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治意见范文

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治意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治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治意见

一、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实现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坚持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的原则。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注重立足本镇、面向东部地区,瞄准国内同类先进城市标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

3.坚持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势,坚持统筹协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文化发展的合力。

4.坚持改革创新、争先率先的原则。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科学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5.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工作目标

用两年时间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力争到年底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工作均达到文化部、财政部规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使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水平处于全市领先位置。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一)设施网络

1.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镇不少于2000平方米(非建制镇达1200平方米)、村(社区)和集中居住区不少于20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镇(包括1个非建制镇新毛)、村(社区)二级全部达标;

2.村、社区图书室配置实用图书及各类报(期)刊人均不少于1册,每年添置新书不少于100册,年订阅报刊杂志50种以上;

3.公共图书馆、室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

4.人均到公共图书馆、室次数0.6次以上;

5.100%行政村、社区建有综合文化室(文化活动中心);

6.镇(包括1个非建制镇)、村(社区)二级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脑数量为:镇25台、非建制镇15台、村(社区)各10台。

(二)服务供给

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

2.图书馆、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

3.镇、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4.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年均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10万人次;

5.年均向基层送戏50场次、送电影150场次,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电影、社区年均看4场以上电影,村、社区年均看6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三)人员编制

1.镇文体站落实3名以上、非建制镇落实1名以上在编在岗专职人员,各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2.实行基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镇、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三、创建示范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创建重点

1.持续推进设施网络建设。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

2.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切实保障广大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大力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科学发展。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为突破口,增加投入总量,改善经费结构,提高投入效益,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6.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行为规范、激励有效、人尽其责、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内部运行机制。

(二)主要任务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设施网络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和阵地,要以完善的设施网络体系为基础,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后两年我镇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向基层、农村深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1)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2)实现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覆盖。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发〔〕60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文群字〔〕4号)要求,着力推进城市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室)建设。

(3)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年底,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镇(包括非建制镇)、村(社区)二级全覆盖。

(4)探索政府统筹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机制。根据《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评选和命名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群字〔〕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文化站、文化社区(村)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阵地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只有通过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实现。提供实用、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今后两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为战略重点,在提高服务的利用率和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上取得明显突破。

(1)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按照市即将出台的《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暂名),采用以市图书馆为总馆,镇图书馆、村(社区)图书室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统一管理。

(2)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根据、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文明办〔〕8号)精神,真正从群众需要的出发,依托丰富的娄东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文化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村(社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最大限度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程之一: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围绕“文化百村行”,积极开展以“我们的节日”、“百团大展演”为主要形式的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等品牌文化惠民活动。

工程之二:做亮做强重大品牌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承办“文化艺术节”和“风筝节”、“端午龙舟竞渡”、“国际自行车嘉年华”等重大活动,彰显地方特色。

工程之三:按照“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和“一村(居)一品、一村(居)多品”的发展战略,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充分展示娄东文化的深厚底蕴,做强做大各具特色的品牌。同时,鼓励举办各类民间文艺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镇、村(社区)文化节。每个村、社区都要有一支群众文艺团队,有一项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和“市文化示范镇、社区(村),文化先进镇、社区(村)”的建设。

工程之四: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需要以及广大民众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精心组织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同时,组织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融合各类人群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

(3)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推进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免费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文化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公共文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新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加快基础性技术普及和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1)加快“四位一体”(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和整合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图书室的资源,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农村提供较为专业化的、普遍均等的公共信息服务。到年底,基本完成“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的资源服务。

(3)加强农村广电站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两年,全面推进基本现代化广电站达标建设。根据新农村特点,大力办好镇广电站和村广播室,实现农村广电全覆盖。巩固和完善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按照农村“2131”工程要求,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免费放映一场电影。

4.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结合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中职业准入的实现方式,取得典型经验,为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1)实施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上岗制度,推行持证上岗。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宣传部等六部门《关于贯彻<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宣发〔〕3号)要求,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意见》,将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步将实施对象扩展到全镇从事或准备从事公共文化工作的人员,逐步推行持证上岗。

(2)贯彻落实“522人才工程”。根据《关于贯彻落实“姑人才计划”“实施522人才工程”的意见》(太委发〔〕22号)的要求,积极实施“522人才工程”。按文艺团队、图书馆、文物保护、书画创作、工艺美术、文艺创作、文化研究、艺术教育、非遗保护等十个类别进行重点培养。

(3)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文艺产品和“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对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文艺拔尖人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努力形成出人才和出成果的互动双赢格局。

5.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

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实践发展的同时,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建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和镇文体站,重点开展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和各类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