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眼针穴区的白睛脉络变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河北中医药学报》2016年第4期
提要:目的:研究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分布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数码相机拍摄记录60例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形态及颜色的变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双眼白睛脉络形态、颜色及八区分布异常频次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曲张出现率占41%,浅黄出现率占51%,离、震、坎、兑4区出现脉络变化频次最多。结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人”亦可观察到白睛脉络的异常变化,其对预判人体脏腑功能异常和体质变化有一定意义,但其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白睛脉络;观眼识病;分布规律;健康人;目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5部分:眼针》的颁行,眼针疗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临床认可。“观眼识病”是眼针疗法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观察眼部白睛脉络形态、颜色、走形及分布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近年,“观眼识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多见报道,证明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通过前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很多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临床症状表现的“健康人”眼部却有典型的白睛脉络异常表现。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家标准眼针“观眼识病”的理论指导,通过对60例健康人的白睛脉络分布进行观察、收集及整理研究,以探讨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分布的变化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河北中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0例,年龄最小18周岁,最大25周岁;男30例,女30例。
1.2纳入标准
(1)自愿配合本课题相关病症及白睛脉络信息采集;
(2)健康组当下无自觉症状,无其它较严重病病史。
1.3排除标准
(1)存在眼部外伤遗留残疾者,眼部先天畸形者;
(2)眼部存在急性炎症或感染病变者;
(3)因病致眼睑发硬,眼球转动不灵活者;
(4)因高热、睡眠不足、醉酒或过度用眼等原因致白睛异常者;
(5)依从性差,如神志不清、狂躁不安不能配合观察者。
1.4信息采集器具
(1)相机: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型号:EOSD50;
(2)镜头:Canon18~55mm,MACRO0.25m/0.8ft
1.5观察记录方法
(1)地点选择在室内,自然光下,光线充足。
(2)被观察者取坐位,调整相机光圈、焦距,使被拍摄眼部白睛清晰。观察者清洗双手,嘱被观察者放松眼睑,以拇食指轻轻分开上下眼睑,显露白睛。嘱被观察者分别向上、下、内、外转动眼球,以充分暴露所需眼部白睛的观察范围。同时迅速拍摄相应暴露白睛部相片,先左眼,后右眼。每个眼部分别留存上、下、内、外4个部位的照片。
(3)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分别进行编号记录、观察。
1.6研究指标
综合参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5部分:眼针》、《中华眼针》、《微针系统诊疗学》关于观眼识病的内容。
1.6.1白睛脉络形态异常变化:
(1)根部粗大,脉络从根部发出就粗大,向外逐渐变细。
(2)曲张或怒张,脉络发出后多有屈曲或充盈饱满,呈曲张或怒张状态。
(3)延伸,脉络发出后纤细而长,从一个穴区延伸到其他穴区。
(4)离断,延伸的脉络在中间或某一部位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的瘀血点分开。
(5)分岔较多,白睛上的脉络像树枝一样,从主干发出很多分支。
(6)隆起一条,发出的脉络表浅、明显,突出于球结膜表面上。
(7)模糊一片,脉络多而纤细,纵横交错成模糊一片。
(8)垂露,脉络的末端有一黑点,如露珠垂挂。
1.6.2白睛脉络颜色异常变化:鲜红、深红,红中带黄、红中带黑、淡黄、浅淡、暗灰。1.6.3眼针八区的定位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5部分:眼针》的眼部分区定穴。
1.7统计分析方法
相关信息采用Microft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观察结果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α=0.05做为显著性水准。
2结果
2.1白睛脉络形态异常频次比较
双眼白睛脉络形态异常频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曲张>分岔较多>延伸>模糊一片>垂露>根部粗大>隆起一条。其中曲张出现率占41%,分岔占21%,延伸占19%,隆起一条最少,仅出现1例次。
2.2白睛脉络颜色异常频次比较
双眼白睛脉络颜色异常频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浅黄出现率最高,占51%,其次为黑色点状物占27%,再次为红中带黑占7%。浅黄>黑色点状物>红中带黑>鲜红>红中带黄、暗灰>深红、黄色斑块。其中深红和黄色斑块出现频次为0。
2.3白睛脉络异常八区分布频次比较
双眼白睛脉络异常八区分布频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分布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是:离>震>坎>兑>乾>巽、坤>艮。
3结论
(1)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人”亦可出现白睛脉络的异常变化。“健康人”白睛脉络的异常变化,对预判人体脏腑功能异常和体质变化有一定意义,但其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
(2)健康人左右两眼的白睛脉络形态及颜色变化成一致性;脉络异常表现均主要出现于白睛正上方、正下方、目内眦和目外眦。形态异常变化中,曲张为多见,其次为分岔,再次为延伸。颜色异常变化中,浅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黑色点状物,再次为红中带黑,而未见到深红和黄色斑块的异常。
4讨论
近年来,通过观察眼部白睛血络变化来诊断疾病的研究逐年增多。如王今觉“望目辨证”是观察双眼白睛特征和白睛血络特征,以中医脏象理论为根本,辨析脏腑疾病证候的诊断法。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望目辨证”数字化诊断系统研究,使“望目辨证”诊断法具有客观的观察、采集方法与论述方法。壮医亦有其独特的目诊理论,蓝毓营通过壮医目诊与中医目诊比较,揭示了二者在诊病原理、定性、定位规律及临床应用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李国贤等提出“血瘀证目征”理论,是一种判断有无血瘀证及其轻重的望目诊法。吴锐等认为血瘀证目征积分和血压变异性一样可作为高血压控制达标及预测靶器官损伤的指标。本课题健康人组选择在校大学生群体,年龄在18~25周岁,通过研究可见,当下无任何临床症状,无较严重病史的健康人群中,仍可见一定比例的眼部白睛脉络的形态和颜色的异常变化。
60例被观察者的白睛部,除了颜色深红和黄色斑块未见,其它眼部白睛脉络变化均被观察到。正常人的白睛脉络纤细而不明显,尤其是未生过大病的儿童的白睛,青白洁净,看不到脉络的分布。本研究所纳入大学生“健康人组”所见眼部白睛异常变化,可推断为过去脏腑功能异常变化遗留于眼部白睛的痕迹,或现在异常变化的外在显现。通过“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的异常变化,有助于当今亚健康人群体质和状态异常的预判。亚健康人群眼部白睛脉络的变化规律,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本研究可见,健康人左右眼的白睛脉络变化是基本一致的,如在左眼离区出现异常,右眼亦多出现同样的变化。白睛脉络异常集中分布在6区(离)、4区(震)、2区(坎)、8区(兑),即人眼部白睛的上下和内外眦4个位区。通过实际的观察亦可见,白睛脉络异常常以此4个位区为中心向周围延伸或波散。白睛脉络异常变化复杂而多样,观眼识病的特异性、客观性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眼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4
[2]田维柱.中华眼针[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
[3]贾春生,马铁明.微针系统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7-48
[4]提桂香,邱萍.王今觉望目辨证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72-73
[5]王今觉.开展“望目辨证”研究,促进中医诊断客观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S1):448-451
[6]蓝毓营.壮医目诊与中医目诊比较研究[J].四川中医,2009,27(5):38-39
[7]李国贤,焉肠毅,袁景珊.血瘀证目征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10):630-631
[8]吴锐,吴波,金淑娇,等.高血压病血瘀证目征与血压变异性关系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4):30-31
作者:李晓峰;张霞;梁玉磊;张会珍;张莘;张选平;王建兵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