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区域推进;统筹城乡、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牢固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理念,科学规划,协调行动,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健全关爱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特色、精品”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实施目标
围绕“2012年全市率先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5年率先实现全市区域内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着力实施好“标准化学校、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关爱学生和规范管理”五大建设工程,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
年至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工作目标是:
年:完成全区90%学校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全区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完成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8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城市学校标准配齐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实施新修订的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学科教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城域网接入,实现“教室班班多媒体化”,实现“农村教师人手一机、生机比达到6∶1”;全面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达到95%以上。
2013年:通过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合理布局调整;探索移动互联教室等高层次的“班班通”模式在区域中小学校的建设。
2014年:农村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全部按照城市学校标准配备;实现教师配置基本均衡,形成比较合理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机制,实现区内50%以上的中学、20%以上的小学至少有一套课堂录播系统。
2015年:编制内专任教师达90%,基本解决农村学校开好课程的问题;建成和完善网上教研系统、网上教师培训系统和教育资源网站,形成较为完善的推进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三、实施措施
(一)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及改造加固标准,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区域内各学校校舍、常规教学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后勤保障设施等达到规定的标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1、优化完善中小学布局。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及学龄人口变化情况等方面因素,按照“方便入学、相对集中、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原则,科学编制以学校布局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为主体的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加强工业区配套学校建设,重点加大新城、工业集中区、小城镇配套学校建设,完成、中学、一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一小、二小、、头小学、新星小学、小学、小学、吕厝二小、小学等学校新(扩)建工程,满足新增生源就学需求;改造老城区学校,重点扩(迁)建老城区小学,完成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大中心小学校区和城南小学工程建设,破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难题;扩大乡镇中心学校办学规模,适时整合可整合的办学点,努力归并服务半径在4公里以内、在校生规模300人以下的学校。
2、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按照“标准化”和“精致化”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计划完成1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到年全区90%的学校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2012年全区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3、加快校安工程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加固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2012年完成34幢、44084平方米的校舍加固任务和全区在2013年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提高中小学校舍抗震及综合防灾能力。
4、加大信息化建设。加大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力度,建设“教育网络平台”和“教学辅助平台”,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实现到2015年全区建设成网上教研系统、网上教师培训系统和教育资源网站。
5、加大资源配置建设。按照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统一教学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标准”总体要求,制定计划,落实资金,合理配置,实现到2012年全区80%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90%的学校图书装备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到2014年全区100%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以及100%的学校图书装备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要求。
(二)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小片区”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实现全区教师配备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定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学历达标、专业对口、学科配套,各学校师资水平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1、规范核编。积极实行“以县为主、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编办管编制、人事管进入渠道、教育主管部门自主调剂现有师资”做法,实现全区师资统调;积极探索“因事设岗、以岗管人”办法,规范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按《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标准》核定教师编制,近年新增的教师编制优先用于补充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确保2012年前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和2015年编制内专任教师达90%任务的完成。
2、帮扶支教。健全和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互派”、“轮转”、“走教”等长效工作机制,合理解决师资城乡分布不均、结构性短缺、学科配备率不全、骨干教师缺乏等问题;认真总结现有教师交流经验,不断拓展“挂职”、“帮扶”、“支教”、“送教”、“跟班”等短期工作模式,合理制定区域内学校“强弱帮扶、扬峰填谷”实施计划,不断完善城乡、优质校薄弱校教师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推行“教师坐班制”、“月工作考核”、“帮扶工作督导考评”等制度建设,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努力构建“风气好、用人少、队伍精、效率高”的教师队伍群体。
3、研训一体。一是坚持专家引领示范,促进新课程实验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涵发展。二是狠抓全员培训质量,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全员培训活动,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分学科、分批次对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进行通识及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新课程专题培训、学科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小学转岗教师培训等。三是科学实施名师带动战略,继续开展“名师工程”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名师”的评选、使用、考核和待遇,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头作用,逐步形成以各级“名师”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德高尚、结构优化、富有活力、专业化和现代化的优质师资队伍。四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主动把我区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的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实验,并通过加强行政管理与业务引领,落实教研常规,提高科研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五是深化教师岗位练兵,进一步强化“三项主题”活动,创新形式,讲求实效,提高师资的执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六是搭建三级教研网络,建立“区进修学校、片区、和学校”教研活动网络,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七是积极开发远程教育工程,制作优秀教师示范课和教学光盘,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八是加强区级教研队伍建设,形成专、兼职教研队伍,建立和健全教研员帮扶计划考核考评制度,以确保教研员工作落实到位。
4、科学考核。严格执行师德考核规定,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落实教学环节,强化教学反思,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学过程的各项管理措施;完善教师量化评价制度,实行“日考勤、月考核、年考评”办法,完善考核公示办法;有效探索学校绩效考核评分办法,规范教师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资优酬的分配原则,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提高待遇。教师培训经费按规定比例核定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顶岗见习教师工资财政足额预算,继续落实山区教师补贴制度,有效探索农村教师交通费用补助、教师寄宿房建设、教师海外研修资金、名优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等措施办法。
(三)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德育。积极开展以“三种习惯、三种意识”(即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原则,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不断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牢固树立“德育辅智”、“全员育人”、“过程育德”理念,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的书香校园、阳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培养学生特长,提升学校品位。
2、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落实国家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活动,有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突出教学质量。以“质量年”为平台,推行课程模式、质量评价模式、个性发展、行为规范、学分体制、管理模式等改革,突出能力培养,突出个性发展,突出特色培育;以“有效年”为媒介,探索“备课有效性”、“教学有效性”、“作业有效性”、“学习有效性”、“评价有效性”等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授课和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坚持以“提高合格率、降低低分率”为核心,着眼于“抓起始(即小学低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固中段(即小学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提高层(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落实,有效开展“减负增效”、“培优辅差”、“帮困扶弱”、“助学提质”等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4、深化评价改革。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严格学校教学管理,积极开展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业考核、作业布置等检查,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深入推行质量细化分析,总结成绩,找出不足;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人人发展,重视人人成功,探索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新模式,并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机制。
(四)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完善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负责机制,依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推进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1、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杂费等政策,切实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切实帮助特困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单亲孩子、孤儿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到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2、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与管理。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原则,切实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呐,并与当地学生享有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并适时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后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完善在就学地参加中考的办法。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实施教育关爱工程,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形成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建立在校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联系,注重心理疏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4、关爱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儿童少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人的个体差异,给予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儿童少年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选择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完善第二特教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提高三类残疾学生的入学率;落实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和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津贴,扩大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试点,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办法和保障体系。
(五)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工程
以“规范年”为载体,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规范办学行为。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电子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防辍、劝学工作的法律责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省颁课程,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分重点班和实验班,不违反规定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或减少非考试科目的课时,不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按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不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违反规定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不动员或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2、规范招生秩序。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和公办初中免试对口升学政策,严禁小学、初中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区开发、人口变动等因素,适时适度调整招生片区,有效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
3、强化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水上安全、大型活动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管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推动社会各部门密切配合,创造和谐有序的义务教育办学环境和发展环境。
4、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办学纳入全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并按照自愿报名原则免试录取招收学生。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督促民办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报批、报备和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期初与家长签订收退费协议制度,妥善处理家校矛盾纠纷。
四、实施保障
(一)思想保障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区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不程度地存在差距,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坚持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性任务,贯穿于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正把义务教育办成惠及人人的平民教育,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公安、国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副局长兼任,领导小组要认真制定本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规划,明确本区域、分阶段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线路图,确保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各镇(街)、场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提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
(三)责任保障
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公安、国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问责机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机制创新等方面工作落实到位。
(四)经费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依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并按年初确定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职工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2%列入财政预算;依法落实从2012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市统一的标准;依法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名费接受义务教育规定;依法落实区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规定;依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工作,完善生源地学生借款、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公用经费支出,确保公用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禁挪用、截留、挤占教育专项经费。
(五)监督保障
积极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教育督导专项检查和效能建设重点;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提出督导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报制度,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区政府奖惩的主要依据和对其有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或者有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行为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各镇(街)、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辖区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提出明确目标和工作推进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六、本实施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并由领导小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