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摘要:
北宋著名医家庞安时,一生医学成就显著。现存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一部,此书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阐述和补充,特别是对温疫的论述,根据病因不同进行分类,详细描述温毒五证,药用寒凉且重视预防调护。该书内容丰富,论理精湛,见解新颖。庞安时论治温疫的思想对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温疫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蕲州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号蕲庆水道人。庞氏生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卒于元符二年(1099年),享年57岁[1]。庞氏家世业医,家境富有,其喜读书,且天资聪颖。在其父影响下,庞安时少时即喜读医方。其父令承家学,以《脉诀》授之,庞安时读后觉其“浅近不足为也”。随后自己研、扁鹊书,不久也即能融会贯通,而且新意时出,“辨诘不可屈”。庞安时医术高超,其主要医疗活动,除蕲水境内外,主要在江淮一带。宋神宗、哲宗年间,颇有医名,前来求治者,日满其门,达官显贵,争相应聘。且与当时的名士苏东坡、黄庭坚、张耒等相交甚密,赠诗赋词,书信不断。
庞安时著作现仅存《伤寒总病论》[2]一部,共分为6卷。卷一以记述《伤寒论》中六经病证为主要内容;卷二记述治法,分门别类地阐述《伤寒论》各种治法;卷三论述类伤寒证,有结胸、痞、阴毒、阳毒等病;卷四、卷五论治温病、温疫;卷六为杂说内容。《伤寒总病论》内容非常丰富,其精湛的论理,新颖的见解,特别是对温疫的论述,实为发前人之未发。
1病因不同分温病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首先是对伤寒和温病进行鉴别。庞氏论温病之因,其一宗《黄帝内经》,其二宗王叔和、陈延之等,但其师古而不泥古,将温病划分为两类,即一般温病与“天行温病”进行探述。《伤寒总病论•卷第五•天行温病论》中载:“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为温病者,《素问》、仲景所谓伤寒也。有冬时伤非节之暖,名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即时发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温暖之时,人感乖候之气,未即发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乃发,则肌肉斑烂也……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悉由气运郁发,有胜有伏,迁正退位,或有先后。”从以上引文可以得出天行之病的发病情况有两种:一种乃在去岁冬日感受寒邪,邪气伏于体内,待到阳气发升之时,春日至夏至之前,再感邪气而诱发的温病,此乃一般的温病,也就是《黄帝内经》以及张仲景所认为的广义伤寒中包含的温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在冬季感受反常气候,应寒却反热,致使感受冬温之毒而引发的温病,称为“天行温病”。此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传染性。由此可见,庞安时已明确提出“天行温病”有别于一般温病,二者在概念上有较大差别。
庞氏论温病,最大的创新之处即提出“天行温病”概念并进行论述。天行温病是一类以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为特点的温病。关于此类温病的发病,王叔和、陈延之等也曾有所论及,但都是从气候的变化中去寻求病因,皆认为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或称之为“时行之气”[3]。庞安时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观察到,这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感受很强毒性的“异气”。“异气”又称为“疫气”“乖气”“毒气”,是可以引起急性传染性、流行性外感热病的致病因素。《伤寒总病论•卷第五•天行温病论》云:“感异气而变成温病也……更遇于风热,变成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其热,变成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变为温疟,斯乃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指出人体在感受到“异气”之后,病邪随即潜伏于人体内,在不同的时节根据所遇到的邪气待时而发,从而发为各种温病,此类都属于“天行温病”。庞氏的这一理论解释了传染性温病的发病原因,从而为临床中辨治此类温病起到了指导作用。
2温毒五证详细述
庞安时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温病以温毒一类最为重险,便更留心研究。其分别列出温毒各证的证候表现,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联系起来进行辨证论治,具有一定创新性,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临床对温疫的辨证论治。
青筋牵证,春之三月发病,其源头始自少阴、少阳,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皮毛之间,因生表里之疴。因从足少阳发动至少阴,则累及脏腑受疠而生病。肝脏阴阳毒气之病,证可见颈背部双筋牵急,先寒后热,其病相反。若腑虚而为阴邪所伤者,则可见腰部强急,脚缩而不伸,腑中欲折,眼中生花等症状,治用以柴胡地黄汤;若脏实则为阳毒所伤者,证可见颈背强直、眼黄;若欲转动,即合身回侧,论治宜用石膏竹叶汤。
赤脉攒证,夏之三月发病,其源头始自少阴、太阳。心之脏感受阴阳温毒气,证可见皮肉痛起,身热,其病相反。如若脏实则可为阳毒所伤者,舌破口干而咽塞;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侵,证可见战抖不定而惊动,皆宜用石膏地黄汤论治。
黄肉随证,四季之月终余十八日皆可发病,其源头从太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之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病,则可致脏腑之疴随时而受疠,出现阳气外泄,而阴气内伏。脾之脏现温毒病,阴阳毒气,证可见头重项直,皮肉强,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疫所伤,蕴而为结核,起自颈下,散热毒于分肉之内,上布入发际,下贯于颞颥,隐隐而作热,不相断离,治宜用玄参寒水石汤。
白气狸证,病发于秋三月,源头从太阳系于太阴,太阴感受淫邪之气,则致经络壅滞不通,毛皮坚竖,以发泄邪气,故脏腑伤温,随状而受疠。肺之脏病温,阴阳毒气,其病相反。如若腑虚则为阴邪所损,乍热乍寒,损伤肺气,暴嗽呕逆,宜用石膏杏仁汤;如若脏实则多为阳毒所伤,出现体热发斑以及气喘引饮,宜用石膏葱白汤。
黑骨温证,病发于冬三月,其源头从太阳、少阴,蕴积相搏,三焦上下壅塞不通,阴毒内行,则脏腑受客邪之气,故病生矣。肾腑脏病温,阴阳毒气,其病相反。如若腑虚则为阴毒所损,证可见外寒里热,意欲守火而引饮,或现腰痛欲折。如若脏实则为阳毒所伤,胸胁切痛如刀刺,心腹膨胀,如服冷药瘥过便洞泄,治宜用苦参石膏汤或者知母解肌汤。
概而言之,庞安时认为,春天属木,温毒在于肝,发病往往涉及少阴、少阳,临床表现多为青筋牵证,常用柴胡地黄汤以及石膏竹叶汤来治疗;夏天属火,温毒在于心,发病往往涉及少阴、太阳,临床表现多见赤脉攒证,常用石膏地黄汤来治疗;长夏属于土,温毒在于脾,发病往往涉及太阴、阳明,临床表现多见黄肉随证,常用玄参寒水石汤来治疗;秋天属金,温毒在于肺,发病往往涉及太阳、太阴,临床表现多见白气狸证,常用石膏杏仁汤以及石膏葱白汤来治疗;冬天属水,温毒在于肾,发病往往涉及太阳、少阴,临床表现多见黑骨温证,常用苦参石膏汤以及知母解肌汤来治疗。庞安时所概括的温毒五大证,虽然后世医书极少引用,但庞氏使用清热解毒法、通下泄毒法、辛温散毒法等,注重于“毒”的治疗原则,以及容汗、吐、下、补等诸法于一方的构方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3药用寒凉重防护
庞安时在天行温病方药论治方面,尊古而不泥古,法于先辈而又有创新,喜用清热药,包括石膏、知母、生地黄、栀子、牡丹皮、大青叶、羚羊角、寒水石等,从中可以看出,其多用寒凉药物治疗温病,已然脱离古医家“发表不远热”的陈规旧俗。其中,在“病人素伤于寒,因复伤于热,变为温毒”中引用《深师方》曰:“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古方无表里兼疗者,思以三黄汤解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黄石膏汤。”由此认为,用寒凉药物进行表里双解来治疗热性病,是庞安时对前人用药的进一步拓展,比刘完素所创的双解散早一百多年。从而可认为,后世医家治疗温疫重用清热解毒药、治热病重用寒凉之品等学术思想,都是在庞安时用药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庞安时专列《辟温疫论》篇论述温疫的预防,其总结整理了前人预防温疫的多种方法和用药。如许季山的千敷散、辟温杀鬼丸、务成子萤火丸及武威丸,还有孙思邈的屠苏酒、研雄黄并嚏法、辟温粉。自古以来,中医对温疫的预防都是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辟温方药,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总病论•天行瘥后禁忌》还论述了有关温疫病后的护理,主要是记述了温疫的禁忌,特别是病后阶段。庞氏指出温疫病后需要禁酒,也要忌韭菜、鳝鱼、蕈、莼、豆粉等发物,以及生果、犬羊肉肠血、油肥之品;亦当禁劳作,以防止疾病复发。诸如此类对温疫病中的饮食宜忌、温疫病后的调护以及防止温疫的复发和传变等,对后世温疫护理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
由上可知,庞安时早在宋代就对温病病因和防治进行详细的论述,对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明代医家吴又可在庞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温疫病的认识和临床辨治温疫的经验,最终写出《温疫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著。吴又可《温疫论》曰:“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5]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感受了天地间的一种“异气”。这种说法与庞氏的天行温病“异气”说不谋而合。汪机也吸纳了庞氏之说,如《伤寒选录•卷六•伤寒温病热病辨》有“温病热病此天时与形而为名者也。有三者皆起于感寒,或者通以伤寒称之,至于用药则不可一例而施也……温病热病伤寒而不即发,郁热而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此麻黄桂枝独治外者不可用。”[6]
再如另一位清代温病学家余霖,治疗疫疹善用清温败毒之法,特别重视石膏的使用。其分析清瘟败毒饮曰:“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7]除玄参寒水石汤、麦奴丸、华佗赤散三首方剂外,庞安时治疗温病的众多方剂中,每方必用石膏,少则一两,大多重用至四两。可见余霖重用石膏,与庞安时不无渊源。
参考文献:
[1]毛德华.庞安时生卒年和籍里辨误[J].湖北中医杂志,1990(4):34-35.
[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叶新苗.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12(3):32-33.
[4]周丽雅,张焱.浅谈庞安时论治温疫的学术成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0):763-764.
[5]吴有性.温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
[6]汪机.伤寒选录:六[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76.
[7]余霖.疫疹一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
作者:许霞 安静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