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校德育建设意见范文

学校德育建设意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校德育建设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校德育建设意见

一、德育内容方面

1.概念理解偏差。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内涵模糊,对德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而实际上,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的总称,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智育、体育、美育同视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的特定概念。理解不全,就会直接导致德育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割裂,乃至会出现为德育而德育的工作现象。

2.德育内容空泛、狭窄、无序。其一,内容空泛。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总体上还停留在抽象的要求原则上,即一般的笼统的要求多,缺少针对各类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师生思想实际的具体目标,强调共性有余,注意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使德育目标的指导功能弱化。其二,内容狭窄。未能树立大教育观和大德育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包含的基本内容,许多反映市场经济和21世纪社会要求的内容以及当代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东西没有纳入德育的内在体系:未完全克服把马列主义原理当作德育的狭隘观念(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仍局限于理论的机械灌输、不重视受教育者理论认识能力的培养)。回避社会现实和师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往往导致逆反心理,德育课形同虚设,收效甚微。其三,内容无序。对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整体上研究不够,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在联系未能进行整体设计,大、中、小学“各念各的经”,没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的内容体系,旋律散乱,德育工作“频道”常换,缺乏鲜明而又稳定的主题、运动式、形式化的影子仍随处可见,德育工作的力度、效果的持久性受到严重影响,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良好的思想氛围和传统。

3.德育要求陈旧、偏高。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其世界观、价值观大多形成于五六十年代,思想保守封闭,传统观念强,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尺来教育要求学生。比如:对谦虚美德、人与人的竞争意识讲得少,讲艰苦奋斗精神现代消费观念引导少,德育要求陈旧。其二,德育要求偏高,一些德育工作者工作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为标准,用成人的观念、思维来要求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既空且虚。

4.“做人教育”不突出。德育内容是社会对公民素质要求的载体,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现行的德育内容,将孕育出20年后这个国家的面貌,要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就要设计与适应的德育内容。《若干意见》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为德育内容的教育,这诸项德育内容与以往重视强化政治意识的教育相比,更多地强调了做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个什么样的人和学会怎样做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学校对做人教育重视不够,甚至将做人教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未能将做人教育作为一根红线惯穿于各种教育之中。

二、德育方法方面

1、共性教育多,个性研究少。

德育工作者所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中,关于学生的论述,通常只讲学生的一般特点,而对当代学生的现状涉及很少。实际上不同年龄、处于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需要是不同的。这样,德育工作者不去研究教育对象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教育必然会脱离当代学生的实际变成空洞的说教,往往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和浮夸学风的重要原因,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确立教育和管理目标的层次结构。甚至目标倒挂,对小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这就使德育及其管理失去依据。

2、理论灌输多,行为训练少。不少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忽视行为的规范,在各种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全校性的活动,还是主题班会,一般都是说理多,其结果学生也能说很多道理,但不知从何做起。另外学生的知行脱节,与教育和管理者的言行不一关系密切,一些学校和德育工作者公开提倡的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教育学生为人忠实坦诚,却默认、支持班组集体在各种竞争、活动中弄虚作假。更有甚者,个别德育工作者受不正之风的影响,跟学生搞金钱交易,走后门,收受贿赂,谋取家长以至学生的好处等,这些都是学生产生逆反、厌倦心理和形成双重人格的重要原因。

3、德育形式多,效果考查少。组织学生参加德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实际效果。不重视效果的活动,必然会滋长教育的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是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根源。一些教育工作者,花大量的精力去组织活动,而不追求活动的效果。在总结时,往往注重于活动的次数和过程的描述,而对通过活动,学生的觉悟究竟有什么提高,行为有什么变化,则往往轻描淡写,含糊其辞。如果只重活动数量,而忽视活动质量和效果,必然会招致学生的不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将因此受到挫伤。

三、德育环境方面

1、学校内部德育环境。一些学校对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未真正明确,他们认为,智、体可测性强,见效快,容易受社会承认,而德育工作见效慢,难测试,片面强调升学教育,对教育只是消极应付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实际上智而缺德,则有害于社会,也无益于自己。于是原本一体的教学教研与德育,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形成抓德育的只抓教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干涉“内政”,难以形成学校内部大德育环境。

2、学校外部德育环境。目前一些学校虽已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强调德育的“三结合”,但实际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因此,“三结合”教育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从理论上来说,学校的短期教育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德和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而现实中,由于一些学校未真正重视“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功能,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从实际来看,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各种思想活跃,有正确观点也有错误意识,思潮泛起,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对德育冲击很大,一方面是学校以社会主义原则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另一方面是社会和家庭中种种错误思想、议论行为对学生起着消极影响,例如炒股、伪劣商品、中小学学生经商、家庭赌博、打骂子女、贪污腐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长期教育的成果,往往毁于社会和家庭错误影响旦夕之间。

3、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对策。鉴于上述思考,针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如人意的现状,我们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各级各类学校要尽快把学校德育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目前在校的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好、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我们必须丫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常抓不懈,政府要为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重要业务之一来抓,学校要像抓文化课一样重视抓好德育工作。从而,形成一个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德育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另外,德育工作者也要清醒认识到肩上的重任,加强修养,解放思想,全面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辩证分析社会上的热点、疑点、误点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辩析力、树立新观念。

二、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建立德育的科学层次。1、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我们必须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需要,改革、调整、充实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要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已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相悖的德育内容,要增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观念、新知识、注重行为规范教育、青春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及“五爱”等方面的教育,注意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青少年精神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把握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一方面继承优良的传统内容,一方面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讲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衔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注重对当代社会现问题的分析等,极大地焕发德育的生命活力。2、努力实现目标与过程的一体化。学生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量的渐进和质的飞跃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使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育目标过程化,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系统而不是零碎,连续而不是间断,经常而不是偶然,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洞苍白的熏陶。德育工作要注意和国情、区情、校情衔接。比如,艰苦奋斗的作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就要和教室、宿舍、校园的文明建设结合相配套,批判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力提倡和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风尚、同样地需要使其渗透在教学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五一节和过程,事例、体现在学校育人的每一个层次。内容的务实,还可以从挖掘学校自身丰富的德育资源入手,每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幸免已形成值得学习的优良传统,有许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踏实工作,爱学校爱集体、爱同志、助他人的师生,这些都是我们开发不完的德育资源,用这些先进的人与事教育学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3、建立德育的科学层次。德育目标必须有层次,否则就会使德育内容泛化,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强调目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增强公民意识。一些同志认为好公民,标准太低,其实不然。当一个好公民,必须有祖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应懂得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应养成一个公民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要做到这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正因为缺乏对学生养成教育和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以至到高等学府,还要对一引起大学生进行“对不起,谢谢,没什么”等文明语言及风度训练,教育目标层次的倒挂使一代新人缺少必要的教养,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清晰的目标层次,对小学、初中的学生,必须强调公民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当代的好公民,这是最基础的教育和最基本的训练;高中的学生,应该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主义的教育,为他们形成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在大学,应为一大批学生成为年轻的马列主义者创造条件。

三、大力改革德育方式

1、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校园内外存在着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在蔓延。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应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德育基础,开展社会调查,把握学生不同层次、内容的兴奋点,开展“面向未来,立志成才”的德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作用。学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教育的客体,又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只有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发挥,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得以实施。所谓自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客观立场认识自己,自我意识的发挥,是学生教育、管理自己的最有利条件,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就应该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认识自己,自已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无论从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来看还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求来看,都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作用。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如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学生小组生活制度、班级值周制、学生值日制等,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分行更多更好的形式和方法。

四、进一步强化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络。学校的德育工作,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联系,能力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特别是中小学,可以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德育管理委员会,定期分析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工作对策,搞好综合协调配合。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家长建立正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工作。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联系,及时沟通信息,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协调孩子全面发展。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生德育向校外延伸,要依靠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协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

五、加强理论研究

1、对学校德育进行总体研究。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总体上研究人的培养与教育的全过程。至少要研究小学、中学、大学这三个教育阶段的内在联系,对这16年的教育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要改变以往大、中、小学“各炒一盘菜”的研究状况。分散的、分阶段的、分门别类的德育研究固然重要,但面向未来,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与德育实践体系,就必须着眼综合整体的理论研究,就必须组织队伍,纵横协作,整体作战。

2、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要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永恒性课题,也是解决德育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基础研究,不研究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不探讨学生接受各项教育的内在机制,我们的德育实践就难免不陷入轰轰烈烈或冷冷清清的形式主义。前一段时期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研究,目前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而且只有把个性与整体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全貌与本质求得科学认识。德育工作者京戏当从研究学生个性入手,学会做好个别工作,学会做一个一个学生的工作,学会点点滴滴,精雕细刻,潜移默化的个别工作。忽略个别工作和不善于做个别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实践中急需矫正的偏差,也是近期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3、对德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研究。德育是一门科学已经为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作为科学就有它自身的规律性需要探讨。一所学校能否将德育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层次、学术水平、学术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的层次,学生装的文化、品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风状况和情操陶冶水平,因此这一工作要强化。

4、对德育队伍建设的研究。目前学校工作有三支队伍:教学科研队伍、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后勤保障队伍。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已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后勤逐渐转向社会化,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德育工作队本文来自新晨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德育实践的水平和效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有一支以从事德育为职业或以主要精力从事德育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师也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没有德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德育教师的学校教师队伍至少是不完整的。办学样要有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德育师资队伍。德育教师队伍,不仅要通过传授各种做人的科学知识,成为名符其实的“人师”,而且要在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中,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需要像建设那支以传授文化为主的“经师”队伍那样,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传授做人知识为主的“人师”队伍。否则,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与实效,德育的系统化、科学化,从无序到有序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