等物列为上品奉供。现在的傣医药手稿中也把这些药物记载为贵重药材[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高度重视,傣药资源种类的调查整理研究工作逐步展开,不断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傣药资源种类基本摸清。20世纪60年代,蔡希陶先生等科学家通过调研,从寿命可达数千年的龙血树中提取了活血化瘀生肌圣药———傣药龙血竭,结束了中国不产血竭而向海外购买的历史[6]。1970年,云南省原思茅地区中草药办公室(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通过整理,编写出版了《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该书收载了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中草药285种,南药及南药代用品15种,共300种天然药物中有傣药123种[7]。197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了民族医药调研小组(组长由该州州长召存信担任),开展傣医药的继承发掘、翻译整理、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收集、整理傣医药史籍、经书200多部,其中包括贝叶经和纸板经,如《嘎比迪沙嫡巴尼》《巴腊玛塔坦》《阿皮塔麻三给尼》《巴力旺》《嘎牙山哈雅》《档哈雅龙》《档哈雅囡》《麻哈娃》《牙麻嘎》《桑给尼》《尼该》等。收集到7000多个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采集制作了动、植、矿物傣药标本1000余种[8,9]。云南省德宏州药检所的方茂琴等人从1979年开始进行傣医傣药的发掘、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整理出版了《德宏傣药验方集》(1),共收载了傣药370多种和单验方100多个。在此基础上又收集傣药380多种、单验方410个,明确科属种的植物药250种、动物药30种,编写出版了《德宏傣药验方集》(2)(3)和《德宏民族药名录》[8]。1977-1981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关单位及民族医药调研小组成员对西双版纳自治州内药用植物进行调查,相继整理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第1-3集(1979年、1980年、1981年)。每集各收载傣药100种,三集共300种[10]。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康朗仑、康朗腊、岩拉等通过收集史料,走访老傣医,获取献方献药及提供的宝贵资料,开展傣药品种资源调查,完成了傣药品种的查证和实物拍摄。经整理研究,于2003年采用傣汉两种文字编辑出版了《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主编林艳芳、依专、赵应红)一书。该书收载了300种临床常用傣药及实物彩照,其中植物药286种、动物药6种、矿物药7种、其他类药物1种[9]。20世纪80年代后,由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翻译编写了《嘎牙山哈雅》(1988)、《古傣医验方译释》(1990)、《傣药志》《傣族医药验方集》及一些“档哈雅”(即傣药古籍)。还编写出版了《傣医传统方药志》(1985)、《西双版纳古傣医药验方注释》(1983)等,共收载傣药405个品种[11]。1985年出版的《傣医传统方药志》一书是《西双版纳傣药志》的续篇,由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州药品检验所、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科研所等单位的有关人员编写而成。该书收载傣医药古验方111个,常用傣药105种,涵盖60个科、97属动植物[12]。
云南省玉溪地区药品检验所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药检所的李学恩、周明康、王正坤、李坚、康勇等在文献发掘、民间访谈、资源调查、标本采集鉴定、资料整理的基础上,于1992年编写了《元江傣族药》(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收载元江县傣族常用、资源丰富的傣族用植物药44种[13]。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历时7年,由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牵头,组织云南省傣医药学专家及中医药学专家,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共同配合下,全面系统地对古今傣医药文献史料和现代傣医药研究成果进行收集、翻译、整理、研究及汇总,于2005年出版了《中华本草•傣药卷》。该书收载了常用傣药400味,插图351幅。其中植物药373味,动物药16味,矿物药11味[14]。201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的张丽霞等人采用村社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药材集市调查,重点访问傣族民间医师关于傣药应用方面的传统知识,收集散存于民间的傣医药文献资料(贝叶经、纸板经、手抄书等),同时结合野外实地凭证标本和实物收集的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所辖县域及普洱市景谷、镇沅、西盟、孟连等傣族居住区进行傣药资源的调查,再与已整理出的我国典籍已收录的傣药名录匹配去重,作为典籍未收录傣药资源的补充名录。经调查和整理,共新增272种傣药原植物,隶属于107科228属。其中地衣类1科1属1种,真菌类1科1属1种,苔藓植物1科1属1种,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5科5属5种,被子植物95科216属260种[15]。2014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段宝忠、徐江等人通过对《西双版纳傣药志(1-3集)》(1979-1981年)、《傣药名录》(1982年)、《云南民族药名录》(1983年)、《中国民族药志•第1卷)(1984年)、《傣医传统方药志》(1985年)、《德宏民族药名录》(1989年)、《傣族传统医药方剂》(1993年)、《傣族医药学》(1996年)、《傣族医药研究(档哈雅龙)》(2001年)、《中华本草•傣药卷》(2005年)、《中国民族药志要》(2005年)、《傣药学》(2007年)、《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3、5册)》(2007,2009年)等专著所记录的傣药进行整理,共收集到傣药资源种类信息3784条,通过查询中国植物志网络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4版,校正拼写错误后将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合并重复项后得出,上述文献共收录傣药(按基源计)1111种,其中植物药1010种(分属于168科610属),动物药91种(分属于65科),矿物药10种。
在科属结构上,种类大于20个物种的有豆科、菊科、大戟科、百合科、姜科、茜草科、夹竹桃科等。整理发现,傣药资源中野生品种占绝大多数,资源物种在分布上与傣族居住地区热带、亚热带的植被分布相对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傣药品种资源约有70%~80%产自云南省南部和西部,集中分布在我国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同时,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3版)、《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89年)等公约和名录,对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的傣药资源进行分析。在1111种傣药资源物种中,被列入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3种、动物19种,共占傣药资源种类总数的5.58%。其中列入保护的植物占植物种类傣药总数的4.25%;在傣医使用的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动物种类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20.87%,其中包括虎、象、胡兀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药用部位[3]。2016年6月出版的《中国民族药辞典》一书,系贾敏如、张艺等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经费资助下,通过组织全国多民族的民族医药专家,查阅大量文献,历时6年(2010-2016年)编纂而成。该书共收载傣药1232种(按基源计),其中植物药1134种、动物药76种、矿物药16种、菌类5种及其他1种[16]。在药材种植方面,云南省目前已有种植基础的有砂仁、珠子草、肾查、石斛、龙血树等10个南药、傣药品种[2]。
2傣药标准化研究及傣药的应用开发
2.1傣药标准化研究
傣药标准的研究制定是傣药资源种类的规范化应用、傣药质量控制及研究开发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云南省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关机构非常重视傣药标准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制定傣药材标准,至本世纪初,共组织研究制定了100余种重要的傣药材标准,包括2005年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3册、第5册,两专册的傣药材标准,为常用傣药的检验、应用开发提供了法定性技术依据。1975年,云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研究起草及审定汇编了《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该标准共收载药材202种,其中傣药6种,分别是亚乎鲁、文尚嗨、麻罕、黑种草子、链荚豆草、酸藤果,该标准的制定为傣药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7,18]。2004年,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为规范药品生产,保证云南各民族用药安全有效,解决国家批准、云南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成方制剂和民族药制剂处方用药材以及众多云南民族习用药材无法制定质量标准的问题,决定开展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由注册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2005年9月,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初步确定了第一批药材标准品种,并由云南省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使用、检验、科研、教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的编写专家组,通过研究编写与审定,并于2005年12月出版。该标准收载云南省习用药材50种,其中傣药9种,分别为叶下珠(芽害巴)、地不容(波波罕)、芒种花(衣枝基)、苦菜子(内帕嘎休)、珠子草(芽害巴)、紫色姜(补累)、黑蚂蚁(摸郎)、傣百解(雅解先打)、箭根薯(咪火蛙)[17]。《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出版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将傣药材标准研究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由西双版纳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西双版纳州食品药品检验所、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医院)负责起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德宏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作,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复核,历时3年,于2007年制定出版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版第3册•傣族药)。
该册傣药标准收载54种傣医药史籍记载及傣医临床、傣药制剂最常用的傣药材,包括九翅豆蔻根(贺姑)、三对节根(哈光三哈)、大叶羊蹄甲(嘿赛仗)、大剑叶木根(哈占电拎)、小红蒜(贺波亮)、五叶山小桔根(哈比郎)、云南五味子藤(嘿罕盖)、木棉树皮(楠牛)、木蝴蝶树皮(楠楞嘎)、毛叶三条筋(芽三英囡)、毛翼核果藤(嘿介)、火焰花叶(摆皇丈)、石梓皮(楠说)、龙血树叶(摆埋嘎筛)、白花树皮(楠秀)、白花臭牡丹根(哈宾蒿)、白钩藤(怀免王)、对叶豆叶(摆芽拉勐龙)、百样解(文尚海)、灰灰叶树(埋过干呆)、羊耳菊根(哈娜罕)、灯台树(埋丁别)、决明根(哈芽拉勐囡)、红花臭牡丹根(哈宾亮)、纤穗柳树皮(楠孩嫩)、羽萼叶(摆芽化水)、坚叶樟(埋中欢)、余甘子树皮(楠夯板)、卵叶巴豆叶(摆沙梗)、苦冬瓜(巴闷烘)、肾叶山蚂蝗(哈以不列)、定心藤(邓嘿罕)、绒毛戴星草(麻腊干)、栘栘树皮(楠果缅)、鸭嘴花叶(摆莫哈蒿)、圆锥南蛇藤(嘿麻电)、倒心盾翅藤(嘿盖贯)、射干叶(摆芽竹毫)、勐腊大解药(解龙勐腊)、野甘草(芽害补)、粗叶木(扁少火)、黑心树(更习列)、黑种子草(景郎)、傣百部(几龙累)、傣草寇根(贺嘎)、腊肠树(更拢良)、蛤蟆花(帕夯喃)、嘎哩啰树皮(楠过)、蔓荆叶(摆管底)、蔓荆根(哈管底)、榼藤子(乃麻巴)、辣藤(沙干)、薏苡根(哈累牛)、藤苦参(哈新哈布)[18]。自2007年《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版第3册•傣族药)出版后,项目各参与部门大力支持并密切配合,经专家学者的努力,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第2期50种傣药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于2009年出版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版第5册•傣族药)。其中新增傣药45种,分别为:人字树(么滚)、三开瓢(嘿蒿婻)、大苦凉菜根(哈帕利)、大树甘草(当娜)、大叶火筒叶(摆瑞亨)、大狗响铃(换汗喃)、大清明花藤(沙抱拢龙)、小叶臭黄皮(摆撇反囡)、小麻药(芽爬匹)、小粘叶(芽专水)、木莲皮(楠母贝)、长柱山丹(叫勐远)、止血藤(嘿亮浪)、石柑子(嘿歪拎)、白粉藤根(贺些柏)、白鹤灵芝(芽鲁哈咪卖)、老鸦花藤(嘿亮龙)、闭鞘姜(恩倒)、竹节黄(芽帕雅约)、观音座莲(故季马)、含羞云实(芽旧压)、鸡蛋花树皮(楠章巴蝶)、苦藤(嘿吻牧)、金丝藤仲(嘿当杜)、茴香豆蔻根(波丢勐)、树萝卜(贺比罕)、思茅蛇菰(比邻)、弯管花(叫哈蒿)、美登木(埋叮囊)、扁担藤(嘿扁)、珠兰(妹滇)、野苦瓜叶(摆麻怀烘)、野柿根(哈麻贺呢)、紫色姜(补累)、黑面神(哈帕弯藤)、锈毛野枣(埋马)、腊肠树叶(摆拢良)、滑叶藤仲(嘿蒿模)、蓬莱葛(广蒿修)、酸叶胶藤(嘿宋拢)、嘎哩啰叶(摆麻过)、蝉翼藤(中腊安)、膏桐木(埋烘罕)、藤茶(腊康歇)、藤甜菜(帕些)[19]。
2.2傣药资源的开发应用
在傣药资源的开发应用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傣药为原料形成了许多医院制剂,也开发出了多种新药。云南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1979年成立后,开展了傣医药的抢救、发掘、继承和发展工作。到2005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所收集的7000多个经方和单、验、秘方中,筛选出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药源丰富的43个药方,研制成研究所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包括片剂、丸剂、散剂、膏剂、胶囊剂等14个剂型。其中“尿糖消胶囊”“保肝胶囊”“咳喘灵”“喉舒宝含片”“类风湿消散”“妇安康”“降压消脂灵”“健胃止痛胶囊”“百解胶囊”“除风止痛胶囊”“解毒养颜胶囊”“五宝胶囊”“双桂胶囊”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20]。傣药新药研发也取得较突出成果。著名的“傣肌松”就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驰剂;以傣药“麻三端”开发出的“降压灵”也受到关注。收入国家标准的傣药品种还有雅叫哈顿散、七味榼藤子丸、双姜胃痛丸、叶下珠片、灯台叶颗粒等[21,22]。近些年来,对傣药“雅解”(即能解除体内毒素,平调四塔五蕴功能的一类药物)的化学成分、药效活性、作用机制等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23,24],将对“雅解”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结语
傣医药是我国有民族文字记载、有一定理论体系的古老的民族医药。我国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是中国热带植物最集中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之称。傣药有资源种类丰富、医药史籍较多、应用历史久远的特点。傣药资源的调查工作开展得较早,通过翻译整理及调查而编写的药物专著较多。我国傣族人口虽不是很多,但傣药资源开发特别是医院制剂开发的工作做得较好,有的傣药制剂品种还进入国家标准。傣药材标准化工作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2005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3册、第5册收载的均为傣族药,这为傣药资源的应用、质量控制与新药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成兰,赵应红,马伟光.傣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林艳芳,邱明丰,贾伟,等.中国傣医药研究概况(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4(10):1-5.
[3]段宝忠,徐江,李海涛,等.傣药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8-23.
[4]曾君,谭毅.浅谈我国傣药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282-283.
[5]周兆奎,赵世望,刀正员.傣药的概况[J].中成药,1981(11):6-9.
[6]林艳芳,邱明丰,贾伟,等.中国傣医药研究概况(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2(2):1-5.
[7]云南省思茅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文卫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内部资料性出版物)[M].1971:1-3
[8]戴翥.傣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综述及思考[J].北京: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0):61-64.
[9]林艳芳,依专,赵应红.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10.
[1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西双版纳傣药志[M].第3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1981:1-2.
[11]冯德强.思茅傣族传统医药研究:档哈雅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
[12]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傣医传统方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1-2.
[13]李学恩,周明康,王正坤,等.元江傣族药(内部资料性出版物)[M].1994:1-95.
[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
[15]张丽霞,李海涛,张忠廉,等.典籍未收录傣药资源的增补与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1):56-66.
[16]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17]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M].第1册.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1-63.
[18]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M].第3册(傣族药).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19]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M].第5册(傣族药).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
[20]林艳芳,希莎婉,刘毅,等.中国傣族传统医药学概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11):2-8.
[21]赵沛月,王真.浅谈傣药产业化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72-73.
[22]邢东明,杜力军,林艳芳,等.从新药研究角度分析傣医药及它的优势定位[J].世界科学技术,2000(5):6-8.
[23]段忠玉,郑进.傣族传统医药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医学与社会,2016,29(8):40-42.
[24]王辉.傣药“雅解沙把”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的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3.
作者:张梦娜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