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调脾护心法论治胸痹的理论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胸痹”之病,虽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运化失常是本,痰浊血瘀为标。心与脾胃在经络、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紧密联系。诸多名医大家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可有效减少胸痹的发作,缓解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调脾护心;胸痹;理论研究
“胸痹”属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范畴,在目前众多中医文献记载及临床治疗胸痹过程中,多主张运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而忽视调脾护心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痰浊血瘀内生乃胸痹发生之本,调脾护心法既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延长缓解期或减轻发作时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以绝痰瘀滋生之源;又可以调理脾胃,以预防胸痹发生。本研究从心脾之间的生理基础、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论述调脾护心治疗胸痹的立论依据,以供参考。
1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的生理基础
1.1心脾两脏生理联系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脏发生病变,必然影响他脏。一方面,《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调可对气血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即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而动力在于宗气;“宗气不能自动,心藉宗气之力以运之”,宗气的充沛取决于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灵枢•决气第三十》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医指掌•诸血证二》曰:“夫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供脾维持其正常功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传水谷精微上输于心,奉心化赤。另一方面,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说明宗气具有贯心脉、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若脾运失调,运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胃约脾运,心血充盈,宗气推动血液运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调,化源不足,血不养心,必致心脉不利,从而出现惊悸、怔忡及胸痹、心痛等病证。
1.2经络相互络属
在十二经络流注过程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两相交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指出:“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络曰虚里,贯膈络肺,注于心前”“足阳明之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灵枢•经别》:“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因此,从古代文献中可总结出心与脾胃可通过心脾之支脉、络脉、经筋经气互通,密切相连,这为调脾护心之法治疗胸痹奠定理论基础。
1.3五行关系
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故心为脾之母,脾为心子;母子为病,相互传变,子病及母,子盗母气,亦可使母气虚弱。吴谦《删补名医方论》云:“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之子,子又能令母虚”。因心与脾胃在五行中属相生关系,故脾胃生理功能异常,必然影响心的正常功能。
2立足病因病机,探讨调脾护心法
中医学认为,胸痹主要由年老体虚、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而发。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指出胸痹为中阳虚弱、阴寒内盛,为本虚标实之证。《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指中阳不足或外感寒邪,致阴寒凝结,心脉痹阻发为胸痹。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痹阻,心阳不振,痹阻心脉发为胸痹,不通则痛”“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指出思虑首伤心神再犯脾气。脾气伤则气血生化乏源难以奉心化赤,心血不足则心脉失养,不荣则痛;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机壅滞,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瘀阻不通发为胸痹。总之,脾胃运化失权,气血生化乏源,痰浊痹阻心脉,气机升降失调均可导致胸痹,为调脾护心论治胸痹提供理论依据。
3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体现辨证论治
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最早提出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首开调脾护心治疗胸痹之先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明确提出健脾护心之法,体现对中焦脾胃的重视。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每获良效。邓铁涛教授在心脾相关理论、痰瘀相关理论、气虚致瘀理论指导下,辨证以虚实为纲,以调脾护心、益气祛痰为则,方药以四君子汤和温胆汤为主,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国医大师路志正[2]临证将胸痹分为心脾两虚、宗气亏乏、脾虚湿阻、肝脾不和、脾肾阳虚等15种证型,治以益气健脾、补益宗气、运脾化浊、疏肝理脾、温补脾肾等法,临床治疗效果亦事半功倍。李果烈[3]以调脾护心为主治疗胸痹,将其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痰浊中阻型、肝脾不调型3种证型:具体治法有健脾益气、豁痰健脾、泄浊宣痹、扶肝抑脾等,疗效显著。李德新[4]调脾以护心治疗胸痹认为心脾相生,心病传脾,脾病传心,临证时十分重视调理脾气,注重气血并治、阴阳平调。常用从脾论治四法:补脾行气、振奋宗气;温中理脾、散寒通痹;健脾豁痰、升阳宣痹;调补脾胃治其根本。由此可见,调脾护心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已形成其特色治疗体系,疗效颇丰。
4小结
综上所述,胸痹病总属本虚标实,脾胃运化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为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为其病机关键。调脾护心论治胸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研究基础,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在临床辨证治疗中显著体现。以调脾护心为主,兼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等法可有效治疗胸痹病症,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把握胸痹的治疗与预防,已经成为临床公认的治疗胸痹要点之一。调脾护心法论治胸痹既可发挥中医学治法的优势,又可展现其独特创新之处,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广泛运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晓忠,吴焕林,严夏,等.邓铁涛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2,43(6):415-416.
[2]刘绪银,路志正.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冠心病)[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7):1-4.
[3]赵娜,吕晓檬,曲文彦.从脾论治冠心病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60-62.
[4]赵娜,吕晓檬,曲文彦.从脾论治冠心病名老中医经验汇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51-54.
作者:袁良;戴小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