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城镇化建造指导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现就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全市“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双百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政策精神,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地域客观实际,坚持以转变理念、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城市功能、培植产业支撑、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为重点,以城镇化建设和“宜居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走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全面提高城镇发展的内涵质量,并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主要原则
(一)高度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不断扩大城镇规模,逐步实现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同步优化,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同步提升,以产业繁荣城镇,以城镇支撑产业。
(二)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基础,以城乡产业统一布局为重点,以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为保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三)把“以人为本”和提高社会福祉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以群众满意为最大追求,着重开工建设一批涉及民生、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城镇基础工程,彻底转变重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生活等落后观念,在城镇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增加民生元素,更多地重视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四)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强化城镇建设特色,提升城镇发展形象,彰显的历史文化魅力。
(五)城镇化与生态化并举,在城镇建设中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控制,着力实施县级垃圾、污水处理场建设等基础性工程和沿汉江百公里生态景观带建设等生态环境工程,整体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准则,在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大力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做好资源和空间储备。
三、推进目标
依据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资源开发、交通发展状况和产业布局调整的特点,按照重点集约式的发展战略和“打基础—硬攻坚—促提升—抓管理--带区域”的步骤,持续、深入地开展城镇化建设推进年活动和“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勉县、城固两个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其他县级城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一主、两副,三轴、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全市城镇化水平接近或超过全省57%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努力达到58%。其中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85平方公里,并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在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吸纳能力,成为市域对外经济交往的核心引擎。勉县、城固城区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分别接近20万人、20平方公里,与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中心盆地城镇发展区初步形成。南郑、西乡、洋县、略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加强,宁强、镇巴、留坝、佛坪等4个县城的规模得到突破发展,对县域产业、人口的吸引、聚集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之成为适宜中小企业创业的平台和吸引人口聚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崔家山、大河坎2个省级示范重点镇的新区基本建成,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铺镇等10个省级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较十一五末分别扩大1.0平方公里以上;河东店镇等10个陕南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分别扩大0.5平方公里以上;武乡镇等22个中心镇镇区人口分别超过1万人。
四、阶段性任务
(一)城镇化建设攻坚年(2012年)
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主战场,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和“死角”问题为基础,依靠行政力量的引导和市场力量的推动,通过思路、机制、措施的创新,全面加快既定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启动“宜居城市”创建活动。中心城市滨江新区开发取得突破性成果,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天汉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北部兴元湖片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县城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供水、电力、燃气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积极开展信息应用网络和区域交通网络两大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联络国内国际、覆盖全市大部分地区的高速服务通道,有力促进城镇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
崔家山示范镇新区初具规模,开始实施“以城带镇、村庄整合、园区示范、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强化服务”六大工程;大河坎示范镇全面完成江南西路等7项工程建设,有力促进“一江两岸”开发进程。省级、陕南重点镇63个计划建设项目全面竣工,移民安置区基本建成,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其他集镇生产、生活功能基本齐全。全市“农村清洁工程”广泛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二)城镇化建设提升年(2013年)
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文化品位。城市二环道路系统全面建成通车,西汉三遗址和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及东部商务、信息、科研教育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强化其区域消费中心、生产要素聚集中心的地位和功能。县城全面启动“宜居城市”创建活动,以优化人居环境、促进三产发展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城镇“服务水平、建设档次”两个提升,一方面把历史延革、传统积淀、民俗风情与现代化建设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建设和改造一批广场、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强化和提升城镇建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加大综合医院、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市各项社会服务体系并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积极培育扶持城镇旅游休闲、文化传媒和会计、咨询等智力型的中介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新型第三产业,以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集镇建设基本做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有利生产组织,实现区域环境的整体优化,青木川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崔家山镇形成具有航空特色的现代化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5万以上人口规模的需求。省级重点镇和陕南重点镇同“十一五”末相比,各镇建成区面积扩大0.5和0.2平方公里以上,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集镇要基本实施完成“六个一”项目,镇区面貌发生显著改变。农村建设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建设品位与档次有所提升,各村庄基本建立起整治保洁长效机制。
(三)城镇化建设管理年(2014年)
按照“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的理念,着重在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和规范化管理队伍上下功夫,加快实施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管理,形成责权明晰、运作规范、相互配合、有效监督的管理新模式,使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心城区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各县(区)借鉴中心城区经验,在2014年底前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调研工作,2015年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区和县城均要按照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开展城镇的绿化、美化,强化以城镇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和过境铁路、公路、河流沿线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大幅度增加城镇绿色空间,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系统,“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级重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基本接近县城水平,并具有专职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较为规范的管理机制。农村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的各项村规民约,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清洁工程整治成效得到巩固和提升,农民生活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城镇化建设带动年(2015年)
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一是按照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的客观规律,强化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与城市功能的互补协作,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其建成新型城区,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支撑;二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经济反哺农村经济”的阶段性要求,以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为指导,在城市与城郊乡村间积极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使城镇各类市政生活设施和社会化服务向郊区、产业园区、农村地区延伸,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努力带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三是中心城市按照“双百”城市发展战略和共享共建、协作分工原则,与城固、勉县、南郑三个县城着重在产业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强对接,探索建立中心盆地城镇区规划建设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合理规划布局和推进实施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共同带动褒城、崔家山、周家坪三个组团及周边集镇的开发建设,将盆地城镇区打造成为全省快速推进城镇化的示范区。
集镇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促进集镇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转化,带动区域有序、健康发展。其中省级重点示范镇城固县崔家山镇“以城带镇、村庄整合”工程成效显著。各省级、陕南重点镇积极与周边集镇和农村初步形成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农村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村环境保持良好。
五、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在成立常设领导机构的同时,健全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城镇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中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利用我市越来越好的基础条件和干部群众建设城镇的高涨热情,抓好组织、协调、配合、落实各个环节,形成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强大整体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一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知识与先进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具体的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尊重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推动各项工作;二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工业基础的城镇要通过壮大产业吸引人口聚集,农业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要考虑农业园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生态环境优越、地域特色明显的城镇可以走旅游型的城镇发展途径,资源贫乏的集镇则要结合乡镇撤并、移民搬迁进一步扩大镇区规模;三要缜密、细致地研究制定好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思路和办法,千方百计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热情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来,确保各项工作推进有目标、操作有措施、建设有成效。
(三)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加强土地管理机制的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好《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法稳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农村人口进城定居规模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挂钩、城镇土地开发整理数量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加强城建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坚持以经营城市、运营城市的理念灵活运作土地、空间、历史、文化等城镇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鼓励采取BT、BOT模式,即以客商投资建设、政府一次性回购、资金分期支付的合作方式以及土地捆绑项目等模式,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建设及运营领域,进而形成收储土地—项目建设—优化环境—土地升值—加快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土地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发展;三是加强社会保障机制的创新,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体系,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统一,并逐步在集镇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管理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考核督查。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发展快慢与否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让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项项工作有着落,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重点项目、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把建设成效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到位、行动不积极、影响整体工作进展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对造成工作失误的要追究责任,对成绩突出的要大力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