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研究范文

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研究

[关键词]疼痛管理;护理;骨科患者通讯作者:金香淑疼痛(Pain)是在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今成为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有研究表明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体现[2]。目前在癌症晚期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术后患者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疼痛。而骨科围手术期的患者,更易发生难以忍受的急性疼痛,由于疼痛因素的持续存在,患者往往会惧怕术后康复训练。有研究显示有效成熟的疼痛规范化管理体系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就目前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以便为今后的疼痛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疼痛的定义和原因

1.1国际疼痛协会(IASP)于1986年定义疼痛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或与这类损伤描述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经历[4]。2016年5月20日在“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上,新定义疼痛是感觉神经系统被实在或潜在组织伤害刺激所引起的不快主观感觉和情感反应[5]。

1.2王志强等研究显示[6]疼痛的原因与年龄、职业、嗜好、术前患者对疼痛的认识程度及术前、术后患者的宣教情况等因素有关;孙胜男[7]等研究报道疼痛的原因与住院天数、文化程度、年龄及有无配偶有联系;黎彩红等研究说明疼痛原因与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创伤与手术及术后体位等因素有关[8]。

1.3研究显示美国的医疗机构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七项《疼痛管理新标准》[9-10],保障患者具有缓解疼痛的权利。相比于国外,我国对于疼痛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和实施在国家和学科层面上还相对宽泛,没有具体的标准来遵循[11]。

2疼痛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背景

国外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最佳的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是Rawal等提出的以护士为主导、麻醉医师承担监督角色的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12],此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护士在疼痛规范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的部分医院也进行了实践,梁君[13]等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状况;王秀华[14]等构建了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模式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减少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国内的部分医院对疼痛规范化管理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

3疼痛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3.1评估工具[15-16]:常用的有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数字疼痛分级法(NR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

3.1.1VAS:由日本学者发明,不适合于老年人或认知功能障碍的人。测量方法是在1条10cm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上,在两侧标有0~10的数字,患者根据自我疼痛的感觉程度在线上标记,标出的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的感觉程度越强;疼痛测量尺使用方法是正面有一个无刻度标识可滑动的标志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滑到相应位置,根据背面具体的刻度可测量出具体疼痛程度。此种方法较灵敏,有可比性。

3.1.2VRS:分别有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VRS-4)、五点口述分级评分法(VRS-5)、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等,由描述疼痛等级的形容词构成,便于定量分析疼痛。

3.1.3NRS:此种方法较常用,更有效和直观。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患者选择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3.1.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此方法适合于任何人群,老人、儿童、表达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都适用。采用从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6种面部表情来表达疼痛程度。

3.2方法:[18]包括成立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和临床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小组。患者首次入院时建立疼痛规范化管理档案,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资料进行填写,在2h内首次进行疼痛评估,评估时包括评估的时间、部位、持续时间、睡眠状况、疼痛评分、处理措施及不良反应等[19]。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各评估1次。评分采用10分制,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疼痛护理,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当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此后每隔4h对评估一次;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镇痛处理和疼痛护理联合使用[20]。

4疼痛管理的方法

4.1药物干预

4.1.1超前镇痛即在发生疼痛之前进行镇痛处理,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前采取措施,防止或避免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和敏感,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疼痛强度[21-22]。

4.1.2患者自控镇痛法。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镇痛药物,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

4.2非药物干预

4.2.1认知干预:术前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为患者介解释疼痛产生的原因,疼痛规范化管理的优势、方法等。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维持正确的体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严密观察患者末肢血液循环供应状况,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24]。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克服患者的惰性和惧怕疼痛的心理,树立信心,积极主动的进行锻炼,可预防关节粘连及肌肉萎缩的发生。

4.2.2行为干预:通过改变体位、听音乐、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局部采用冷敷降温和按摩方法缓解疼痛程度。

4.2.3环境支持:保持病房舒适、整洁,光线柔和,调整适应的温湿度,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保持病室安静,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4.2.4药物干预:指导患者定时服用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应口服、肌肉注射,吗啡类药物应给予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疼痛药物管理的方案。

4.2.5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间主动关心、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心理。

5小结

疼痛(Pain)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体征,患者不同,对疼痛的敏感度和耐受阈值不同,在其身上体现的疼痛程度也不同[25]。骨科术后疼痛大部分为强度较强的急性疼痛,有疼痛强度大、时间长、并发症重的特点,若疼痛不能有效缓解将会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及康复[26]。疼痛规范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疼痛管理方式,以定期的疼痛评估、个体化多模式的疼痛管理以及定期的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的优势取得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采取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有效的改善骨科患者的疼痛状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3]陈丽芳,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0.

[5]“疼痛新定义”讨论会议纪要[C].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6):435.

[6]王志强,林剑浩.影响骨科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北京40所医院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2(10):798.

[7]孙胜男,张春玲,高小雁.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50.

[8]黎彩红,刘姗姗.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80.

[9]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等.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4):20.

[10]AcelloB,张涛.控制疼痛须符合JCAHO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9):418.

[11]陈方蕾,陆敏,陈蓓.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5):1415.

[12]赵继军.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88.

[13]梁君.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关节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

[14]王秀华.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9):98.

[15]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6.

[16]唐珂.患者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当代护士,2008,9:7.

[17]王红霞,唐霖,张萍.骨科术后患者4种疼痛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6):5.

[18]苏全志,崔立敏,杨丕荣.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规范化管理临床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8.

[19]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8.

[20]杨芬,翟亚玲,白新萍,等.40例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管理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8):76.

[22]李璟.超前镇痛在骨科病房中的运用及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569.

[23]沈七襄.患者自控镇痛法的临床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3):137.

[24]陈淑莹,陈凤清,李岸芳.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6,14(11):1102.

[25]顾丽莉.骨科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5,12:21.

[26]刘林,许勤,刘梅.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81.

作者:金鑫1;蔡婧1;金香淑2 单位:1.延边大学护理学院,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