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生物学和心理学层面剖析了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对心理健康促进的原理。并从促进自我认知、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及预防心理疾病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就提出了新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中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体育运动不足是主要原因。体育运动促进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解决“未来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清楚地知道,有规律的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促进有氧耐力、血脂、血压、身体成分、葡萄糖代谢、骨骼等的健康走向,也可以预防和减少肥胖、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良好运动方式和习惯更易于保持到成年,从而对成年后慢性疾病的发生亦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那么,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有那些促进作用呢?
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由于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负担过重,自我生活能力差,竞争激烈,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等。在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时,有的人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和各种困难与挫折的耐受性差,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焦虑、抑郁、精神分裂乃至自杀等字眼,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屡见不鲜。仅过去的2017一年,新闻中就出现了多起中学生自杀的报到。2017年2月9日,池州市一名16岁少年,因寒假作业未完成就跳湖自杀,后因恐惧自行游上岸,随后又欲跳楼自杀。2月13日,重庆某校初一学生,在开学日,背着书包从11楼的家中坠下身亡。2月16日,广饶一中学生在家喝下农药,抢救无效死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紧迫。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曾经写到,“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有人调侃说,除了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近几百所高校几乎没有不发生跳楼自杀的。也许此话有些无奈和夸张,却不得不说,在现实生活中,体育专业的学生、包括运动员和喜欢运动的普通人,确实很少抑郁,鲜少自杀的。有学者研究表明:意志力脆弱、情绪不稳定、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承受挫折力不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等方面是影响学生自杀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在体育运动对人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中指出,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长期的锻炼可以让参与者的不良情绪和多余的能量得到发泄,使其情绪更加稳定。而从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和研究来看,体育生自杀的个案非常少,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问题。
2.1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原理
2.1.1生物学原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是产生多巴胺最为有效的方式。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当中学生的运动水平达到一定的基础之上,很容易进入兴奋状态。多巴胺同样影响着我们的神经,使运动者产生幸福的感觉。内啡肽,可以降低人们的焦虑感,让人有一种安逸、温暖、亲密、平静的感觉,人在快乐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而运动会加速这种物质的分泌。长时间、连续的、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运动参与是分泌脑内啡肽的条件,这种“快乐激素”能够排解人们的压力和坏情绪,让人变得愉悦和满足。
2.1.2心理学原理众所周知,参与体育运动可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可使个体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提高。同时,身体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降低个体由于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提高个体身体和认知系统与消极情绪对抗的能力。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因为锻炼者体验到变得健康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实际健康的程度。换言之,健康的感觉而非实际的健康程度与心理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这可能是体育运动参与者自我效能提高的结果。
2.2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对心理健康促进的作用研究
2.2.1体育运动参与可以指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通过对自身能力的了解,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于缺点部分加以改进,优点部分则继续保持。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对于不自信、过于紧张的学生而言,可以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段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2.2.2体育运动参与能够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独立完成或者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特定的运动目标。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青少年为了完成任务绝不轻言放弃,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心中都抱着必须完成的信念,这样就促进了青少年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队合作等精神品质的形成,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意义重大。比如对于中长跑项目中“极点”现象的克服,使同学们在经历了生理心理的不甘与排斥、痛苦与挣扎后,体会到“第二次呼吸”带来的舒畅,从而享受到苦尽甘来的快乐。而克服“极点”的过程,何尝不是孩子们意志力形成的过程?
2.2.3体育运动参与有助于促进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能够结识更多兴趣相投的朋友。比如,中学生在参与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运动项目的时候,与其他的同学迅速组成一个队伍,共同迎接来自于比赛与挑战者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加有利于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对于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以及天生的性格的原因,不习惯与同伴交往,不太与旁边的同学合群,可以选择像篮、排、足等一些集体参与的运动项目。从而帮助他们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2.2.4体育运动参与有助于预防中学生心理疾病方面的产生由于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具有上述几方面的指导作用,心理疾病发生率也将降低,促进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参与体育运动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将各种烦恼、不安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得以平衡,有效地缓解压力,达到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3.小结
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对其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经常性有规律的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中学生一定要树立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性成果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37):37-41.
[2]姜川.青少年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指导作用[J].才智.2017:70.
[3]余虹.浅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现代医院.2005,5(7):130-131.
[4]杨晓岚.浅析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8,(4):70-71.
[5]丁鹏,蔡小英,蓝心.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8):163:165.
[6]岳芳,罗光霞.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发展的研究[J].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247-251.
[7]刘光红.探析健身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91-93.
[8]李大鹏,宋珊.高校普通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2012,20(3):93-95.
作者:徐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