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研究生导师指导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摘要:了解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研究生导师带教现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67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8.21%(39/67)的导师每周至少指导研究生1次,83.58%(56/67)被动开展和接受学术指导。100.00%(67/67)能够面对面指导。80.60%(54/67)的导师认为指导研究生数量合适。92.54%(62/67)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92.54%(62/67)是亦师亦友和朋友的师生关系。97.01%(65/67)导师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88.06%(59/67)导师认为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是带教难点。其中因指导研究生产生压力方面,导师和副导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6,犘=0.0358)。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导师带教现状良好,副导师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指导研究生主动性不强,导师启发调动研究生思维创新不够等问题,对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加强。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导师;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中起着高层次引领作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研究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双重任务的主体,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198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心)研究生院获得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目前,是我国唯一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疾控机构。自2014年开始,中心实施研究生副导师制度,着力构建导师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截至2014年,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病所)已培养研究生700余人,是中心下辖11个直属法人单位中培养研究生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本研究调查了病毒病所在岗研究生导师和副导师指导研究生现状,为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导师指导研究生新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病毒病所2014-2016级科研型1~3年级在读研究生在岗导师和副导师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聘请研究生教育管理专家和导师代表共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沟通主动性、指导研究生压力、师生关系类型、指导研究生内容、创造学术机会、指导研究生难点等。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应答率80.72%。13统计学处理应用SAS9.2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中,男性24名(35.82%),女性43名(64.18%);<40岁15名(22.39%),40~49岁42名(62.69%),≥50岁10名(14.92%);被中心研究生院聘任为研究生导师19名(28.36%),副导师48名(71.64%);涉及免疫学专业29名(43.28%),病原生物学专业27名(40.3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5名(7.46%),流行病与统计学专业6名(8.96%);其中高级职称50名(74.63%),中级职称17名(25.37%)。22导师和副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分析本研究从多个维度分析导师和副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仅“因指导研究生产生的压力”上,导师和副导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6,犘=0.0358)。本中心58.21%(39/67)的导师每周至少指导研究生1次,83.58%(56/67)被动开展和接受学术指导。100.00%(67/67)能够面对面指导。80.60%(54/67)的导师认为指导研究生数量合适。92.54%(62/67)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92.54%(62/67)是亦师亦友和朋友的师生关系。97.01%(65/67)导师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88.06%(59/67)导师认为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是带教难点。
3讨论
3.1导师指导研究生现状
本中心导师每周至少指导研究生1次的频率为58.21%,高于在全国27所高校现状调查的结果(48.1%)[2]。77.61%(52/67)符合中心研究生院每月至少指导1次的相关规定,表明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频率较高。被动开展和接受学术指导为主(83.59%),主动性较差(16.42%),表明双方商讨研究计划更多习惯于按部就班。100.00%能够面对面指导,可能是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均需从事大量实验室和现场工作,共同工作场所提供了师生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机会。80.60%的导师认为指导研究生数量合适,而有19.40%的导师认为数量不足,这可能与中心招生名额有限,并建立了副导师制度,因而导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相对充足。92.54%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病所历史悠久,有众多病毒学专家,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出现,中心“疾控、应急、科研、教育”四位一体的职能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成为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精英团队中的一员,因而普遍压力较大。亦师亦友和朋友的师生关系超过90%,表明师生关系融洽,在科研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共同研究,体现了平等的科研伙伴关系。除学术指导外,就业规划、人生观和价值观、日常生活问题均占较大比例,说明导师注重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能够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较大帮助,也从侧面说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较为融洽。97.01%导师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原因可能与病毒病所承担较多高层次研究课题,对外学术交流频繁,且研究生能够深入参与课题研究。
研究生的思维创新和学习态度排在前两位,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读期间绝大部分处于课程、课题和科室工作的忙碌状态,加之就业等压力困扰,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导师对研究生也缺乏个性化培养,不足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师资力量雄厚。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其思想修养、治学态度、为人处事、奉献精神等对研究生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才能在研究生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尊崇度和权威度[3]。中心的导师作为疾病预防领域的专家,大多为国际知名学者。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媒体报道中心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事迹后慕名报考,学习中不仅将导师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师长,更是将其视为学习和仿效的人生楷模。由于中心招生名额所限,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相对高校少,师生比例保持在1∶3,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存在师生关系雇佣化、导师指导不力等问题。科研条件优厚。中心承担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仅病毒病所十二五期间承担或参与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39项。一流的设备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可以使研究生更专注于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生除了参与实验室工作,有大量的疾病预防控制现场实践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为培养科技精英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副导师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下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导师“散养式”培养方式的不满意,抱怨和导师见面不多,导师指导时间不长[4]。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日趋完善,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强调了导师小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5]。目前,中心每名研究生由导师亲自选聘2名副导师,其指导研究生的理念、专业、方式与导师具有一致性,协助导师完成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室操作、现场实践、科研论文撰写以及日常管理等。本研究结果表明,副导师制度的建立,减轻了“疾控、应急、科研、教育”四位一体体制下导师的指导压力,与导师的指导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使年轻的副导师得到了锻炼,为构建导师团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3问题与对策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研究生普遍存在主动交流意识不强、思维创新不够,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的研究生应该是精英科研人才,能够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因此,研究生培养要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训练[6]。导师的“教”与“导”是研究生夯实学科基础的重要途径,而创新思维则是检验导师培养人才质量的最好指标[7]。
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中心应本着“探索生命科学,致力疾病控制”的培养方针,通过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体系,促进导师能动作用的有效发挥,鼓励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交流和探讨关系,在保证沟通频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师生交流的主动性,将“知识的授受关系”变为“合作的探究者,平等的协商者”,充分体现学术自由,在实现课题目标的同时允许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并结合课题的研究内容,挖掘学术兴趣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8],充分发挥本专业机构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注重人文关怀,满足师生良好利益诉求,激发师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9],以稳步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输送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果,田维毅,柏静.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4143.
[2]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7(9):714.
[3]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9):1215.
[4]汤晓茜.研究生“导师制”改良的内外途径[J].江苏高教,2017,33(2):6466.
[5]黄秋波.“导师负责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2015,4(1):6061.
[6]孙健.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2):4145.
[7]凌云志.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的建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0(4):104107.
[8]贾黎明.导师是老师,还是老板———试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10):15.
[9]刘卫平.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及其实践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4,32(3):4348.
作者:蓝寿梅;严文婧;陈佳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