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镇委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意见范文

镇委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意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镇委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镇委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巩固发展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成果,根据中共县委《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决定》的要求,结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体战略为指导,紧紧抓住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全力推动旅游重大项目和产品建设,提升产业素质,扩大产业规模,推动旅游从传统的单纯观光型向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综合型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断延伸并做强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产业、创业创新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

二、发展目标

我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规划期末,使全县旅游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旅游明显、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一)建成一批旅游项目。“十二五”期间,以西塘为龙头,大云为重点,陶庄、姚庄为配套,在规划指导下,引进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加快开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旅游特色产品。五年内,开发旅游项目30个,计划投资6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

(二)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成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建或改建高星级旅游饭店5家,新增省级绿色饭店5家。高星级旅行社2家,省百强旅行社1家。

(三)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培育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5家、旅游商品特色街(区)2家、旅游特色商品推荐(示范)购物场所3家。培育旅游娱乐文化企业1-2家,推出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1-2个。“十二五”期未,使我县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做大旅游经济总量。至“十二五”期末,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950万人次,力争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突破18万人次,力争20万人次,过夜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力争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力争100亿元,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突破一万人。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按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抓重点带一般”的工作思路,更加突出旅游景区产品建设这一核心,着力打造“游古镇西塘、泡大云温泉”为主要特色南北呼应的旅游新格局,全力推进两大旅游综合体建设。要突出西塘旅游龙头地位和作用,整合北部旅游资源,以水乡古镇、湖荡湿地、休闲农业为特征,着力培育以古镇西塘为核心,陶庄汾湖和丁栅水村为两翼的北部“金三角”旅游综合体,形成西塘古镇观光休闲、陶庄湖泊休闲度假、姚庄乡村观光体验这样错位互补的产品体系。要突出大云旅游新增长极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南部旅游资源,以水乡温泉、名人文化、花卉园艺为特征,着力培育以大云温泉度假为核心,县城名人文化旅游、会务旅游及新城区商务休闲旅游相配套的南部旅游综合体。

(二)实施旅游品牌带动。旅游景区以打造精品为总要求,着力提升景区产品竞争力、吸引力。古镇西塘要围绕5A级旅游区创建目标,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改进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尤其是古镇景区(东西南)入口通道形象及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实施外延、外拓战略,完善旅游功能区布局,加大休闲、娱乐、度假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承载力和附加值。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要按照省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明确特色定位,加大资源整合,坚持政府主导,搭建大平台,促进大发展,形成大品牌。同时,要深化融合、完善功能,不断提升我县乡村旅游、名人文化旅游、会务旅游的品位和效应。旅游饭店以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在创星、升星的基础上,主动引进国际化品牌企业,加快推进国际专业化管理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酒店。旅行社以市场转型为总目标,加快构筑以地接为主、组团为辅的运行新模式,着力培育全市十强乃至全省百强旅行社。要积极培育节庆品牌,努力办好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大云生态旅游暨花乡艺术节(杜鹃花展、葡萄节)、姚庄桃花节(黄桃节)和“田歌”节、陶庄汾湖民间文化艺术节、渔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树立大旅游的理念,延长旅游产业链。要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充分挖掘我县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农副产品及加工延伸产品、休闲食品、纪念饰品、名人文化艺术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国际农商城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特色商品市场的内涵,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力争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购物旅游区。县城区及各旅游区要规划配套规范化的旅游购物商店乃至旅游商品特色街。鼓励扶持本县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名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推荐确定一批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经营公司)。要积极发展旅游娱乐文化,充分利用我县的地域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以吴越水乡文化为特色,以田歌为核心的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同时,要适合现代各类群体的需求,在县城及各旅游区有序发展一批现代旅游娱乐项目。

(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要深入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按照“上海后花园”的总体定位要求,坚持“优势互补、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推进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和旅游专业组织的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好景点连接链。要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城市的形象宣传作为我县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要加快与境内外强势主流媒体的合作,展开新一轮以“风情西塘、水韵”为主题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攻势。要按照统一策划、整体包装、重点推介的要求,积极实施旅游品牌营销战略,通过多种宣传形式,集中推介旅游。要建立旅游营销业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营销意识,加大促销投入,优化营销队伍,拓展客源市场。

(五)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要重视旅游生态建设,坚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紧密结合,深入开展绿色饭店和生态旅游区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控制旅游地的环境容量,切实加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旅游方式。要强化旅游市场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和机制,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及整治力度。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企业和导游的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宣传和监督力度。安监、消防等部门会同旅游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确保旅游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要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县城区优化配置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点),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城市公交要开辟旅游专线,逐步实现旅游散客集散、旅游公共交通枢纽的功能。合理规划、适度增加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要完善旅游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一批高星级旅游度假酒店,着力建设好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及生态星级厕所。要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功能,北部旅游综合体要加快陶丁公路及西丁旅游通道建设,切实解决陶庄汾湖及丁栅水村主入口选址及连接线问题,南部旅游综合体重点要解决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内的道路建设,不断提高我县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要完善城市及县域高等级公路、主干道旅游标牌标识,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导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健全领导体系。完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着重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涉旅镇要建立旅游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落实专职人员。依据旅游开发建设的实际进程和需要,对条件相对成熟的旅游区建立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旅游考核的推动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对重点涉旅镇的考核激励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导。规划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方向。要重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严肃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各类旅游规划。在县域总体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县域交通规划等重点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规划内容。“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同时,以旅游镇为主体,完成西塘古镇旅游、陶庄汾湖度假旅游、姚庄乡村休闲旅游等区域性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旅游发展进程,适时选择编制全县旅游专项性规划。

(三)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在重点项目、品牌建设、规划编制、公共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奖励,整合现有用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每年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对规模投资大、影响带动力强的旅游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给予扶持。安排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全县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加大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保障力度,在全县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重点旅游项目的用地空间和指标。

(四)强化人才保障。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素质国内乃至国际旅游管理团队,积极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队伍。加强与旅游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完善县旅游培训中心,探索大中专旅游专业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努力创新各类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扶持激励县内大中专院校开办旅游专业,设置旅游课程和开展旅游相关技能培训活动,着力构筑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的支撑体系。要明确对旅游企业教育培训的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实施全员培训、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