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务工作管理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开发机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努力促进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
年,全市商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以推进开发为主线,以保当前稳定发展和推进商务经济长远发展的结构优化、提升运行质量为中心,加快内外贸融合,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务,提高利用外资总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进重大项目,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强化园区的开放载体功能,完善外经管理体制,加快商务工作转型升级,推动全市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工作目标
年,全市商务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3亿元,增长17%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内资到位420亿元,外贸出口增长10%,国际服务贸易增长20%,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5%,新办境外投资项目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利用外资增长20%。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发挥承载作用,初步建成机电出口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实现产业集聚。
四、工作措施
(一)放大开发效应,在理清开放思路上实现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开发开放度。抢抓开发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开放内涵,发挥规划优势。做好政策对接,加强开放政策研究和创新,把赋予开发优惠政策及时运用到商务经济的发展上。做好项目对接,加强与上级商务部门的汇报沟通,全面推进商务中心、保税港、东西互动示范区、开发区调整扩区等工作,开展自由贸易园区研究。以“十二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对照开发规划,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盘子。放大开发效应,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加快形成吸引国际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效应。
二是发挥开放的龙头作用。推进国际贸易功能,辐射经济带、地区,促进国际贸易量的集聚和形成。围绕及产业区域积极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功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形成,提高物流集散功能。加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力度,成立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协调组织机构,出台加快区域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发展意见。推进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中介市场建设工作,强化商务中心对服务业的吸纳作用。细化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功能分区,开展转口贸易、保税业务等调研,扶持服务贸易企业发展。依托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区,统筹规划进出口市场建设,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进出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推进区港联动,协同做好保税港争取工作。依托国际展览中心,形成特色会展窗口。
三是体现接东西开放载体作用。搭建日韩企业与企业合作平台,举办首届“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论坛”,力争将该论坛办成定期的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加强与大城市联系,共同开发基础设施、物流、资源加工、农业等合作项目,推进外来资本投资开发。打造服务北、中西部地区对外交流功能,沿向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推进沿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做好参展筹备工作,主动融入,拓展我市与的经贸合作。依托通道建设,推进对以和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二)有效落实消费政策,形成居民消费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便利消费机制。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巩固扩大“万村千乡工程”,全市农家店总数达到2000个,农家店的乡、村两级覆盖率达100%和80%以上。全面提升“双百工程”,扶持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销售额达亿元。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进入冷链系统的鲜活农产品比例。推广社区“双进”工程,完善居民综合消费载体,推进港城菜创新,完善我市绿色早餐网点。实施肉品追溯系统工程,以我市被批准为“放心肉”追溯系统试点为契机,争取上半年实现生猪加工、肉品批发、零售、团体采购的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工程。
二是加强监测调控和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监测信息服务功能。突出市场应急监测,加强应急商品联系网络建设,不断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落实我市应急商品企业3家,确保企业网上按时上报。完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确保市级猪肉储备活猪1万头、冻肉200吨落实到位,保证重要节日和重要时期的市场供应。
三是规范流通领域市场管理。加强对零售业日常及节假日促销安全检查,实施“肉、菜、酒”放心工程,抓好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和重点专项整治工作,逐步建立商务举报投诉服务系统。加强特种行业依法监管,规范典当业经营行为和拍卖业发展;搞好直销企业服务网点核查;会同有关部门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营进行适时监管;加强对茧丝绸行业管理。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利用内外资的质量
一是全力开展各类招商活动。首先是围绕主导产业招商。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导向,重点做好钢铁、石化、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船舶、汽车及配件、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吸引大企业来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或分部,促进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其次是扩大利用内外资领域。加快新兴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依托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产业区,开展专业招商活动,推进生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国际服务外包等领域快速发展。加快内资项目外资嫁接和并购,增加外资项目载体。第三是加强招商活动的计划组织。拟定年度招商引资计划,发挥开发园区载体优势,重点突出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企业的招引,实施国内外招商活动6次,完成市重大招商活动组织工作。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招引力度,强化资本和技术的融合,建立国际技术合作网络。第四是突破重大项目招商。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军型企业和央企,主攻总投资过5亿元、5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责任到人”办法加快推进。
二是抓好项目的协调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督察推进机制,逐月通报全市招商引资情况,做好月度、季度、半年利用外资和内资统计分析。完善项目信息统计制度,建立项目实施过程问题上报会办制度,积极做好为重点客商办理直通卡等各项服务工作。抓好67个重大项目的督查推进(重点抓好3000万美元和5亿元项目),注重日常考核和强化现场考核。确定100家重点外商投资企业,从政策服务、法律法规、问题协调、重大问题提交解决等方面建立服务体系,把握外商投资企业运转状态,做好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协调工作。对现有重点外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其增资扩产,力争全年外资企业增资占合同外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提高外资到位率。
三是积极推进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编制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招商项目,加大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环境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我市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基础工作,重点突出载体建设、重点企业培育和人才培训。做大做强“五园五中心”,扶持服务外包、海州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重点吸引美欧、日、韩等主要发包国来我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同时加强对大、南京等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达地区的专题招商,组织赴大、西安等城市考察调研,年内引进国际服务外包项目10个,形成服务外包龙头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完善商务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引导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关心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评价对地方的贡献,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及时掌握企业动态,提供政策和协调服务。加快市内产业、资源整合,营造投资热点和竞争优势,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面提升我市对外开放度及招商引资的规模、领域和质量。
(四)加强综合协调服务,推动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一是加大扶持政策的落实。加强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落实国家和省市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各项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外经贸引导资金,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结构和国际经营能力。继续实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滚动选定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增长企业,密切跟踪服务。强化新办项目服务意识,推进投产项目早出口。加大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二是狠抓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品牌兴贸战略,开展市级外贸出口品牌评价、创建工作,推动等3家企业获得“省出口名牌产品”称号,医疗器械等20家企业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和国际质量认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产品适应性调整,开发新产品,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出口竞争力,努力构建外贸工作支持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体系建设。研究出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发展指导意见》,推进5个机电出口基地和2个科技兴贸基地培育和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0%。重抓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将泥鳅基地和台农场蔬菜基地建成省区域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食品、食品等一批带动性强的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完善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市场份额,确保农产品出口总额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
四是大力开拓市场。完善开拓国际市场开拓工作机制,组织好华交会、广交会等国内外重要展会,组织企业参加10个境外专业展博览会。与中西部重要农产品产地合作,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自贸协定的研究,加大对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新兴市场出口增长30%以上。积极构建商务网络,通过网络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年内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发展到300家。
(五)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发挥产业承载优势
一是打造园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开发园区规划水平,推进园区建设从基础开发向提升生产服务配套功能转变,发挥开发区在建设创新型经济的主阵地作用。以产业集聚、主导产业突出和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产业园区抓大、省级开发园区抓高,突破关键产业链节点项目,发挥开发区承载产业优势。实施开发园区投入产出评价。引导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支持建立创业中心、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孵化器以及科技创业园或科技产业基地。加快各类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开发区对资本和技术的吸纳能力。提升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水平,重点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国家级硅材料产业基地等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形成。
二是加快推进各类园区发展。完善全市开发园区规划调整和论证,启动开发区扩区申报工作,徐圩片区争取升格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各产业园区争取升格省级开发园区,同时开展申报区域体制建设、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重大项目,加快达产。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区统计体系,监控各项指标。全面推进徐圩片区开发,积极承接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推进港区、柘汪产业区对环渤海地区资源的利用能力;提升、经济区化工、船舶制造、物流业招商水平,争取产业区省级开发区政策。以已批特色产业园为抓手,开展生态园区、循环园区试点建设,推进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获批1-2家省级特色园区。充分利用太仓工业园南北共建平台,积极推进南北合作,试点建立南北共建示范园区,对共建园区建设发展成效进行评比,争取新批1-2家南北共建园区。
(六)继续完善劳务管理制度,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是完善新型外派劳务管理制度。完善县外派劳务管理管理新机制,发挥外派劳务招收平台的示范作用,推进县、区等县区建立劳务管理新机制,出台《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建立劳务纠纷和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我市对外劳务业务发展动态,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管理办法,促进外派劳务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中介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工作,确保今年3家企业获得资格。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推进新获权企业经营尽快走上正轨。加强与国外投资促进机构、商会联系,提高走出去的组织化程度,新批境外企业4个。积极做好国家和省级外经贸发展基金争取工作,确定我市财政扶持资金在“走出去”领域的支持重点,尝试开展项目实施后评价工作。
(七)强化商务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和部门内控机制建设,抓好职能转变,实现全市投资发展软环境根本改善,提高商务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商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完善三级培训体系,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提高干部国际化水平。建立老干部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建设商务信息化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政策信息宣传、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互动信息沟通等功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商务评价体系,体现经济科学发展效果。完成系统改革工作,做好市百货总公司破产及改革扫尾工作。完善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收益。依托商业协会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商业发展,推进商贸改制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商贸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