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胸痹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医论坛杂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以3例临床医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案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之属于饮停气阻者,疗效确切。
关键词:
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体会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是治疗胸痹的一首方剂,由茯苓、杏仁、甘草3味药物组成。由于本方药味偏少,又非治疗胸痹主方,目前在临床治疗胸痹时较少有人使用。笔者通过研读经典,细识病机,谨守方义,变通用之,以此方加味治疗胸痹轻证,颇有效验。兹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1心脏神经官能症
崔某,女,54岁,2015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劳累或生气后胸闷、心慌、短气,在我院门诊查心电图和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1周无效,后住院进一步查冠状动脉64排CT成像示冠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诊见阵发胸闷,心慌短气,劳累和生气后发作较多,形体偏胖,胃脘痞满,纳少,口干,少饮,夜眠可,大便黏腻不爽,舌体胖大,质暗,苔白滑,脉细。治疗之初,给予理气活血方药治疗1周,乏效,后根据患者舌象及脉症,考虑为饮阻气滞兼有血瘀证,乃易法宣肺化饮、行气化瘀,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茯苓30g,杏仁12g,甘草6g,枳实10g,陈皮10g,丹参15g,砂仁10g,红花10g,桂枝10g,生姜5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用。服上方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后守方隔日1剂又继服15剂,诸症消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2冠心病心绞痛
申某,男,61岁,2016年1月14日初诊。诉胸闷、胸痛2年余。1年半前曾因心绞痛发作,在地区医院行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并于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后症状减轻,发作减少。最近1月余又出现活动时胸闷、胸痛,发作频繁,伴气短乏力,纳食可,夜眠欠佳,脾气暴躁,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既往有吸烟史,已戒。有痔疮病史5年,时有出血情况。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中医辨证为痰湿阻滞兼气滞血瘀。治宜宣痹渗湿化痰,活血行气。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茯苓30g,杏仁10g,瓜蒌10g,薤白20g,黄芪30g,佛手15g,栀子10g,丹参15g,赤芍10g,陈皮15g,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5枚。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现服西药不变。2016年1月20日再诊,诉服上方后,胸闷气短明显减轻,胸痛减轻,夜眠改善,急躁减轻,舌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考虑到患者服药后痔疮再次出血,停药后减轻,说明本方活血力量偏大,故上方去赤芍、陈皮,加槐花15g、大蓟15g以清肝凉血止血,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并用药渣煎汤坐浴。2016年1月26日三诊,患者胸闷、胸痛之症基本缓解,活动耐量明显增加,可上4层楼不发作,痔疮未再出血。效不更方,继服15剂,2日1剂,以巩固疗效。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王某,男,65岁,2015年11月2日初诊。自述反复咳嗽、咯痰10余年,加重并伴胸闷气短10天。曾被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嗽每于冬、春季易发,每年迁延近3个月。今年入冬以来一直间断咳嗽、咯痰,近10天因出现痰多并伴胸闷气短,自服化痰及抗炎药物无效而来诊。诊见咳嗽,咯白稀痰且量多,睡前及晨起较重,伴胸闷气短,活动时尤甚,间恶风,时汗出,脘痞纳差,小便不利,舌质淡紫,苔白腻,脉细滑。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两肺可闻及干罗音,心率89次/min,律齐,双下肢轻度浮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辨证属痰饮痹阻,风寒犯卫。治宜宣肺化饮,解表散寒。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茯苓30g,杏仁15g,厚朴15g,桂枝10g,生姜10g,葶苈子12g,苏子12g,苏叶6g,白术12g,当归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药进4剂后咳嗽咯痰、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小便量增多,恶寒汗出消除。上方减苏叶,加防风10g,黄芪15g,继服10剂。药后患者胸闷气短消除,时有咳嗽、咯痰,纳食可,二便调,基本恢复到入冬前的状态。
4讨论
汉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1],并提出胸痹之病机为阳微阴弦。后世论述胸痹、心痛者甚众,但是往往与胃痛相混。1997年版《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将胸痹、心痛合并,认为这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位以心为主,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2]。这种将胸痹心痛合论并用它来定义冠心病的做法,虽然为中医的规范化诊疗及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便利,但是对于中医的辨证思维却起到了束缚作用。通过对胸痹历代论述进行回顾我们认为,胸痹涉及到西医学的心、肺、气管、胃、食道、胸壁、神经、精神等诸多疾病[3]。因此,如果将胸痹的治疗仅限于《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病中所限证型,将会大大降低中医治疗胸痹的疗效,并失去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近来,有很多中医大家提出要“读经典、做临床”,真正回归到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上来,这样才能把中医的疗效优势真正发挥出来,笔者认为这种呼吁很对,值得点赞。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原方由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组成。方中以茯苓为君,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臣以杏仁,作用于上焦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又可开胸散结;甘草为使,调中和脾。因此茯苓杏仁甘草汤所主之证应为“饮停气阻所致胸痹之轻证”,强调的主症仅见胸中气塞、短气。以上所举3个病案中案1可以理解为胸痹之轻证,而案2、案3可以理解为胸痹基础上合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因此采用合方治疗。总而言之,凡胸痹症见胸中气塞、短气且符合饮停气阻之病机者,均可灵活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
参考文献:
[1]李京,张明雪.胸痹心痛中医学术源流及特点[J].时珍国医国药,2014,4(25):908.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8-109.
[3]王乐,付亚龙.胸痹与冠心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31):286-287
作者:张克清 单位:安阳市中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