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针刺激对人体心血管调节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2014年第三期
1实验方法及步骤
1.1头低位卧床实验历时6d,包括1d的卧床前对照期,4d-6°HDBR卧床期和1d卧床后恢复期。志愿者在-6°HDBR期间,除大便、称体重外,饮食、洗漱、小便和指标测量等均在卧床状态进行,允许志愿者绕身体纵轴变换体位。
1.2电针刺激选取志愿者双侧内关穴(PC6),接上电针刺激仪(SDZ-II,苏州华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调节为1.5(疏波5~6Hz,密波25~30Hz),根据个体反应将强度调节为2~4档(2.34~6.24mA)。在4d卧床期间电针组每天下午进行30min电针刺激。
1.3立位下体负压耐力检测分别于卧床前及卧床4d后进行立位耐力测试。检查时志愿者置于下体负压筒内,平卧位休息10min后旋转至头高位70°,之后行下体负压,从-20mmHg开始,每间隔5min增加-20mm-Hg,直至-60mmHg10min或出现晕厥前状态或晕厥时,试验结束。实验过程中监测志愿者心率、血压和表情等变化,以志愿者出现恶心、头晕、视物模糊或出冷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收缩压下降≥25mmHg,或舒张压下降≥15mmHg,或心率突然下降>15次/min等晕厥前症状为实验终止指标。
1.4心脏收缩功能检测分别于卧床前、卧床期间及卧床后第1天利用KYD-300心功能检查仪(第四军医大学科飞医学仪器厂)测量心脏收缩功能[8]。测量时,禁止志愿者说话,将微音器置于二尖瓣区,用胶布固定,压电晶体传感器用手固定于颈总动脉上,在呼气末憋气记录。记录时避免吞咽动作,采集5~10个心动周期。采用心电机械图测量心脏收缩功能。心脏收缩功能指标有: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射血分数(EF)和PEP/LVET。
1.5心率变异性检测由ECG获取5min平稳逐次心跳R-R间期。采用Matlab7.0软件,对其进行常规AR谱分析,得到心率变异性功率谱,包括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由原始指标变量计算导出指标变量,包括:归一化低频功率(LFn)和归一化高频功率(HFn)及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
1.6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检测分别于卧床前及卧床4天后取志愿者静脉血,室温静置30min后,12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80℃保存。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用费米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检测(FAME,瑞士)。具体测定过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IBL,德国)。
1.7统计分析
志愿者所有的资料数据描述采用x±s。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压、心率、心功能等指标采用2×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位耐力、心率变异性和血液儿茶酚胺类物质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前后比较,显著性界限设定为P<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4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志愿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血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下体负压耐力卧床前,两组有3人顺利通过下体负压耐力检测(60mmHg,1200s);卧床后,14名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力均有所下降,无一达到耐力终点,测试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晕厥前症状(冷汗、视物模糊、血压下降等)。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平均耐受时间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966±170vs.494±88s,P<0.05),而电针组仅呈下降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921±192vs.682±159s,P>0.05)。
2.2心脏收缩功能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志愿者射血前期(PEP)卧床第3天和第4天显著增高(P<0.05)、射血分数(EF)在卧床第4天显著降低(P<0.05),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在第3天显著增高(P<0.05)。电针组上述参数在卧床前后则无显著变化(表1)。
2.3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的结果分析表明,与卧床前相比,两组卧床后HF均有所下降,而LF则呈相反趋势,仅有电针组志愿者LF/HF显著增高(0.5±0.14vs1.14±0.3,P<0.05)。卧床后,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志愿者LF/HF显著增高(0.6±0.21vs1.14±0.3,P<0.05)。
2.4血液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照组卧床前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无明显变化(P>0.05)。与卧床前相比,电针组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74.7±12.6pg/mLvs96.6±15.8pg/mL,132±19.5pg/mLvs175.9±19.3pg/mL,P<0.05)。电针组卧床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显著高于对照组(76.7±16.8pg/mLvs96.6±15.8pg/mL,129.7±36.5pg/mLvs132±19.5pg/mL,P<0.05)。
3结论
本研究通过人体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模型,首次证实电针刺激可以有效维持头低位卧床期间立位耐力和心脏功能,提高外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释放。电针刺激维持模拟失重时的立位耐力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和躯体-交感神经两条途径发挥作用,电针有望作为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防护措施之一。
作者:孙静李小涛杨长斌石菲王永春赵疆东孙喜庆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