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黄连属药材商品变迁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摘要:
历代黄连属多种植物都曾作为黄连药用,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味连、宣黄连、雅连、峨嵋野连、云连等数种商品,目前黄连主流商品为味连。产量在黄连药材商品变迁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由于栽培成功,味连成为黄连的主流商品。
关键词:
黄连属药材;商品;变迁
黄连属隶属毛茛科黄连族,约18种。中国黄连属植物有9种、2变种,分布于西南、华东一带[1]。历史上黄连属多种植物都曾作为黄连药用,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味连、雅连、峨嵋野连、云连、宣黄连等数种商品[2-3]。上述黄连商品产地与药材性状特征有所区别。为了认识中国黄连属药材分化现象及其商品学中的内在规律,现结合黄连产地变迁及药材鉴别特征对历代黄连属药材商品变迁进行探讨。
1历代黄连属药材商品的变迁
1.1最早的黄连商品药材为雅连
《范子计然》(约公元前202年)最早记载黄连的产地与药材特征:“黄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4]。《范子计然》是西汉时一本以药材商品为主的商品学手册[5]。由于古人植物分类知识较为模糊,常常以产地与色泽、形状、粗细、气味、采收加工等相结合判断药材优劣,此期黄连优质品主要特征为“黄肥坚”,符合雅连“色黄,肥壮,质坚实”的特征。该特征与后期本草记载黄连的主要特征“根连珠”明显不同,根据产地分布和药材鉴别特点,最早的黄连商品药材应是四川成都一带雅连[6],包括三角叶黄连和峨眉黄连等,因峨眉黄连至今在峨眉山有野生,三角叶黄连在该地区有栽培和逸为野生[7]。
1.2六朝开始宣黄连备受推崇
自梁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行政区域变迁,黄连产地也迅速扩大。黄连商品药材性状与产地的差异在临床疗效上得到比较。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地区所产黄连得到开发,并备受推崇。如《本草经集注》[8](536年)、《新修本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09SQRZ214);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项目(皖教秘人[2011]2号)作者简介:马波(1962-),男,副教授通信作者:赵宝林,zhbaolin1975@139.com草》(659年)指出“东阳”“新安”或者“江东”“澧州”所产黄连“最胜”或“更胜”。
《千金翼方》(682年)中记载黄连的产区有7个州,除柘州(今四川松潘县)外,其余6个州均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他本草著作如《四声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也主张以该区域所产黄连为优。至北宋《本草图经》[8](1061年)仍然沿革上述观点。根据中国黄连属植物的自然分布,野生于该区域的黄连只有短萼黄连,商品名为宣黄连[2]。宣黄连主要特征为根茎呈连柱状圆柱形,分枝少,无“过桥”特征,与川产黄连“粗大节平”特征明显不同。如《四声本草》(802年)云:“今出宣州绝佳。”《开宝本草》(约974年)记载:“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胜。”《本草图经》(1061年)云:“以宣城者为胜。”[8]同时该书附有宣州黄连图和灃州黄连图,从附图看,其地下部分“连珠状”特征明显。
宣黄连得到开发与推崇应该与其药材商品特征有着一定关系,医家经过比较已经不再把“黄肥坚”作为判断药材优劣的标准,认为“节如连珠”更符合黄连“根连珠而色黄”命名的本意。如陶弘景强调黄连“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新修本草》[9]、《蜀本草》皆指出南方产黄连“节如连珠”,而以蜀川产者“节下不连珠”为遗憾[10]。
1.3明中叶后黄连商品趋于多样
自明中叶后,药材使用量日广,商业经济开始发展,药材市场初具规模,国内各产地、集散地的黄连药材商品趋于多样,黄连商品发生了变化。明代唯一的官修大型综合性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在黄连药材鉴别上提出“碎拳挛挛如鸡足”的特征,很明显是味连,也即黄连属黄连,又称“鸡爪连”。鸡爪连至今仍然是味连重要性状鉴别要点。《本草品汇精要》这一论述说明川产黄连地位得到提升,但是其附图明显是将药材图“嫁接”于《本草图经》原旧图之上。
《本草蒙筌》(1565年)提出宣连与川连不必分优劣[11],该书同时附雅州黄连图,这是首次出现“雅州黄连”名称,川产黄连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所描述的两种黄连: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12],符合味连根茎聚集成簇,形如鸡爪的特征,应为味连[6];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12],符合雅连单枝,“过桥”长的特征,应为雅连[6]。李中立《本草原始》(1612年)作为一本药材专著,至少描述了3种黄连商品药材,“出川省俗呼川黄连(味连),产雅州俗呼雅黄连(雅连),生宣城俗呼宣黄连。”[13]李中立指出川黄连与雅黄连的区别,“凡用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小而连珠,无须者次之。无珠多毛,色浅而虚者不堪用。”[13]进一步说明黄连商品由于种质不同而出现药材质量上的优劣[7]。该书附两张黄连药材图,将黄连的鉴定图由地上部分的基原鉴定转为地下部分的性状鉴定。
尽管云南中药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因素,其与中原王朝关系时近时疏,因此,云南道地药材出现于本草学专著较迟。明代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1435年)首次记载云连,由于云连为地方用品,产量较小,内地本草也偶尔使用,如《本草从新》(1757年)提到的雅州连(雅连)、马湖连(味连)此二种最佳;云南连(云连)、古勇连(云连)此二种次之。
《本草纲目拾遗》(1803年)提出黄连的商品有南连、仙姑连、天姥连等数种(上述数种商品均为宣黄连),并且高度评价宣州所产黄连,称其为“宣黄连”,认为“性寒而不滞,入膏丹用最良”[14]。但是实际上随着对宣黄连的需求日益增长,长江流域黄连野生资源渐渐枯竭。自唐、宋至明清时期,朝廷指定宣城要岁贡黄连,但是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道地产地宣州无法完成进贡,只以货币替代赋税[3]。致使《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云:“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15]至此,作为正品黄连的长江流域宣黄连因资源匮乏,无法作为商品供给,而渐渐退出市场。
其他野生黄连资源经历代采挖也已逐渐匮乏,如清代《荥经县志》记述野生雅连:“按黄连一物,明时……穷民破家荡产岁莫能供,……至乾隆中,……黄连始殆尽。”[16]雅连产区开始栽培黄连作为雅连药材供应市场,如《洪雅县志》:“黄连出瓦屋深山中,……至今市易之连,则择阴山开垦荒土,取其苗栽植……三年后收。”[17]在这种情况下,雅连又有峨眉家连(三角叶黄连)与峨眉野连之分。如《峨眉县志》:“黄连出四川峨眉县,连之属有二,采于崖上者谓之岩连,价极贵,……。近人于山阴土肥处栽蓄,……每三年起卖,虽能入药而力终不及岩连。”[18]味连主产地四川石柱土家族种植黄连较为普遍。如《石硅厅志•物产志》记载:“石硅药味广产,黄连尤多。然皆土人所蓄,历三五载出地。”由于种植技术因素,黄连商品药材逐渐由野生品转变为栽培品,味连和雅连占据市场主流。
1.4现代黄连主流商品为味连
1965年,诚静容将药材味连的基源定名为黄连,将峨眉家连定名为三角叶黄连,将峨眉野连(岩连)定名为峨眉黄连[19]。自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黄连品种为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南黄连,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该3种黄连都有栽培。峨眉野连亦称为凤尾连或岩连,也作雅连使用,但是由于量少,与宣黄连都未为药典收载。
现峨眉山市、洪雅县、雅安荥经县原为雅连主产地,但是至1980年代后,雅连的栽种面积急剧减少,农户转为栽培味连,现栽培总面积不到20亩[20]。云连作为地方品种,是部分区域人民用于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换的主要商品。由于长期掠夺性采挖和环境遭到破坏,云连野生居群已处于灭绝边缘。云连野生变家种在怒江州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54年云连收购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其种植产量逐年下降。从1989年开始,云连逐渐退出了黄连商品行列,云连产地主要为四川一带[21]。1980年代后,由于味连质量及生产性状优良、栽培技术成熟,成为市场主流品种。目前,中国其他黄连主产区如四川洪雅、湖北利川、陕西镇坪等地栽培的黄连均系引种的石柱“味连”[22]。
2讨论
黄连属植物形态相似,细分到种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其根茎都是黄色,都有生物碱成分而味道极苦,也有相似的功效。因此,历史上各种黄连属植物多曾作为黄连使用,在演变过程中由于种植技术因素,实现了由野生品到栽培品的转变。黄连商品的演变与黄连属植物的分布、野生资源和人们的认识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早期人们认识到四川一带所产黄连药材色黄、粗大、坚实,该黄连为雅连,因而雅连是历史上最早的黄连商品药材,早期的雅连原植物包括三角叶黄连和峨眉黄连。此时黄连资源丰富,有大量药材资源可供使用。在中医药的发源过程中,医家有机会对黄连展开深入研究并发现其良好的药用价值。因此,《神农本草经》列黄连为上品,且云“久服令人不忘”。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黄连越来越多的药用价值被发现,特别是其良好的清热解毒、治疗痢疾等功效,因此被广泛使用,人们就近开发野生资源。随着黄连大量使用和不断开采,中国长江流域一带有黄连属分布的地区都开始使用黄连。在较大范围内,黄连疗效得到比较,尤其以长江流域宣州所产黄连最为道地,成为六朝至明朝时常用品种,宣黄连慢慢被医家接受和推崇。宣黄连的原植物短萼黄连是黄连属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山区都有分布,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所接受。
然而,宣黄连生长较为缓慢。到了北宋以后,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密集,农耕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其生长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同时,对于宣黄连的采集也更无止境,资源很快衰竭。而分布于安徽、江浙一带的宣黄连因为受到环境影响及经济方式的转变,很少被栽培,宣黄连彻底退出黄连的主产区[22]。因此,自明中叶后黄连商品又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家所用宣黄连分布区域也仅仅见于宣州,川产黄连地位得到提升。正是这一时期,四川开始大规模栽培黄连,加上李时珍等医家的大力推崇,于是川产黄连成为市场主流。四川黄连属分布较多,主要有黄连、三角叶黄连和峨嵋黄连,商品主要有味连和雅连两种。同时,云连也在西南被栽培和使用。明清至民国时期,味连、雅连占据市场绝对地位。
由于雅连、云连生长条件要求高、栽种难度大,产量不高,种植经济效益低,在1980年代后雅连、云连的栽种面积急剧减少。味连因为栽培技术成熟、产量高,迅速成为市场主流,逐渐分化为位于长江南岸的“南岸连”和长江北岸的“北岸连”。尽管两者均为味连药材,但是特征也略有不同,“南岸连”的株高、分枝数略高于“北岸连”,“南岸连”具有“过桥”状茎中段,“北岸连”具有“连桥”状茎中段[23]。
参考文献:
[1]张莉,张小平.国产黄连属植物的研究现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368-371.
[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3.
[3]王德群,彭华胜.历史名药宣黄连的兴衰沿革[J].中华医史杂志,2008,38(3):137-139.
[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4387.
[5]唐廷猷.《范子计然》研究:西汉时以药材为主的商品学[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56-57.
[6]赵宝林,刘学医.黄连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3,36(5):832-835.
[7]代春初,王岩,宋良科,等.雅连种质资源的本草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534-1538.
[8]唐慎微.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3.
[9]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82.
[10]王家葵,王佳黎,贾君君.中药材品种沿革及道地性[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3.
[11]陈家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1.
[12]李时珍.本草纲目[M].张氏味古斋刻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761.
[13]李中立.本草原始:卷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
[14]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74.
[15]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64.
[16]贺泽,张赵才.荥经县志:卷二十物产志植物[M].1916:9.
[17]王好音,张柱.嘉庆洪雅县志:卷二十五艺文志[M].1813:140-141.
[18]王燮,张希珝.嘉庆峨眉县志:卷十艺文志[M].1813:102.
[19]诚静容,萧培根,王文采.中国毛茛科药用植物的研究Ⅰ:中药黄连的原植物[J].药学学报,1965,12(3):193-200.
[20]宋良科,何海洋,谢娟.四川道地药材雅连种质资源的调查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S1):202-204.
[21]黄骥,裴盛基,王元忠.云南黄连自然资源及其保护问题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1):112-115.
[22]赵宝林,刘学医.黄连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分化模式[J].中华医史杂志,2013,43(1):26-29.
[23]黄琪.南岸味连与北岸味连的主要特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26-29.
作者:马波 赵宝林 刘学医 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