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的疗效影响范文

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的疗效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的疗效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的疗效影响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摘要:

目的:研究联合降压治疗不同给药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60),A组清晨顿服氨氯地平5mg+培哚普利4mg;B组清晨服培哚普利4mg,晚上服用氨氯地平5mg;C组清晨服用氨氯地平5mg,晚上服用培哚普利4mg,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24h血压情况、异常血压晨峰率及晨峰程度、血压变异性。结果:联合降压治疗3个月后各组24h平均血压、异常血压晨峰率及晨峰程度、血压变异性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B、C两组异常血压晨峰率及程度、血压变异性均较A组更为显著。结论:日夜分服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给药方案可更平稳有效降压,从而保护靶器官损害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给药时间;血压晨峰;血压变异性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超过3亿,其中血压达标者不足10%[1]。人体的血压呈现昼夜波动现象,一般白天血压较夜间血压高且波动幅度大[2]。近年来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强调联合降压[3],但目前国内外对联合降压的给药时间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意见,本研究通过对比联合用药不同给药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从而探讨更为合理的给药方式。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从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男96例,女84例,年龄50~75岁,入选标准: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及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入选病例均为经清淡饮食、改善生活作息规律及运动治疗2月后血压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4]。剔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及有药物使用禁忌证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压平均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知情同意书。

1.2用药方案及分组

A组于每日晨醒后7~8时顿服氨氯地平5mg+培哚普利4mg;B组于每日晨醒后7~8时服用氨氯地平5mg,每日下午4~5时服用培哚普利5mg;C组于每日晨醒后7~8时服用培哚普利4mg,每日下午4~5时服用氨氯地平5mg。每日服药时间相差不超过半小时,连续治疗3个月。

1.3血压测量方案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测量仪(美国伟伦6100)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测24h动态血压1次。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6时~22时为每30min测量1次并自动记录,22时~次日6时为每60min测量1次并自动记录。袖带均贴身固定于左上臂,患者日常生活不限,但避免剧烈运动。24h内可读数据超过总记录次数的90%则可纳为有效数据。

1.4血压晨峰的判定标准

血压晨峰(收缩压)=由睡眠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2h后平均血压-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血压(夜间最低血压及前后共3次血压的平均值)≥23.58mm-Hg[5],则定义为异常血压晨峰。1.5观察指标⑴24h平均收缩压(24hsystolicbloodpres-sure,24hSBP)和平均舒张压(24hdiastolicbloodpressure,24hDBP);⑵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和平均舒张压(dDBP);⑶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平均舒张压(nDBP);⑷异常晨峰阳性率;⑸晨峰血压。根据上述各时段动态血压结果得出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以动态血压标准差表示[6]。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数据统计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符合正态性条件和方差齐性要求时采用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α=0.05,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对比

对比A、B、C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压指标,各组服用降压药3个月后,与本组治疗前血压相比,24hSBP、24hDB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dSBP、dDBP、nSBP和nDBP均明显下降(P<0.05);B组和C组dSBP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间d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BP、nSBP和nDBP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对比

降压治疗3个月后,A组24hSBPV、24hDBPV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治疗后,24hSBP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DBPV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表2)。

2.3各组治疗前后血压晨峰情况变化对比

降压治疗3个月后,A、B、C三组异常晨峰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两组异常晨峰阳性率分别与A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A、B、C三组异常晨峰血压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与A组相比,晨峰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有较多研究结果显示,人类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恢复活动后,是一天中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阶段,此时血压可从较低水平迅速上升,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这种现象造成的血压波动可高达80mmHg,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7]。正常人体血压存在昼高夜低的特点,血压晨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过度的血压晨峰则会加快靶器官的损伤,且易导致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8]。目前大多数需采用联合降压方案的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方式为晨起顿服,其实忽略了人体血压昼夜波动的特点,易造成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迅速下降导致的“过山车”型波动现象[9]。有研究表明,出现血压晨峰的时间段内,发生心肌梗塞、脑卒中及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意外情况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时间段[10-11],说明血压晨峰现象可能与心脑血管意外密切相关,而在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这种晨峰现象危害更加明显[12-13]。本研究对比在不同时间服用降压药的病例组,发现相对于晨起顿服组,其他两组将降压药分服的患者组其血压更为平稳,24h内的血压波动情况明显改善。而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血压控制不稳定或同一天内血压波动较大,会造成比持续性高血压状态更为严重的血管及靶器官损害[14-16]。该研究在对比三组患者血压晨峰阳性率及晨峰程度的数据中发现,较之顿服组,其他两个分服组的晨峰阳性率及晨峰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两个分服组间数据则无此种差异。而在血压变异性的对比研究中,分服组较顿服组亦有明显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患者需联用两种不同种类降压药物时,清晨及下午分别给药的方式或可减少清晨顿服时血药浓度逐步下降的现象,从而使患者24h内有效血药浓度更为平稳,当清晨出现晨峰效应时,体内降压药的浓度仍然在有效范围内,即前日所给降压药仍可发挥其降压效果,因此有效抑制晨峰血压。综上所述,在需两种降压药物联合降压的治疗中,将降压药分时服用较之将两药顿服对24h血压控制更为平稳,其血压变异性更低,从而更好地预防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19(5):42-93.

[7]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7-288.

作者:张正楠 赵继先 张焕鑫 李波 薛世珍 冯怡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