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传承工作的带教体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北京中医药杂志》2014年第五期
1古今相参,病证结合
古代中医学由于受条件限制,以自发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诸多古代病名都与现代疾病存在距离。以中医肿瘤临床工作为例,古代的噎膈、反胃等病名都已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流行的诸多肿瘤病名。患者来诊时携带大量的现代医学检测报告单,甚至还有些无证可辨的早期患者,只是在体检化验中发现些“蛛丝马迹”,不足以构成辨证的依据,但现代医学检查确有实效,这就要求为师者做到将现代检查手段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甚至运用“微观辨证”思维方式,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既要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医,又要去解决现代疾病的诸多问题,确实要综合考虑、认真思考。
2教学相长,后生可畏
古人云“后生可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今弟子有诸多“可畏”“称贤”之处,如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信息超前,加之外语、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自如等,都是为师者所不及。笔者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产生思维的惰性,好在有师带徒的担子在肩,不敢怠慢,督促自己要看书学习,从而产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力。与年轻人在一起也受到了学生朝气蓬勃的渲染,从而在心理上、专业上激发不断进取的热情。例如指导学生发表总结老师临床经验的文章,对老师也会有提升。学生出版了《李佩文治癌经验集》一书,提示自己临床工作不单是每日重复诊治常见病,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在嘱咐肿瘤患者要适当活动时,学生则总结为“别闲着、别累着”;在贯彻“治未病”,预防乳腺癌的活动中,学生创办了“粉红丝带”活动,到各处演讲,办班十余期,颇受社会欢迎,收益甚大。上述这些实为师者当学之处。
3医乃仁术,重视医德
医乃仁术,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业务应不忘带作风。医德医风是高于医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曾有警示故事:徒弟出徒,师傅送雨伞一把,嘱咐出诊看病要风雨无阻;还送灯笼一盏,又嘱咐治病救人要不分日夜。当今社会身为师傅送些什么呢?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从古到今,不可以小觑,要带出作风正派、医术高明的弟子,实属为师者之责任。勿让有医无德的弟子出师,所以要时刻记住“身教胜于言教”,谨记自己的行为应给徒弟带来好的影响。笔者遇到经济困难患者常和徒弟讨论药品价格,尽量使用相对便宜药救治患者。对远道而来的患者,首先对挂号的辛苦表示同情,对治疗有较大把握的患者常嘱咐下次挂普通号抄方即可,不必再来挂特需号。对一些患者过多地询问生活调养常识,应不厌其烦予以解释,要有耐心,不敢敷衍了事,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4熟读经典,师者为先
传承工作中强调“学经典”“读名著”,在中医传承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专著甚多,茫茫书海,哪些与本专业结合有用,还要为师者予以指导。还要给学生留有余地,鼓励学生凭自身的兴趣,猎取有益的专著,以便日后在师承的基础上有些发挥和创新。以中医肿瘤临床为例,除中医传承工作规定阅读的经典以外,笔者常读《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书,书中的内容如何和本专业结合,这便要求老师先读,再推荐给学生。为了激励学生的读书兴趣,笔者购书时也常给学生带上几本,并随时把自己的专著和文章送给学生。笔者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祖父李景浩留下的线装本《增广本草纲目》十余册也送给了学生,嘱其认真研读,以激发其读经典、做临床的兴趣。
5启发悟性,切忌死背
年轻医生往往留有在校时的学风,跟师学习往往容易死记硬背,灵活性差、实践不足,有时临症治疗,易急于求成。例如一见炎症就清热解毒,一见糖尿病就认为“消渴”,一见肿瘤就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作为老师应避免“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呆板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启发学生的悟性。孙思邈曰:“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老师的经验不单来自书本,多来自实践。指导临床工作,多和书本有一定距离,为师者要多启发学生,中医的诸多指征不像西医那样可有具体的数字或形态来表示,靠背书可以掌握,中医有诸多表象是无形的,要靠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例如中医四诊,要师生共同摸脉、望舌,提出老师自己的体会,给予学生“心领神会”的体验,还要在治疗过程中体验舌、脉的演变过程,也要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看法。有时治疗无效,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应不避疏漏,和学生一起讨论治疗不足的教训。
6小结
中医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历史上中国曾有过名医辈出的时代,时至今日,中国能否再有名医出现,涉及中医传承工作的成败。中医界的领导曾反复呼吁要创建中国的“名院”“名科”“名医”。前两种通过多次评比、授牌、发文,在“名气”上已有名目,但真正能被群众称道的“名医”却呼之难出。有些医生刚有带业务的苗头,便兼任院长、处长、科长等行政职务,忙于党政而无暇专顾医道。
中医传承的担子是沉重的,作为指导老师应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特别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做到古为今用,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创新思维的平台,首先自己要熟悉现代医学环境,又要把祖国医学的特色在处理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中发挥出来,引导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医德教育内容在现代专业授课书中是不多见的,而古代中医悬壶济世,讲究医德,而如今为师者也应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继承过来,传承下去,培养出德技双馨的弟子。
作者:李佩文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