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麻醉复苏期躁动患者护理研究进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全麻麻醉复苏期常见的并发症为躁动,引起躁动原因很多,与药物的影响、疼痛、气管插管、手术及并发症、心理因素、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格、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全麻麻醉复苏期躁动危害较大,可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生命体征监测不准确、手术创面及薄弱的脑血管破裂出血,也可发生因躁动而引起的安全事件,如非计划拔管、坠床等。在麻醉复苏期要及时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维持循环、呼吸系统、水电解质的稳定,规范使用镇静镇痛药、拮抗剂及催醒剂,要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减少吸痰刺激,减轻尿管带来的不适等各种护理干预降低患者躁动率。对麻醉复苏期躁动患者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麻醉复苏期;患者躁动;护理
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手段的提高,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全麻的越来越多,患者全麻麻醉复苏期受外科手术、全身麻醉、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麻醉复苏期的观察护理,可降低全麻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麻醉复苏期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为躁动。若对躁动的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那么患者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2]。本文针对躁动的特点、原因、不良后果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躁动的概述
1.1躁动的定义及表现
麻醉复苏期躁动是指患者在全身麻醉复苏期,出现以自限性激烈对抗为特征的持续精神障碍。麻醉复苏期患者的躁动表现为兴奋、患者肢体无意识动作、不按指令行动、发生程度不同的不自主运动,定向功能障碍、语无轮次、无理性语言、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3]。是全麻手术麻醉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躁动的评估标准分为5级:1级为睡眠;2级为清醒、安静;3级为激惹、哭闹;4级为不能停止地哭闹、无法安慰;5级为定向障碍、严重躁动[4]。3级以上为全麻麻醉复苏期躁动。患者在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不准确,导管意外脱落,切口出血、降低患者满意率[5]。
1.2患者发生躁动的原因
全身麻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很多,其中药物的影响、疼痛、气管插管、导尿管的刺激占80%,此外与手术及并发症、心理因素、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格、及社会背景也密切相关。
1.2.1药物因素。长期应用精神治疗药物、镇静药物、饮酒等;术前使用东莨菪碱或阿托品,大剂量的甲氧氯普胺和阿托品可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定向障碍、躁动、瞻望,术中使用静脉麻醉诱导药物如氯胺酮、依托咪酯、硫喷妥钠、氟哌利多、阿片类药物等导致术后躁动发生率均较高。术中吸入麻醉药七氟烷,麻醉效果良好,但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躁动等不良后果[6]。术后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大剂量的催醒拮抗药物均易使患者出现躁动。术后的一些药物包括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抗结核药(异烟肼、环丝氨酸等),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等)、抗惊厥药(卡马西平、苯妥英等),治疗帕金森病的药(左旋多巴等)以及洋地黄、抗心率失常药等,易使患者发生躁动。
1.2.2疼痛。研究表明,疼痛是引起术后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恢复了痛觉,伤口疼痛[7],
2患者躁动的不良后果
全麻麻醉复苏期躁动危害较大,可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生命体征监测不准确、手术创面及薄弱的脑血管破裂出血,也可发生因躁动而引起的安全事件,如非计划拔管、坠床等[13]。
2.1对管路的影响躁动时患者肢体不规则动作与挣扎可使引流管、导尿管、输液管脱出及发生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有可能成为患者的致死原因[14-15]。
2.2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患者躁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及无法正常监测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影响医生诊断,存在安全隐患。
2.3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患者躁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动过速,血压增高,严重者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意外。
2.4对伤口的影响
患者躁动时,大幅度的身体扭曲与挣扎用力,使吻合血管发生变形扭曲,造成血管结扎缝合线脱落,导致伤口裂开、伤口出血及发生吻合血管手术失败。
3护理措施
3.1常规护理
麻醉复苏期患者专人护理,复苏室护士陪伴在患者床旁,加强防护,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维持循环、呼吸系统、水电解质的稳定。患者出现头颈部移动、睁眼、张口伸舌,肢体活动等体征时,轻拍患者肩部,呼唤患者名字,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妥善固定各种管路,主动向手术医生了解手术经过和各种引流管放置,并进行标识,防止导管脱落,确保引流管的通畅。给予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复苏室护士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耐心,掌握全麻复苏期相关知识及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对患者出现躁动积极配合麻醉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将患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3.2规范使用拮抗剂及催醒剂
手术结束后等待患者自然苏醒,不要立即应用拮抗药催醒,如果确实需要使用,也应小剂量分次使用,避免一次足量使用,造成患者过度兴奋而引起躁动。
3.3镇静镇痛药物应用
麻醉复苏期应切断或降低疼痛源的刺激,减轻患者伤口疼痛的不适,根据病情给予镇痛泵或单次静脉镇痛,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如果术后镇痛效果不理想,患者仍出现伤口疼痛,应给予肌注吗啡或静注镇痛药。在麻醉复苏室应尽最大努力做到将术后疼痛减到最低,甚至消除疼痛。
3.4及时拔除气管插管,减少不良刺激
协助麻醉医生适时拔出气管导管,避免过度刺激。保持患者气管插管通畅,及时评估患者循环功能,自主呼吸情况,患者达到有效潮气量,患者头颈部能移动,能睁眼、张口伸舌,握拳有力,脱氧10分钟,血氧饱和度仍维持90%以上,拔除气管插管,减少患者的不适。拔管前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若不符合拔管要求的可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咪达唑仑或少量的丙泊酚镇静,继续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3.5减轻尿管带来的不适
在麻醉诱导期给予患者导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能大大降低[16]。建议配合术前访视时向患者讲解留置导尿管的作用及不适感受,让患者有心理预知,在麻醉复苏期能尽快接受尿管的存在,从而提高患者对尿管的耐受性,顺利地渡过麻醉复苏期[17]。转运及搬运患者时,不要牵拉患者尿管,保持尿管通畅。麻醉复苏期患者出现尿管不适时,耐心向患者解释留置尿管的重要性,在确保尿管不滑出的基础上减少气囊内的水量,细心检查尿管是否通畅,膀胱是否充盈。患者出现尿路刺激时,指导患者不要自行拔管,防止出现尿道损伤,并及时评估患者留置导尿的必要性,请示主管医生后及时拔出导尿管,减轻患者刺激症状。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感,易引起患者躁动的发生。
3.6减少吸痰刺激
术后患者口腔肿胀及气管插管刺激,患者认为内分泌物较多,要求护士给予反复吸痰,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刺激性,引起患者烦躁,患者出现心率增快、心率失常、血压升高等各种心血管病发作。复苏室护士要及时评估口腔及气管插管内分泌物,需要吸痰时,提前告知患者,充分给氧,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时间不超过10秒,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3.7加强护理干预
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发生率[18],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加强护理干预能使气管插管患者的病情更加稳定[19],提高患者配合拔除气管插管时的配合度,帮助患者度过麻醉复苏期。肖巧华等[20]对气管插管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发现其对发生率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前访视已经成为手术室、麻醉复苏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21]。术前访视患者,护士能了解患者性格特性、生活习惯、文化休养、社会和家庭背景,通过文字资料、图片等方式患者了解手术室、麻醉复苏室,对环境有一定的认知,消除患者紧张感与陌生感,通过护士的讲解患者掌握麻醉复苏期的相关知识,心中有数,相信自己能战胜心理恐惧,建立正确的期望和心理防御机制,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对于心理压力大,过度紧张的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安慰和鼓励,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嘱咐患者控制自己的举动避免发生导管脱出、坠床等意外,有效降低患者躁动程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22]。
作者:夏丽;仝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