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这个具有厚重的文化资源大市,要努力实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担当和更大作为,就要抓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正当时的大好时机,多策并举,加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党的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发展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强有力保障。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
一是打造更多的大型文化集团,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的文化企业集团能够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有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龙头带动,着力培养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支柱企业,借以提高其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优化组合,提高效率。
二是要继续加大深化公益文化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推进各类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合格市场主体,从而全面调动文化从业者积极性,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市试点实施了在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全员竞聘上岗,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管理风险抵押制度,实行职工待遇与经营效益和风险双挂钩,对文艺院团高级职称人员实行政府特殊补助,演职人员实行演出核算制等一系列措施,收效良好。县区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要按照全市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加快完成改制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巩固改革成果,促进文化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持续迈进。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全面实现产业升级
为了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市应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一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发展七大产业。要加大《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落实力度,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即以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品设备制造业为龙头,全面发展影视动漫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会展业。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要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应采取措施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比重,形成主导地位。同时,要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给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方式、产业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促进文化产业加快转型。促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
四是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建成良性互动机制。首先,应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营建起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走向繁荣。其次,还应协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三)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推动文化项目建设
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产业门类快速发展。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抓好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与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21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重点项目均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进度明确,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下一步,要通过抓进度、抓具体、抓品质、抓统筹等方式,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树立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形象与品牌,
二是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支持“专”、“精”、“特”、“新”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发展。
三是演艺娱乐业要繁荣舞台艺术创作,鼓励和支持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举办演出活动。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资源重组,提高演艺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演艺业的市场化程度;推动演艺与旅游、会展、传媒、科技等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演艺项目;
四是创新娱乐业。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扩大群众娱乐消费。
五是进一步挖潜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我市文化产业的龙头。充分利用各县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文化名城、名人故居、历史传说、民情风俗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策划开发旅游文化景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要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六是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提升品位,拓宽市场,拉长文化旅游链条。目前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制造业无论是实现的增加值还是吸纳的从业人员在我市文化产业各行业中独占鳌头,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不断加大优势,加快发展。要繁荣美术创作,促进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
七是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其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八是推动动漫产业加速发展。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欢的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九是大力推进会展业。在四季品牌节会的基础上,打造以牡丹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会展品牌,开发会议、展览、赛事项目。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展会、赛会、年会或颁奖活动落户。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与国际国内会议展览组织的联系,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牌展会。组织参加全国性文化产业展览会、博览会等节会,大力宣传推介特色文化产品。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和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建设政府指导管理,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自主运作,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
总之,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跟踪、督导、服务和管理。通过项目例会、现场办公等推进方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四)加大资源整合,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要在资源整合、培育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并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领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使其做大做强。
一是要把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推动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台等重点部门建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并强化其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搞好产品对接,影响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快提升。推动市报业集团、出版传媒集团、文化影视集团、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影视制作集团、歌舞演艺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他们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力争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区域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文化品牌产品。通过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组建龙头企业等形式,整合现有唐三彩、青铜器仿制等文化产业资源,形成骨干文化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或生产销售聚集区,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档次和规模。创新牡丹文化节等大型节会内容形式,提升活动内涵,扩大品牌影响力。
(五)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统一组织协调,繁荣文艺创作,丰富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打造精品。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题材,创作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创作1-2部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影视剧作品。支持影视传媒集团和广电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作影视作品,力争每年拍摄2-3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支持报业集团成立文化传播公司,进军影视领域,创作影视精品。
二是继续做好群众文化活动。以“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继续秉承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宗旨,围绕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探索创新,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为群众搭建开展文化活动的良好平台。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基层文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化下乡活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搭建基层文化活动平台等多种手段,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不断提升全市文化资源共享和基层文化服务水平。
四是注重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培育公益文化活动品牌,继续打造好“欢乐进农村”、“欢乐进社区”和“欢乐进军营”三个公益文化活动品牌,持续组织开展面向困难群众和农民工的免费公益演出活动,以“新春广场文化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春节文化惠民专场文艺演出”、“周末剧场”和“周末广场音乐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进基层活动,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成果。精心做好第30届牡丹文化节文化活动提升工程,为全面提升文化活动规模和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六)扩大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需求动力
虽然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却一直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有文化消费才会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空间,因此如何刺激文化消费需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靠文化消费拉动。
一是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娱乐、休闲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二是加强原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文化品牌的培育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增强文化消费的连续性,使文化消费成为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文化品牌的培育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文化真正地成为创意文化产业,而不是简单的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改良。
三是努力降低成本,完善流通网络,扩大传播覆盖,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为人民群众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支持建设和改造剧院等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为文化消费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四是文化消费需求高度依赖于物质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目前,经济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因此要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鼓励城乡居民进一步增加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不断推动居民文化消费比重和文化消费倾向的提高,并在提高文化消费率的过程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形成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断扩大、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良性循环。
(七)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中央和省均已成立正式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建议尽快落实市文产办机构编制人员,并要求各县(市、区)参照市里模式,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各县(市、区)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将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管理。
(八)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要认真执行刚出台的《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确保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真正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市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最大效用。要全面贯彻国家及我省各项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研究出台我市相关政策措施,并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在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建议设立文化事业和动漫产业专项资金。二是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推介。引导有资金的我市非文化企业积极投资文化产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主体、资本、人才等,参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外力把我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九)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队伍的水平与质量。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努力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队伍素质建设提高到重要的位置上。加大财政投入,培养引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壮大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科技人才队伍。引导懂经营、会管理、有知识的经营者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做好现有文化产业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人才,开拓文化产业人才来源渠道,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动力。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要以文化资源为主要对象,以高新科技为主要手段,以内容创新和服务创新为主要形式,以文化劳动者为主体,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实现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中转化,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文化产品生产“技术为王”和“内容为王”的有机融合,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企业自我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我市已经进入推进中原崛起,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新阶段。在新的起点上,应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