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玉屏风颗粒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玉屏风颗粒由玉屏风散精制而来,出自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近年来,玉屏风制剂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较大进展。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可通过调节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增强红细胞能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抗细菌感染、抗变态反应、抗应激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多途径,对机体进行多靶点调节[1-5]。现将玉屏风颗粒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1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1年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过于频繁,反复发作,症状较重,病程较长,涉及呼吸道病种较多,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黄亚宁[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马海燕等[7]用匹多莫德联合玉屏风颗粒口服3个月,随访6个月。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91.11%、常规组80.00%,且疗程结束后血清IgA、IgG、IgM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较常规组高,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8+较常规组低,表明匹多莫德联合玉屏风颗粒能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再发次数,减轻临床症状。
2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是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症状后出现的3周以上但不超过8周的一类亚急性咳嗽。栾小英等[8]在用孟鲁司特和布地奈德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治疗后IgA、IgG、CD4、CD8、CD4/CD8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涤静[9]将变应性咳嗽12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两组均用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加用玉屏风颗粒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44%、对照组78.69%,观察组白天与晚上咳嗽症状评分及IgE、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低。
3哮喘儿童哮喘包括支气管
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或以顽固性慢性咳嗽、气道成高反应为主要表现。王云[10]在用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口服5个月,结果观察组Th1、Th2及Th1/Th2与IL-4、IFN-γ水平改善(Th1升高、Th2下降、Th1/Th2升高、IL-4下降、IFN-γ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王伟文等[11]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制定的治疗方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西医组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中西医组高于西医组,随访1年咳嗽复发率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
4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并发多系统器官损伤,易复发且存在耐药性。谭春迎等[12]将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静滴红霉素14天,出院后口服阿奇霉素14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玉屏风颗粒,随访1年。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功能治疗组比对照组高。吕祖芳等[13]用阿奇霉素静滴4天,停3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口服1个疗程,加玉屏风颗粒治疗3周。结果咳嗽消失时间、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痊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IgA、IgG水平升高,IgM水平降低,C3、C4水平升高。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更接近正常水平。
5小结
玉屏风颗粒具有良好的调节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减少自身感染机会。然而,单独使用玉屏风颗粒进行研究的更少,玉屏风颗粒自身的应用范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难以确定。此外,目前的相关研究尚有病例数较少、实验方案和评价标准不统一、相关研究之间数据缺乏可比性等不足。今后应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玉屏风颗粒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亮,卞慧敏.玉屏风散的免疫效应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48-50.
[2]粟栗.玉屏风散中补气与解表药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8,28(5):380.
[3]潘小平,蔡光先.玉屏风散免疫调剂机制及其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机理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6):91-93.
[4]曹继军.玉屏风颗粒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5):390-394.
[5]陈向涛,李俊.玉屏风散的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3,7(4):241-243.
[6]黄亚宁.用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13-14.
[7]马海燕,刘雪莲.匹多莫德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82-84.
作者:刘玉玲;汪受传;李琳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