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临床护理在流浪精神患者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4年第七期
1资料与方法
1.1评价标准对比4周后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PANSS)量表评分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评分。(1)选取PANSS量表中的阳性量表和阴性量表进行测定,两个量表均由7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得分1~7分,总分49分,得分越高表明越严重。(2)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兴趣选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NOSIE)量表进行评定,该量表共包括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因子分、激惹、精神病表现、抑郁、迟缓、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因子分等,每个因子分值0~40分。本研究选用社会功能和社会兴趣两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社会适应能力越好[3]。测评人员为经过系统培训的医护理人员组成,测评时间为流浪精神病人住院后4周。采用交叉测评方式,由经培训的2名医师和3名护理人员对同一阶段对同一位精神病患者进行测评。
1.2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4周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比较(表2)
2.24周后两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兴趣评分比较(表3)
3讨论
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社会特殊群体,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流浪精神患者入院时个人信息、病史不详,并且长期处于衣食无着、居无定所的恶劣生活环境中,部分患者甚至丧失了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社会价值的观念存在偏激的认识,这就导致了流浪精神患者护理工作比普通的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更为困难。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为阳性症状评分较高,攻击性和敌对心理相对较强,这与大量反馈资料和社会现象相契合。
流浪精神患者常有多种身体疾病,且发病率远高于普通的精神病患者,这些现象都要引起管理者以及护理人员的充分重视。基于以上考虑,要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来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传统的护理措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的阳性、阴性症状测评,还是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兴趣状况都不能满足回归社会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护理模式,是针对某一种或一类疾病特点制定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护理工作计划,能够增强护理人员对护理服务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提高护理效率,降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尤其适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又同其他疾病的护理存在不同。对于流浪精神患者的护理要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既要考虑到精神患者的普通共性,同时还要兼顾流浪人群所具有的躯体疾病多发性、阳性症状等特点。此外,对于流浪精神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心理护理显然要比药物护理更能巩固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住院4周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兴趣也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兴趣,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作者:何汝冰李镔莫扬华李丹梁丽芬刘旭陈泽群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