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药膳食疗在国外的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日本药膳食疗的发展现状
日本的药膳食疗源自中医药学和中医食疗,也可以认为是中医药膳食疗方法的“日本化”进程。作为接收方日本从完全照搬中国的体系到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创造,自主完成了将中国药膳食疗文化“日本化”的过程。近年的药膳热大约起源于1980年前后的餐饮业。当时日本处于经济高度成长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也逐步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复古食风大热潮中,从中国舶来“药膳”一词,日本有人立刻前往中国寻找药膳的真谛,这就是在日本的中华餐馆中引进“药膳”的开始。但是这一“药膳”热潮并未持续很久,此时兴起的药膳多采用名贵药材,掀起一股奢靡之风,随着1991年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药膳热也随之结束。经济危机结束之后,“药膳”一词又被日本国人提及。但是再次起兴起的“药膳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真正的“药膳”进入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此次药膳热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日本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成人病、生活习惯病等多为慢性病,现代医学尚没有研制出有效的治疗手段或药物,长期的服用化学药物又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其原因之二即西方国家一些医学机构已经开始重视食疗药膳研究。药膳食疗在北美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设立了替代医学研究办公室,对药膳等进行评估。中国药膳研究协会与新加坡、美国、韩国、德国等进行食疗药膳方面的讲学和交流,这些都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膳食疗的优势,并结合本国国情,开创日本化的药膳食疗文化。中医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天人合一”“药食同源”“取法自然”的药膳食疗思想深入日本国人人心。如每年正月初七是日本的人日,是日本的5大节日之———七草节。当天,日本人习惯吃“七草粥”。所谓“七草粥”是用芹、蓟、鼠曲草、繁缕、宝盖草、芜菁和白萝卜等熬制成的粥。日本的新年被说成是从喝屠苏酒开始的,新年喝屠苏酒是从中国传来的习俗,屠苏的正式名是“屠苏延命散”或“屠苏散”,采用10余种的草药,用日本酒和甜料酒浸泡制成的。配方多为山椒(さんしょう)、白术(びゃくじゅつ)、防风(ぼうふう)、桔梗(ききょう)、陈皮(ちんぴ)、桂皮(けいひ)等药草,处方因家庭和地域不同而异。日本许多主妇都有自制药酒的习惯,用枸杞子、人参、肉苁蓉等药草配以清酒和冰糖,可以防治高血脂,保护心脑血管。再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中国引进药膳学和药膳烹饪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成立了100个健康村,村村有“中医药膳”,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卫生部的派遣,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赴日本传授中医药膳食疗学和烹饪技术、开办中医药膳餐厅、中医营养学培训班,输出的中医学专家同时也会参加日本健康村养生保健活动,与日本专家交流,也受到日本各界人士欢迎和好评,日本国内还有许多药膳餐厅,采用中医药膳理论,把传统药膳方和现代日本料理加工技术相结合,做出了地道的日本药膳。许多注册的药膳指导师会定期为主妇们举办“药食会”,到野外去登山采药,教主妇们如何识别原植物药,讲解药性并进行现场药膳烹饪。
日本也成立了很多学术团体,举办各类学习班、交流会来传播药膳食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用技术,如日本神奈川县生活俱乐部与中国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二年制的药膳函授教育,各县市还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药膳研究会,很多大学也设立了药膳专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分校设立了药膳专业,名古屋国际综合中医研究所开办了中医营养学讲座,日本在认识到药膳食疗的优势之后,大力宣传并弘扬药膳文化,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药膳知识与技巧的人才,并结合本国风俗习惯、历史因素、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本国的药膳食疗文化与技术。
二、结语
药膳食疗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有些经典药膳食疗方早已传至日本,为日本国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在日本中医界、药膳食疗界乃至日本国民中早已达成共识。近年来,日本药膳食疗发展迅速,返璞归真之风气在国内盛行,日本认识到现代医学的种种不足与瓶颈,重视药膳食养的方法,疗效也显著,能解决部分慢性疾病给国人带来的困扰。对于日本,药膳毕竟是舶来品,是需要在本国吸收并融合的,为此日本中医工作者、药膳食疗工作者正为寻求优质、安全、价格合理、符合日本国人养生观的药膳材料,方便制作出合乎日本国民口味的药膳食品,使药膳尽快地在普通人群中普及做出积极努力,日本国际药膳师会副会长、事务局长、东京营养师药膳研究会会长海老原英子女士也表示日本已进入到了要求将观代营养学和中医药膳学并用的新的时期。另外日本已经把200多种汉方药纳入国家医保范围,从法律层面给予支持,政府对本国药膳食疗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积极举措。
作者: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