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业科技兴业工作意见2篇范文

建筑业科技兴业工作意见2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业科技兴业工作意见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业科技兴业工作意见2篇

第一篇

各县(市、区)建设规划局(分局),温岭市建工局,经济开发区建设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围绕着做强做大建筑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提高我市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我市建筑业全面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建筑业近几年持续稳定发展,但科技含量低、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也阻碍了我市建筑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我市建筑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建筑业科技进步和建筑业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力度,迎接挑战;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做大做强建筑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技兴业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行业为重点,把科技进步作为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动力和支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建筑业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建筑业整体科技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建筑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基本形成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技术市场体系;主要工程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标准工法和信息化水平能满足和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重点扶植具有国内、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专业承包企业;建筑业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创建建筑业企业省级及以上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5家。

——一级企业具有省级工法1项以上;特级企业具有国家级工法和推动企业进步的专利各3项以上,累计有效专利8项以上并具有至少1项发明专利,并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全市建筑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总收入的0.1%以上,其中特级企业达到0.5%以上、一级企业达到0.2%以上。

——一级及以上企业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特级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远程在线控制。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培育建筑业类注册人员2000人以上,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达到1500人以上。

(三)总体部署

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总体部署: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行业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节能,在建筑节能重点领域结合我市实际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现建筑节能技术的跨越,保证建筑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以企业研发中心为平台,研究应用经济适用、快捷高效、质量保证、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四是以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产业科技进步,建成以网络为支撑,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的设计、施工、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应用系统。

三、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工作和要求

(一)提升特级培育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以特级企业资质新标准就位为契机,大力提升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特级及特级培育企业在今年全部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有2家通过省级研发中心认定。每家企业每年完成企业工法3项以上,确保全市每年获批省级工法20项以上,国家级工法3~5项,一级企业每年上报企业工法1项,此项工作由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解落实。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开展专利申报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编写。(特级培育企业科技进步指标分解详见附件)。

(二)加强检测设备自动化建设。今年起,检测机构在桩基础静荷载检测时要将现场检测数据同步传输到建筑业管理信息平台;商品混凝土企业对混凝土试块检测要采用检测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并同步传输。市检测中心要扩大检测资质范围,增添高科技检测设备,须具有资质要求的见证取样和建设工程专项类全部资质。今年起全市各地的检测机构都须具有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和设备。

(三)加强重点课题研究和推广。市质量监督总站要发挥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开展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今年初要制订分年度课题计划,重点是商品混凝土技术、建筑节能施工技术、钢结构技术和地基加固、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等建设部推广应用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四)加强“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通过科技创新,鼓励、引导和推广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模式的研究,今年开始结合我市实际大力推广外墙自保温体系,加强自保温体系中的冷热桥问题、梁柱跟墙体交接部位处理问题以及自保温砌体施工技术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该项工作由市图审中心牵头。建筑业企业要广泛开展“四新”技术在建筑节能的应用,并总结出工法、专利及标准。

(五)加快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开通市建筑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部分办公自动化(施工图审、施工许可证发放、质量受监、竣工备案等)和造价2000万以上的工程实时监控功能,今年底前进一步完善,使网络具有档案管理、招标投标、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综合管理职能,到2010年实现全面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并接轨长三角信用体系。一级及以上企业今年全面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2家以上企业通过信息化综合考评。

(六)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建筑业科技进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强建筑企业总工程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建筑科技进步的中坚、企业技术管理的组织者。今年起开展市建筑业十佳科技带头人(总工)评选。强化建造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使他们成为懂管理、懂经济、懂技术、懂法律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考核鉴定制度,开展技能比武和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四、加快建筑科技进步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大建筑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投入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政府科研基金项目,引导企业多元投入,多方筹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企业提留技术开发经费的做法,促进企业加大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介入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外来力量创办技术开发机构;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资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一级以上总承包企业要在每年的企业利润中拿出5%以上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的投入。

(二)修订建筑业扶持政策。将建筑科技进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扶持政策中加以体现。一是修订市十强施工企业等五项评选办法及其它企业评优规定,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工法、专利、研发中心等科技进步内容所占比重,建筑业龙头企业在参评年度必须有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十强施工企业在参评年度必须有一项以上专利或省级以上工法;二是建筑科技考核内容不达标的企业资质不予升级。三是修订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体现科技进步激励政策,以强化建筑业科技进步在工程中的应用;四是将建筑科技进步内容纳入到各类工程评选活动中,把建筑科技“四新”应用作为申报建设工程“括苍杯”的前置条件。五是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必须开展一次以上有关推进建筑科技进步的专项活动,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三)建立技术进步评价制度。参见建设部《大型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进步评价表(试行)》,我局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市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进步评价办法》,对全市一级(含)以上企业开展年度评估。特级和特级培育企业,由我局牵头会同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进行,特级企业培育情况评估与技术进步评价一并进行。一级企业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评价,评价必须形成评价报告。

第二篇

我市建筑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建筑业工作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线,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为目的,通过产权结构调整,实施发展战略,建筑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拓展市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为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推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我市建筑业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准确判断和把握未来建筑业发展趋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特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保障我市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我局重点加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建筑业实际,编制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工作意见

一、发展现状

1、产值利税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工程竣工面积2446.19万平方米,实现总产值381.14亿元,完成利税35.67亿元,人均产值14.6万元。同时,境外市场也取得了新突破,累计完成外埠建筑业总产值1.35亿美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3%。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6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8亿元,上缴利税5.15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市建筑业企业坚持进一步走做大做强做精之路,形成了我市建筑队伍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级橄榄型结构模式,新增了一批建筑智能化、外墙保温、设计施工一体化等类别的建筑业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建筑施工企业259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36家,专业承包企业183家,劳务分包企业26家,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14家。一批施工企业分别获得“省综合实力二十强”、“省最佳企业”、“最佳企业”、“进沪30强”等荣誉称号,我市建筑业声誉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培育发展了一批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中介服务企业。

3、市场领域不断开拓。建筑业始终坚持稳固原有市场,着力开拓新兴市场。目前国内市场遍及10个省,境内13个省辖市均有业务,市外产值占全部产值的12%以上。2009年,进沪施工登记业务达3.24亿元,市(含本市)登记业务93.86亿元,无锡、、淮安等各大市场产值都比前年有较大增幅。海外市场也取得较大突破,2009年完成外经产值4576万美元,增幅达19%。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目前已有8家建筑企业涉足房地产,有10多家建筑企业开始投资工业项目,有20家企业投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年产值达10亿多元。

4、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业获国家专利4项,省级工法10项,24项工程获省建筑业新技术示范目标工程;8项QC成果参加全国,27项参加省级,203项参加市级,获奖数量和等级连续多年位居各县市之首。组织近7万人次技术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我市部分企业与高校联姻,通过举办大专班、本科班、甚至硕士班,为企业的发展积聚人才,全市建筑业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377人;拥有一、二级建造师1194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33人,省监理工程师112人,监理员383人,全市建筑业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率达到1.16万元/人。

5、建筑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工程招标投标制度、质量监督制度、安全监督制度、工程监理制度、施工许可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工程竣工备案制度等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执业资格制度稳步推进,执业资格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建设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有序开展,生产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依法查处了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建筑领域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已普遍实行,实现了机构分设、职能分离、监督与服务分开,并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有形建筑市场,提高了工程交易透明度,强化了建筑市场监管力度。

6、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法规逐步健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明确了从企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同时通过专项治理,施工现场面貌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普遍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100%,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1项,省级优质工程62项,市优131项,市优83项;现场文明施工蓬勃发展,共创建省级文明工地79项,市级文明工地200项,市级文明工地162项。

二、目前存在问题

我市建筑业虽然得到较大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建筑市场竞争形势更趋激烈、外部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在管理理念、经营方式、技术装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规模和专业两方面企业发展不平衡,全市缺少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专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少数几个专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在同一平台竞争,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企业“蜗居”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外拓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且开拓市场的方式较为单一,市外建筑市场占有比重较低。

三是建筑行业未走出“恶性竞争-微利或亏本-少投入或不投入-人才不引进外-劳动密集、技术装备低下-劳动效率低下-产值利润率低-积累少或无积累-不投入或少投入-恶性竞争”圈子,发展再生产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市场的需求。

四是建筑业企业资金运作能力不强。

五是建筑劳务市场还未真正形成。

六是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紧缺,企业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解决制约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扬长避短;提升产业素质,大力调整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筑行业科技进步;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建筑业,以激活市场机制为手段,引导和促进建筑行业加快提升竞争力的步伐;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建筑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公共安全为重点,大力深化建筑行业各项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建筑行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升建筑业的外向拓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科技进步水平、节能降耗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建筑业在市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2、发展目标:重点应促进建筑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筑业的产业地位显著提升;促进工程建设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企业市场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市外建筑市场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幅度;强化市场监管,培育一批高资质、高素质企业队伍,促进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规范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引进人才、技术合作等方式,提高建筑科技含量和文明施工程度。“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25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培植1-2个建筑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

(2)企业结构。培育1个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6-7个一级资质总承包企业,优化专业承包企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企业,形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结构合理的建筑队伍。

(3)人才结构。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占15%;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占60%;其他占25%。发展和优化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队伍,总量递增20%。做好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4)质量创优和科技进步。争创国家鲁班奖、国优工程1-3项,省级优质工程30项,市级优质工程100项,市级优质工程100项,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30项,QC小组成果奖250项,技术装备率1.5万/人。基本消除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工程竣工合格率100%。

(5)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提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大力开展建筑施工文明工地、绿色施工创建活动,规范施工现场管理,促进科技兴安。争创国家级文明工地1-2项,省级文明工地50项,市级文明工地150项,市级文明工地200项;严格控制安全生产事故,杜绝发生特大事故,建筑事故频率控制在1.5‰以内,死亡率控制在0.05‰以内。

(6)绿色节能。推行建筑业绿色管理,贯彻省绿色施工管理规定和标准,强化对建筑工地绿色施工指导,开展绿色施工工地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四新”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加快太阳能光电和浅源地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步伐,实现施工现场“四节一环保”。培育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家装企业,加快住宅全装修步伐,减少二次装修能耗、污染,提高住宅综合质量。

四、主要措施

1、创新思路,转变职能,为建筑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建筑业行业基础性调研工作,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推行行政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服务建筑企业,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政府的管理强势转化为服务优势。

2、调优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一要拉长产业链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跳出建筑施工看建筑业,引导企业不断向新兴产业延伸,向商贸服务业、工业制造业、休闲农业等领域跨越,推动建筑业由单一型体向多元体转变,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发展新路。二要培育优势企业,实行双向扶持。一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强调综合实力和规模,优先扶持发展一批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名牌企业;另一方面,提倡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充分体现“专”、“精”、“尖”特色,形成发展优势,树立企业品牌。三是以实施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为契机,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逐步完善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四是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建设一体化的路子,加快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

3、加强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是建筑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切实转变观念,加快技术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鼓励企业要主动适应高、大、难、新项目建设的需求,必须研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在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的同时,要加快企业的改革,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广泛开展全行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进步在建筑业发展中的贡献率。积极推广工厂化施工模式,切实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效率问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着力打造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建造师为主体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以关键岗位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特种作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人才队伍,以技工、高级技工、技师为主体的一线作业队伍,为加快建筑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把握发展机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一要站得稳,巩固老市场。对上海、重庆等传统的老市场,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抓好辐射延伸,争取在科技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利润水平高的建筑领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二要跑得快,发展新市场。对国内热点新兴市场,要抢抓政府投资增长期的有利时机,抱团出击、主动承揽,形成和扩大以点带面的新兴市场。对中西部市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坚持走投资带动建筑业之路,占领市场,形成规模、形成气候。三要走出去,开辟洋市场。借助外贸外经外援平台,加强与商务等部门的联系沟通,摸准信息,多做工作,尽可能承揽一些安全性较高、效益较好的援外工程项目。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在共同拓展市场、承揽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向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渗透的能力。

5、加强宣传引导,推行建筑绿色施工管理。要强化宣传培训,推广运用绿色节能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强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新颁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落实。要积极推广绿色施工,制定建筑施工环境卫生管理和绿色施工管理规定和标准,加强建筑工地绿色施工指导,开展绿色施工工地创建活动,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切实保护环境。

6、深化行业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题治理行动,规范建设、施工以及设计、招标、造价咨询、监理、质量检测等中介机构的行为。二是进一步加强招标投标监管,完善计算机辅助招标投标评标,推行电子化招标投标评标和网上招标投标评标。三是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对项目整个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的闭合式监管,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