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提升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范文

论提升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提升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提升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摘要: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在提高大学生体适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体育教育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大学生

前言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也在不断成熟。教训实践发现,当大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案等不满意时,态度方面是不公开反对的,而是采用消极的应付心理。这样以来,不仅心理压抑感形成,在犹豫、焦虑中易出现运动损伤事故,同时还会致使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为此,继续加强研探如何来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1.体育教育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纲要》精神的贯彻落实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维度的目标为“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在运动中感受到运动乐趣和体验成功。”《纲要》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有效开展本职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既是《纲要》的题中之义,也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对《纲要》精神的贯彻落实。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评价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表征,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在读期间,会面临着经济、学业以及未来个人前途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心理重负。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容易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选择逃避现实,整天沉溺于网游,自毁前程。众人皆知,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人生如果不经历一些困苦与磨难、不在困苦与磨难总结失败教训与探寻应对策略,就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指导大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并坚持运动锻炼养成体育习惯,不仅能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通过体育运动可以铸就顽强的意志品质。例如篮球场上的激烈拼抢可以培养奋力拼搏的精神、足球场上的胶着对抗可以磨砺大学生的耐力与意志力,偶尔的失败还可以锤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能力。因为经历过,所以心理上不再脆弱。当他们未来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之时,就会从容而淡定地因难而上、战胜困难,成长为意志品质坚强之人。

1.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测试发现,心理健康系数高的大学生相比较而言,社会适应能力更胜一筹。小康社会背景下,绝大部分学生是在富庶家庭环境中中长大的,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与家长周全的呵护,往往导致了他们独立性的缺失。当他们在独立走向社会时,因为缺少主见与社会生活阅历,当面对突发的新问题之时,往往显得六神无主、心理慌乱,甚至忙中出错。通过身体练习为手段,体育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球类比赛中的“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团结就是力量!”;中长跑中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等体育思想教育,都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社会化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化与引导,大学生的吃苦拼搏精神、守规矩意识、与他人合作能力的提升等等,这些未来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体育教育教学能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意识的形成成功做好铺垫。大学生社会意识一旦具有,就会很自然地融入所置身的社会。

2.提升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为师者往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学生消极被动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课堂教学气氛过于严肃,不仅大学生心理上无快乐可言,同时也不利于体育教师对大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与传习。为优化教学过程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师要精讲多练,用和蔼的态度、幽默的语言、直观简练的示范动作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关爱、尊重与信任每位大学生,真心与他们交朋友,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树立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体育优等生做好体育远景规划、发展特长。总之,力争让每位大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心情舒畅、心理上无压力,在民主、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

2.2 构建民主,公平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会随着运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为此,为大学生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大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无拘无束地放松自己,在运动中锻炼、在锻炼中陶冶身心。为进一步创设出良好的体育教学之心理环境,体育教师要调控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接近他们的最近新发展区,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要事先布置好场地,合理选用器材,落实体育安全教学理念,让大学生在心理无压抑的运动环境中自由锻炼、快乐成长;再次,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学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他们身体力行之中,既增强了体质、促进心智功能的发展,还培养了他们果敢坚毅的意志品质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环境要公平合理,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满意,乐于接受。例如在篮球分组比赛中,体育教师要按大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进行实力均衡分组,然后吹哨秉公执法。这样以来,由于实力均衡,裁判执法公正,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热烈、融洽,而且每位大学生都在为本组积极做贡献,技术好的上场对抗,技术差的为本组喊加油,每一位大学生的潜能都得以充分发挥,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2.3 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实际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大学生从内心喜欢,才乐意于按体育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收效才会明显。为此,在教学内容选用方面,一是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开展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例如男生喜欢的篮球、足球、中华武术、网球等运动项目;女大学生喜欢的健美操、形体训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二是对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要进行筛选,要充分考虑到他们毕业后所能接触与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做到学校体育与社会大众体育的成功接轨,实现学有所用与学以致用,便于他们的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三是教学内容贴近时代,引进轮滑、体育拓展训练、体育舞蹈、瑜伽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内容迎合了他们的体育诉求,在心理层面就会欣然接受、主动参与;四是要做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因为大学生都喜欢热闹的场景、对个人喜欢的活动所投入的热情度高,反之,若被动参与,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仅会心理健康的布袋有效提升,身体方面还易遭受运动损伤等。为此,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过程要趣味化,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

2.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爱恩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让大学生在运动参与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并形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体育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应发挥出本学科优势。笔者认为可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大学生以新奇的视觉冲击,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好奇、有新意,并产生一种想参与尝试的心理冲动,然后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的开心、玩的快乐!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灵活采用与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使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新颖别致与生动有趣。例如在短距离跑教学,部分大学生三两趟下来,运动兴趣就会骤然下降,体育教师若利用为师者的身份来压服大学生继续进行练习,大学生心理上就会倍感压抑,参与过程也是一种消极的应付过程,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提高大学生的学练兴趣,首先理论上指导,通过室内理论课,系统地讲授短距离跑对身体各系统的调节与锻炼作用,要从理论知识层面上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为提高个人的健康体适能而喜欢上此运动项目;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听游戏追逐跑、分组比赛跑,迎面接力跑等形式,让大学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在运动中享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

2.5 合理运用激励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合理运用教学评价体系也是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基于同一教学班大学生之间在体育基础与运动能力等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性,所采用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不能沿袭以往一刀切的终结性评价方法,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感受,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因为体育基础等原因,大部分大学生努力了、也认真付出了,若采用传统“一刀切”的统一模式进行“一锤定音”来评价,这部分大学生与体育优等生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为此,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大学生开学前的基础为个人起点,将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进步幅度、创新精神等都折成一定分值比例,纳入期末考评;二是充分发挥出体育评价中的激励功能,对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亮点”和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表彰和鼓励,以此增加大学生学练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健体中悦心,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150-152.

[2]付海燕.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45-46.

[3]朱丽琼.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用及其发展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69-71.

[4]苏颜博等.新媒体信息时代下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2017,2:40-41.

[5]汪玮琳.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4):113-117.

作者:孙飞 单位: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