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村镇2014年思想文化推广工作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10年,全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海峡西岸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上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六次以来的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三贴近”,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五大目标”和“十件大事”,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努力把学习和宣传贯彻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条主线贯穿于全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为全面推进我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在和我县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增强全乡人民把家乡建设好的信心和决心。
1、精心组织学习。认真组织全乡各支部、各单位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宣讲,调研座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学习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同时,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全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增强加快全乡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我乡又好又快发展凝心聚力。
2、精心开展宣传。各党支部、各单位要在前段宣传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有步骤,多形式地持续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兴起学习高潮,在全乡营造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
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1、扎实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结合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强调的“三个切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保证,从而使全乡上下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自觉性。
2、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使我省《实施意见》精神,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着力创新方法,完善途径,拓展阵地、健全制度,提高实效,围绕大力继承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各党支部的理论学习,结合县委提出的“两个倡导”活动进一步健全学习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升全乡干部的学习力创造力,加强对党员学习的指导和服务,定期推荐重点阅读书目,进而形成更强的战斗力。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重大政治活动,精心策划和组织好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2、着力加强文化建设。一是继续建设完善宣传文化阵地,进一步完善乡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建设,按要求配好相关功能室,充分发挥作用,并逐步完善全乡11个村的宣传文化活动室建设。认真实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按时完成规划建设任务;继续培育新寨村船灯艺术表演团体,重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组建下都乡客家民俗文艺表演队。二是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因势利导,组织引导经常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参加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三是着力净化文化市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和黑网吧活动,保持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3、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以创建文明乡村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推进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四个提升”为目标,以治理农村“脏、乱、差”和推进“移风易俗”活动为重点,以村户为基础,集镇为龙头,乡村共建为动力,连片创建为纽带,进一步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小康、农村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抓好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创建和警民共建活动。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单位、各村的创建意识,巩固创建成果。五丰、吉安两村及中学、中小等县级文明单位要提高创建质量,促进创建工作上新水平。警民共建拓展共建内涵,丰富共建内容,开展共建活动,增强共建效果上下功夫。同时加大创建力度,力争下届新增一个村和一个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4、持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争当著名苏区好学生”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市场文化净化工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行动的高压态势。加强未成年人工作,加强团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起来”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