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足三里穴穴位注射促进血虚肠燥型肛裂愈合范文

足三里穴穴位注射促进血虚肠燥型肛裂愈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足三里穴穴位注射促进血虚肠燥型肛裂愈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湖南中医杂志》2016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穴位注射促进血虚肠燥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9例血虚肠燥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中药坐浴、专科换药基础上,治疗组29例予以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不予特殊处理,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疼痛积分、创面愈合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93.10%,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9天、第16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穴位注射能缓解血虚肠燥型肛裂术后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操作简单、毒副作用小,是促进血虚肠燥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肛裂;创面愈合;穴位注射;足三里;血虚肠燥;临床观察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的梭形溃疡,其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20%,仅次于痔疮[1]。急性期以保守治疗为主,陈旧期多需手术处理。现代医学认为术后伤口愈合与病程长久、体质偏差、贫血等有着密切关系。中医辨证以血虚肠燥型为主,气血不足,血运不畅,肌肉不生,血虚津亏,大便燥结,易造成病情反复不愈。笔者在常规中药坐浴、专科换药基础上选取补虚强壮、通调肠腑的足三里穴,配合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促进血虚肠燥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29例,疗效可靠,并与术后不采取其他特殊处理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9例均为我院肛肠科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血虚肠燥型肛裂住院患者,均行肛裂切扩术+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39.41±11.85)岁;平均病程(4.62±0.49)年;手术创面面积(6.34±0.69)cm2。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79±10.96)岁;平均病程(4.72±0.78)年;手术创面面积(6.28±0.71)cm2。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以及手术创面面积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2]中有关Ⅲ期肛裂(陈旧期)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属血虚肠燥型的辨证标准。

2治疗方法

两组术后一般控制大便24h,术后第2天起每天便后均使用复方芩柏颗粒剂坐浴(本院自制中药剂,药物组成:黄芩10g、黄柏10g、秦艽10g、当归12g、桃仁6g、防风10g、泽泻10g、制大黄10g、延胡索10g、丹参10g、槟榔12g),九华膏(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2020393)纱条换药。2.1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抽取当归注射液(江西桔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6020138)4mL先后在双侧足三里穴位处刺入2.5~4cm,进针后适当行针刺手法待局部有酸、麻、胀等得气感后,先回抽无血,再缓慢推入药液,每穴2mL,隔天1次。2.2对照组不做其他特殊处理。两组均治疗4周。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2)比较两组的疼痛积分。疼痛评分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为10等分,“0”代表完全无痛,“10”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3)创面愈合时间,即自手术之日起至创面完全上皮覆盖所需时间。

(4)比较两组的安全性。

3.2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临床制订。痊愈:创面愈合率为100%,创面上皮完全覆盖,疤痕坚实;显效:100%>创面愈合率≥75%,创面肉芽组织鲜活,色鲜红;有效:75%>创面愈合率≥25%,创面肉芽组织较新鲜,色红;无效:创面愈合率<25%,创面肉芽组织色暗,生长很少,无明显缩小趋势。

3.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先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时,采用成组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愈显率治疗组为93.10%,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4.2两组不同时间疼痛积分比较

术后第2天(治疗前)两组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段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4.3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4.4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极少数患者穴位注射点周围皮肤稍红、无皮疹瘙痒,不影响治疗故未处理,继续进行观察。

4讨论

肛裂是肛肠病中疼痛较为剧烈的疾病,与便秘相关,多恶性循环,陈旧期以手术为主。中医学认为,术后病灶虽去,但手术使脉络断裂、气血瘀滞,加之机体气血阴阳并未恢复正常,因此术口的愈合过程为正胜邪退、邪毒渐消、瘀滞渐化、经络复通、脏腑调和、津液正气恢复、气血流通的渐进过程,中医学认为“发病之所必是最虚之处”,创面之处必然存在气血不足,若气血不畅或亏虚,则皮肤肌肉、五脏六腑均失濡养,从而影响创口修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处。“三里功多数不清”,高度概括了足三里穴位主治范围之广泛。该穴属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且为合穴,“荣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脾胃之病可取合穴治疗。故此穴有补养气血,调理脾胃,扶正壮阳之效。足三里穴属阳明经,与大肠经同名,亦用于治疗肠病。《灵枢•四时气》载:“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马莳曰:“此言刺大便不通之法也。肠,大肠也。”大便不通畅,足三里穴有润肠通便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4]。张丽娟等[5]通过针刺足三里等穴缓解45例肛裂患者大便不通及肛门括约肌痉挛症状,并收到了满意疗效。足三里穴也是强身保健要穴,古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体现了足三里可以强健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的侵袭,预防感染。现代研究认为,刺激足三里穴通过神经体液综合调节及免疫影响,能有效地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6]。当归注射液为当归的提取液。用法主要为肌内注射、穴位注射、静脉给药,因其给药方式有别于中草药当归,故其功效偏于补血活血,而润肠通便为辅。笔者从“腧穴特异性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出发,选取益气生血、通调肠腑的足三里穴位,结合穴位注射,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愈合,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汪建平.肛管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6):428-431.

[2]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S].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4):42-4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1-139.

[4]应琴华,蔡丹艳.穴位注射对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护理及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1):30-31.

[5]张丽娟,贾小强.针刺治疗肛裂45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4):10.

作者:罗雯鹏 王真权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