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转化医学在军医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应用范文

转化医学在军医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转化医学在军医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转化医学在军医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应用

[摘要]转化医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科学,其核心在于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转化成为临床治疗新方法,是当今医学界发展的主要方向。军医大学作为军队医学的主力军,本科生的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军医大学转化医学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转化医学理念在军医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应用及对策。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学教育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作为医学研究的新模式,对于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医学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等一系列缺陷,转化医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无疑是改变理论脱离实践这一现状最有效途径之一。军医大学作为军队医学发展的根源动力,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当中是发展军队医学的重中之重。

1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又被称为转化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新方向。1992年的《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BenchtoBeside”(BTOB)概念,意为从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成临床使用的诊疗技术和方法的过程。1996年,《Lancet》杂志首次应用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1]。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将转化医学定义为:把实验室研究的结果用于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人体内实验,证实其临床效果、安全性,并在实践中推广。简而言之,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是一个连接着基础与临床的循环式的研究模式[2]。简单来说,就是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实验室研究,研究成果再用到临床上治病救人的一种循环模式。这种新型医学研究模式旨在更好地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1.2转化医学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由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导致临床医疗质量得不到提升,转化医学由此出现。在医学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在转化医学的发展上都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据统计,美国早在2011年时就已有38所高校建成转化研究中心[3]。较国外而言,我国的转化医学发展晚,起步快。我国已成立包括中国-哈佛医学院转化医学联合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等20余家转化医学研究所或转化医学中心[4-5]。另外,国内自2007年起多次举办国际转化医学研讨会与论坛,例如协和医院连续主办五届“国际转化医学大会”。通过交流并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有效解决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与障碍,更好地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践转化医学理念,培养优秀的转化医学专科人才,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迅速发展[6]。对军医大学来说,重中之重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去推动军事医学发展。军队转化医学的发展能够推动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增强军队卫勤保障能力,以及提高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水平,因此军医大学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应树立转化医学的概念,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军医大学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转化医学理念在军医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不足。

2军医大学转化医学教育中面临的困难

通过对20余篇有关转化医学教育文献的查阅,发现我国医学院校的转化医学发展普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军医大学也不例外,其中军医大学转化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2.1基础研究与临床分离

在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传统教育体制下,容易出现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分离,军医大学也不例外。一方面,传统的医学教育以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考查为主,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科与学科之间连通不畅和课程的不连贯性,导致学生解决临床问题时存在困难。学生仅仅通过书本理论知识与教师上课描述进行临床情形假设,以及为数不多的见习课浅尝临床感觉。打破临床与理论的屏障,在医学教育中融入转化医学的理念,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助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2.2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转化医学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是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学科相互交融的复杂体系[6]。因此转化医学人才需要有多学科的丰富知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错综复杂,课本上也不会有一一对应的解答。此外缺少实践性课程,使得学生在面对临床复杂疾病时无法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缺乏解决临床问题的创新能力。跨学科、拥有创新能力的临床科学家才是转化医学真正需要的,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发展转化医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7]。

2.3管理体制制约

军医大学对转化医学尤为重视,也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转化医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人才和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保障。由于军改后,军医大学的编制有限,因此人才的招募较为困难,人才储备也相对较为薄弱,也导致转化医学在军医大学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3对策

转化医学的目标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因此将转化医学的理念运用到军医大学本科生教学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培养更优秀的医学人才,还能有效提升我军的卫勤保障能力。

3.1紧密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

转化医学是实验室研究与临床试验相互连接的桥梁学科,军医大学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应该开始注重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试验当中。因此,本科生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考虑到此项研究的临床可行性,避免出现一味地追求,而无法将理论结果在临床实验中实践的弊端。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本科生的教育,就必须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8]。例如适当地减少内外科的课内学时,增加见习课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附属医院进行短期见习或深入基层部队了解部队医疗难题与需求。通过见习课程,将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入基础课程学习与实验室研究当中,基于PBL(problembasedlearning)理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寻求解决方案,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增强临床与基础科研的联系,培养团队精神[9]。此外,学校可开设实验性课程或选修课,在课程中加入转化医学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在本科阶段尽早树立转化医学的概念,认识到转化医学的重要性,只有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互交融才能真正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3.2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化医学作为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开发新药物,进而提高整体诊疗水平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创新是唯一的途径。军医大学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的部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程,影响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展开。

3.2.1开设专项基金

为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基金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孵化基地等一系列大学生科研项目,目标都瞄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0]。让学生能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下,主动思考并主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3.2.2本科生导师制度[11]

由于转化医学需要的是基础科研与临床并重型人才,因此学校应鼓励本科生阶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由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学习情况与兴趣选择导师;导师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筛选学生。在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可选择临床医学导师,在接受临床培训的同时,由导师带领开展基础科研实验。另外导师可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等大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科研与临床的双向发展奠定基础。

3.2.3整合课程体系

在课堂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交融。学生将临床见习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与实验室,不局限于教材。以临床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加深对转化医学的理解,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授课围绕临床疾病的各个方面展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展开讨论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例如心脏病这一章,学生不仅要看心脏病发病的临床过程,掌握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更需要了解相关药物的选择,以及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和风险等等[12]。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增进学生对学科交叉和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融合,真正掌握转化医学理论。

3.3平台建设[13]

实现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适宜转化医学发展的环境与土壤,因此集成型平台的建设是军医大学发展转化医学的载体,同时也是基础。对本科生而言,平台也同等重要。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学生科创平台,学科基础平台的建设是转化医学的主干与核心,军医大学要以基础性、公用性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全面有效地整合与利用所有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规范管理机制和更新研究设备,建成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14]。另外,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也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科生可利用国内外的交流平台与资源,广泛利用与其他医学院校联合研究的机会,学习其他院校科研院所的建设经验,拓展科研范围,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军队转化医学快速发展。转化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对军队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军队医学未来发展的坚实力量,军医大学学生更应尽早接触转化医学,深刻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强化转化医学的意识;在本科生阶段的科学研究中加强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践的交融结合,培养成为临床、科研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达到促进基础研究在临床中更快更好应用的目的,服务于部队官兵。

作者:沈卓捷1;彭昊海1;许苹2 单位:1.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六大队学员十六队,2.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