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改良式易筋经在颈型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康复学报》2017年第4期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式易筋经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纳入试验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及空白组。空白组采取常规治疗无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上加改良式易筋经锻炼,并于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每疗程为10日,2疗程相隔1日)时以及治疗后分别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明显,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5%,空白组总有效率76.6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易筋经配合常规护理能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改良式易筋经;颈型颈椎病;护理
颈椎病是一种发生于颈段脊柱的慢性退行性疾病。由于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变化,目前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发病日渐增多[1],颈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40%[2]。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改良式易筋经对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1.1病例来源
180例均来自于本院骨科2015年12月1日—2016年11月30日的门诊颈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87例,女93例,随机分为三组各60例。观察组(改良式易筋经组)中,年龄18~46岁,平均(36.53±4.4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18.56±6.52)月。对照组(颈椎操组)中,年龄22~53岁,平均(39.35±2.3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4年,平均(20.15±4.28)月。常规对照组(空白组)中,年龄23~48岁,平均(35.35±6.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平均(21.23±3.21)月。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有慢性劳损、颈椎退行性病变或外伤史;(2)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活动功能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1.3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标准,出现上述全部或部分症状;
(2)触诊检查,项背部广泛压痛;
(3)具有近1个月内颈椎影像学检查资料;
(4)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够接受连续治疗者。
1.4排除标准
(1)其他各型颈椎病;
(2)颈部急性扭伤、落枕、肩周炎和风湿性肌纤维炎等疾病引起的颈肩部疼痛。
(3)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
(4)过敏体质、皮肤敏感者或身体虚弱者;
(5)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
(6)有手法治疗禁忌症的患者;
(7)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交流障碍,不能配合完成量表、治疗或随访者。
(8)治疗期间未按规定配合治疗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或药物治疗,影响疗效观测者。
1.5中止/剔除标准
中止标准:
(1)依从性差,没有按规定接受治疗;
(2)发生特殊生理病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3)自行退出者。剔除标准:(1)误诊者;(2)数据缺失,治疗后无测评记录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改良式易筋经配合传统护理方案(参照李乐之主编的《外科护理学》[4])。改良式易筋经以传统易筋经中的“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打躬式”“掉尾式”4个动作为主练功法。定式动作保持5~10s,每个动作重复3次,每天锻炼各2次。组间休息1min,训练后放松5min。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案,每天早晚练习颈椎操2次,每次3min。空白组按常规治疗,不予改良式易筋经和颈椎操护理措施。
2.2辅助护理
观察组在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以下护理:(1)生活起居指导。指导患者采取仰卧或侧卧位,枕头约10cm高度为宜。同时,嘱患者颈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避免头部摆动过大及负重。(2)心理指导。患者对颈椎病和易筋经锻炼的认识不够,易产生紧张、焦虑、怀疑等不良情绪。在临床治疗时,向患者充分介绍颈椎病发病原因和易筋经治疗原理,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
2.2观察方法
观察周期:以2个疗程为观察期限(每疗程为10日,2疗程相隔1日),于试验前、后分别观察记录相关的试验资料。若在一个疗程内达到临床痊愈者,停止观察;若患者中止试验,或脱落,在最后一次治疗后进行有关试验资料的记录,必要时进行电话调查。结束治疗后,对痊愈、好转且未脱落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3个月内各组患者复发的例数。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标准进行评定。(1)痊愈: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2)好转:经过治疗后,部分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3)无效: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症状和体征未见任何减轻,甚者有加重的趋势。NDI评价: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是国外广泛应用的评定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相关功能情况及观察治疗效果的量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0~5之间,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颈痛及相关的症状(疼痛的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结束时及治疗后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5]评分比较。复发率评价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电话回访,分别统计各组复发例数并计算各组复发率。
2.3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应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疗效评价
三组干预后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3.2NDI评价
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表明观察组症状改善最明显。
3.3复发率评价
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复发例数比较见表3,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三组干预后疗效比较(n=60)例(%)组别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9(65)19(31.67)2(3)96.67*对照组37(61.67)14(23.33)9(15)85%空白组35(58.33)11(18.33)14(23.33)76.67%注:观察组和其他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χ2=22.9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三组评分比较(x珋±s,n=60)分组别治疗前治疗一疗程治疗后观察组41.1±2.622.4±1.99.6±1.7△对照组40.3±1.727.2±2.3*17.6±2.1空白组40.6±1.915.6±4.55.8±1.2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结束时及治疗后进行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P=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随访三个月后三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n=60)例组别复发例数复发率/%观察组35*△对照组813.33*空白组1321.67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P<0.05);观察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5)。
4讨论
颈型颈椎病,原则上不需要手术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可以较快改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头颈部肌群对颈椎的保护及稳定作用的下降,颈椎小关节不稳、韧带松弛等直接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加上忽视了护理的干预因此,停止治疗后症状复发率较高。正常人体的脊柱存在生理曲线,即颈椎和腰椎前凸,胸椎和骶椎则后凸,从而形成一个侧面的“S”形。在正常直立状态下,脊柱要承受纵向的压应力、剪力、张力以及弯曲和旋转的力量[6]。传统养生功法易筋经实际上是一种由意念和呼吸配合的软组织静力性力量练习[7],注重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在身体屈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的练功过程中,使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打躬式”“掉尾式”,可疏通任督二脉、足太阳膀胱经,刺激大椎及颈部穴位,舒展挛缩的筋肉,使疼痛症状、局部压痛的体征也能够明显地减轻,进一步改善颈椎活动功能,达到预防颈椎病复发的作用。易筋经锻炼主要依靠患者自主训练,需要患者主动向医务人员寻求健康指导,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患者感受到临床症状的改善,使其坚信锻炼的康复作用,从而更加自觉寻求疾病健康指导。观察组中,由于患者和医务人员交流增多,依从性显著增高,从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由于传统功法较长,练习难以坚持。笔者采用改良式易筋经,通过其独特的屈、伸、收、展、旋转等动作的组合,以及腹式呼吸的配合,通过“以形引气”的方式,可以达到正骨柔筋,外强筋骨、内壮脏腑的目的,且操作简单、安全,而且临床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秦鸿利,王志杰.颈椎病小龄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33-34.
[2]邵福元,邵华磊.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72-42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8.
[4]李乐之,路渊.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7.
[6]张春,范丽艳.中医正脊手法适应证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53-654.
[7]侯志鹏.易筋经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机理探讨及展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69-70.
作者:熊哲1;陈俊杰2;肖莹1 单位: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