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措施范文

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措施

[摘要]目的构建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提高其卫勤保障能力。方法在明确新编制体制下陆军旅救护所的救治任务和救治范围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系统性分析了陆军旅救护所的救治工作流程,并利用模拟仿真软件MATLABR2016a对其进行了数字化描述和量化分析。结果与结论以先进的模拟仿真技术为支撑的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可对陆军旅救护所救治不同批量伤员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提高了战时卫勤指挥机构的决策水平。

[关键词]军事人员;计算机模拟;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仿真模型

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卫勤力量也由传统的“院队所”型架构,转为基于作战牵引的“营连排”型架构。陆军旅救护所是医疗后送链中重要的一级救治机构,能否根据批量伤员的救治任务需求,对其人员配置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关系着旅救护所,甚至是整个医疗后送链的卫勤保障能力能否进一步提升。随着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运用该技术对陆军旅救护所救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已成为探索和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

1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的组成

陆军旅救护所,即陆军部队在执行作战或其他任务中,由旅卫生救护力量及野战医疗队等可能得到的卫生救护力量共同开设的医疗后送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保障对象进行医疗保障,为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治及部分早期治疗。为进一步定量分析陆军旅救护所对批量伤员的救治工作,本研究构建了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包括3个主模块:批量伤员产生主模块、旅救护所救治主模块和系统指标分析主模块。利用前两个主模块的有机结合,可模拟旅救护所采用不同的人员配置方案对不同批量伤员进行医疗救治,通过第三个主模块可对整个医疗救治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旅救护所人员编组配置的优化方案。

2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的构建

2.1批量伤员产生主模块

陆军旅救护所作为新编制体制下战术区一级重要的医疗救治机构,主要采用前接方式批量运回伤员。为使模型中批量伤员的伤病情更加具有实战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系统采集了国内外战创伤原始数据和现代战争战伤实例,结合新编制体制下陆军旅救护所的救治任务和救治范围,编写针对旅救护所的典型战创伤伤情案例。各伤情案例主要包括以下信息:伤情编号、伤情名称、伤情伤势、救治优先等级和后送体位等。其中,伤情伤势分为轻伤、中等伤、重伤和危重伤4种;伤员的救治优先等级区分为:1———常规处置,2———优先处置,3———紧急处置,4———期待处置[2]。表1为本研究所用的伤员伤情示意表。考虑到批量伤员到达数量的随机性、伤情分布的复杂性和时间间隔的不确定性,模型利用模拟仿真软件MATLABR2016a设计了图形用户界面,用户可通过点击下拉菜单和参数输入对批量伤员到达的数量、伤情分布和间隔时间等进行设置。

2.2旅救护所救治主模块

2.2.1旅救护所救治组设置战时旅救护所展开时,一般编为9组:指挥组、分类后送组、重伤救治组、手术组、医疗留治组、医疗保障组(X线室,检验室,药房,消毒供应室)、防疫组、火线救护组和生活保障组。与伤员救治直接相关的主要包括前6组。图1为旅救护所救治组设置及伤员流转示意图。2.2.2旅救护所救治主模块划分借鉴模块化的理念和方法,将旅救护所的救治工作系统分解成适当的功能模块,对救治力量进行重组,使其能机动、灵活、科学、精确地适应多种卫勤保障需求[3]。在图1旅救护所救治组设置及伤员流转示意图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陆军旅救护所救治主模块最小行动单元的概念。其最小行动单元是指旅救护所各救治模块在实际工作环境下、适宜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实现最佳效能的最小资源组合[4]。基于机动卫勤分队标准化作业流程(SOP)的理论成果和既往参加演习训练的数据统计,采用专家咨询、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梳理了典型战创伤伤员在旅救护所的救治流程,确定了各救治工作的优先等级、各救治模块最小行动单元的编配情况及处置单一伤病员的标准消耗时间(表2),为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提供了逻辑基础与数据支撑。本模型主要针对人力资源,因此在研究各救治工作的标准消耗时间时,只考虑了最小行动单元组成人数及具体工作,忽略了设备、药材等要素的影响。2.2.3旅救护所救治工作仿真批量伤员到达旅救护所后,将根据其具体伤情的需要,按照排队论进入旅救护所各救治模块接受救治。排队论系统通常由输入过程、排队规则和服务机构3部分组成[5]。输入过程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设置伤员到达旅救护所的规律;排队规则为伤病员按其救治优先等级依次接受医疗救治;服务机构中同一救治模块各最小行动单元之间为并联关系,不同救治模块为串联关系,伤病员将根据伤情救治工作的需要,依次按各救治工作的标准消耗时间通过相应救治模块。要实现旅救护所对批量伤员救治工作的仿真,需明确每名伤员在旅救护所的医疗救治过程和每个救治模块处理批量伤员的工作流程。前者以伤员为中心,描述了从伤员进入旅救护所分类后送组开始,至伤员离开救护所的整个过程,即服务对象在整个排队系统内等待服务和接受服务的过程。后者以各救治模块为中心,从伤员的救治优先等级和救治工作的优先等级两个维度规定了伤员的救治原则,即排队系统中的各服务台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在此以背部切线伤伤员和分类后送模块为例,分别展示上述两个过程(图2、图3)。

2.3系统指标分析

主模块该模型不仅能模拟旅救护所采用不同的人员编组配置方案对不同批量伤员进行医疗救治,还能通过系统指标分析主模块记录各救治模块的运行状态和伤病员的流动情况,为旅救护所的人员编配优化提供了依据。i为救治模块序号(1,2,3,……I),p为救治组序号(1,2,3……P),j为伤员序号(1,2,3,……J),t为时间(1,2,3,……T),下面是该模型主要的系统性能指标。(1)Rit:t时刻救治模块i的等待人数。Rit可作为衡量救治模块i救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t时刻在救治模块i排队等待的人数越少,对伤员而言,系统性能越好,满意度越高。(2)TMij:伤员在救治模块i的平均等待时间,TMij=1Nij∑Jk=0Tik,其中Nij为通过救治模块i的伤员数量,Tik为第k名伤员在救治模块i的等待时间。TMij可作为衡量救治模块i救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伤员在救治模块i的等待时间越少,对伤员而言,系统性能越好,满意度越高。(3)ρit:救治模块i在t时刻的服务强度。ρit=NcitNci,其中Ncit为t时刻救治模块i中最小行动单元处于忙碌状态的的个数,Nci为救治模块i中最小行动单元的总个数。ρit可作为衡量t时刻救治模块i工作强度的一个指标,ρit越接近于1,说明t时刻救治模块i的工作强度越高,服务机构越忙。(4)T:伤员通过救护所的平均等待时间。T=1Nj∑Jk=0Tk,其中Nj为通过旅救护所批量伤员的数量,Tk为第k名伤员通过旅救护所各救治模块时总的等待时间。T可作为评价旅救护所整体救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伤员在通过旅救护所时等待时间越少,对伤员而言系统性能越好,满意度越高。(5)Rit:t时刻救治组p中伤员的数量。Rit反映各组室伤员数量的变化,该指标可作为调整旅救护所床位资源的重要依据。

3讨论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对卫勤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旅救护所在整个医疗后送链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卫勤保障能力影响着部队战斗力的维护。本研究明确了新编制体制下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的组成,研究了各组成模块的内容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用模拟仿真软件MATLABR2016a构建了陆军旅救护所人员编配优化模型。该模型可根据批量伤员的具体情况,利用批量伤员产生主模块模拟产生到达旅救护所的伤员,通过选择旅救护所各救治模块最小行动单元的数量实现对其救治力量的设置,分析医疗救治过程中各救治模块的等待人数、平均等待时间、服务强度等指标的变化,结合救治任务的具体需求,提出旅救护所人员编组配置的优化方案。本模型的建立,一方面明确了新编制体制下陆军旅救护所的救治任务和救治范围,梳理归纳了救护所对典型战创伤伤员的救治工作流程,为其平时卫勤训练和战时卫勤保障提供了规范和依据;另一方面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模拟和研究了旅救护所对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治情况,并根据具体救治需求,提出最佳的人员编组配置方案,为战时卫勤指挥机构的计划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鹏,彭博,王玉峰,等.重大军事行动医疗后送模拟与评估系统功能结构设计[J].军事医学,2013,37(6):409-412.

[2]冯会成,鱼敏,黄迅悟,等.四肢战伤分析与时效救治研究[J].军事医学,2018,42(1):9-12.

[3]孙海,王东胜,尹宗江.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展开布局与工作流程[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6.

[4]伊洪冰,张爱民,宫丽.基于最小维修单元的战时车辆装备维修力量需求测算[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2):29-32.

[5]彭迎春,董斯彬,常文虎.运用排队论模型测量医院门诊流程效率[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806-809.

作者:江帅 邵辉 马建威 郝枭雄 黄朝晖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卫生勤务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