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精神科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科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运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精神科患者,病例数7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2月~2020年10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组别不同运用的护理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结果运用心理疏导的观察组精神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4.28%(P<0.05)。此外,观察组精神科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提升精神科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治疗配合度,此次研究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有效提高,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精神科;心理护理;沟通技巧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种医疗模式不仅重视患者疾病治疗,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社会支持。精神科患者疾病种类多样,严重程度不一,多数患者因疾病所致无法有效融入生活,与人交流存在障碍,进而导致与社会脱节。精神科患者与普通科患者疾病治疗中的态度、情绪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其实施心理疏导时需要巧妙运用沟通技巧,从而提升心理疏导效果,促进疾病治疗效果提升。此次研究需要选取部分精神科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方式并分组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护理方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70例精神类疾病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2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对照组(n=35)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患者年龄≥35岁,≤37岁,平均年龄48.22±1.25岁,患者男女占比20例、15例,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7年,平均病程3.58±1.22年,按照患者疾病类型划分包括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12例抑郁症患者以及5例情感障碍患者;观察组(n=35)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患者男女占比21例、14例,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8年,平均病程4.02±1.25年,按照患者疾病类型划分包括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7例躁狂症患者、11例抑郁症患者以及7例情感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研究纳入标准为: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均被临床诊断为精神类疾病;可以全程参与研究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排除标准:合并多种精神类疾病患者;沟通障碍患者;病情严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精神科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形式,即用药指导、环境护理等。观察组精神科患者需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具体实施如下:①倾听、集中焦点,护理人员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心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变化,判断患者治疗配合度,对患者情况综合评估。对于护理配合度高、交流主动性高的患者,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倾听、集中焦点沟通技巧。比如,躁狂症、妄想症以及焦虑症患者护理配合度相对较高,在与该部分患者交流时应注重倾听技巧运用,适当增加与患者之间的目光交流,点头回应患者,让患者有种被尊重的感觉,愿意继续表达自己内心想法[1]。若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运用集中焦点技巧,让患者找到倾诉重点。②观察、沉默,部分患者为精神分裂症疾病、抑郁症,护理配合度相对较低,不愿意主动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在对该部分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需要合理运用观察、沉默沟通技巧,密切观察患者交流时的反应。若护理人员需要向其询问相关问题,提出问题后需要为其留有思考时间,在患者思考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与其有目光接触,给患者一种关心、陪伴的感觉[2]。如果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高,有明显焦虑、抑郁、悲伤等情况,在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时,可以减少言语上的交流,默默陪伴患者[3]。③暗示、开放性话题,对于神经症患者护理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多找一些开放性话题,比如过往工作、学习中比较开心的事情、自己做过比较有成就的事等,引导患者主动表达,使护理人员更加了解患者,使心理疏导有效开展。④鼓励性语言,精神病患者会因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以及药物反应重出现焦虑、抑郁、悲观以及失望等感觉,治疗配合度比较低,严重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对于该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分析影响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擅用鼓励性语言,增加疾病治疗信心,充满希望地面对生活[4]。部分患者担心社会会对自己有偏见,影响未来工作、恋爱,担心疾病复发,对于该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成功案例,比如,“***患者,疾病类型、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和你相似,但是他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服药疾病不仅没有复发,已经治愈了。”若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以及乏力等不良反应,情绪、治疗依从性均会受到不利影响,对于该种情况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说:“虽然药物服用后不良反应比较严重,但是现在疾病已经明显好转了,精神状态比较好,可以逐渐减药,不良反应也会减少”,从而增加疾病治疗信心。⑤角色扮演,若患者疾病处于稳定状态,具有一定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在角色扮演时充当患者父母、朋友角色,重点围绕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效果等进行交流,引导患者说出心理困境,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拉近护患之间距离,取得患者信任。若患者为工作不顺、家庭等原因出现的精神异常,可以开导患者,让患者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告知患者生活困境是常态,不意味着失败,要对生活、疾病治疗充满信心。⑥肢体语言沟通,在与精神类疾病交流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运用语言,还要正确利用肢体动作。比如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自己面部表情变化,尽量保持微笑状态,通过面部神情、动作向患者传达信息。患者在向其倾诉时,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与患者有肢体动作交流,如拥抱、抚摸等。⑦帮助患者创建新的人际关系网,患者因疾病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均发生转变,原有社会关系会因疾病发生变化,而患者会因人际关系变化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对于该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创建新的人际关系,鼓励患者积极与护理人员、患者交流,积极参加科室举办的集体活动。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精神科患者观察指标为护理满意度、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其中SAS、SDS评分标准:总分80分,50分以上说明患者有焦虑、抑郁情况,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8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显著。护理满意度评分标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80~89分,不满意<79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将计算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为提升研究数据准确性,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分为计量和计数数据,并纳入计算机软件SPSS22.0中,以此来完成相关内容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达、t检验。而计数治疗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百分比(%)表达、x2检验,数据比较存在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达。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观察组精神科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精神科患者运用心理护理沟通技巧护理满意度为94.28%,其中非常满意度为57.14%,满意度为37.14%,不满意度为5.71%,而对照组精神科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满意度为74.28%,非常满意度为45.71%,满意度为28.57%,不满意度为25.7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x2=12.584,P=0.027,P<0.05)。
3讨论
为提升精神类疾病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并巧妙运用沟通技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50.23±2.36分、SDS评分为42.36±2.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67.58±1.25分、SDS评分68.56±1.59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88.45±2.69分、心理功能评分为86.44±3.25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5.22±2.6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72.66±1.69分、心理功能75.14±3.66分、社会功能73.22±2.71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精神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4.28%,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说明对精神科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时运用沟通技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负面情绪,促进生活质量提升。主要因为该种护理方式会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依据患者不同情绪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擅用鼓励、倾听、沉默等技巧,增加患者交流时的安全感,使其有种被尊重的感觉[5]。并且在交流中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借助开放话题该交流技巧,让患者主动表达自己感情、心理问题,拉近护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患交流效果。而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条件允许情况下会拥抱、抚摸患者,保证护患沟通顺利开展。根据上文所述可知,心理护理为精神科重要护理内容,若是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可以有效舒缓患者负面情绪,指导其正确面对疾病,从而促进治疗配合度提高,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靓,饶静云,甘灏云,等.纸质版词条和电子版词条在精神心理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12):1446-1449.
[2]宋昌群,张雨轶,吴珍.正念减压疗法对疫情期间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48-52.
[3]沈燕,卞凤丽,杨芳,等.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50-52.
[4]蔡秋梅,舒菊红,俞炉英.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护理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36):73-76.
[5]徐华,张燕红,陈兆红,等.日记式心理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4):2230-2233.
作者:祁云云 邵家瑞 王梦婷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精神病医院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