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精神,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总体部署,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深入,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明显,服务“三农”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迈出了较大步伐,为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落实好中央的各项部署,加大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力度。要结合我省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重点解决农业信息资源分散、涉农信息系统开发滞后、涉农服务体系单薄、社会力量参与不够踊跃、农村基层信息化人才缺乏、涉农信息系统实际应用水平不高、信息进村入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等问题。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把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扶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努力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目标:到2010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化信息服务机制,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技术传播、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信息资源质量显著提高,面向农业产业化基地、中小企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涉农电子商务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行政村基本普及互联网,实现“村村能上网”;省级涉农信息资源库得到较好地整合和完善,基层涉农信息库和市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较快发展;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向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经济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延伸;重点培育2000个乡村信息服务站,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四个一”标准(即每村有一套信息服务设备,一处信息服务场所,一名专兼职信息员,一系列信息服务制度)。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电话“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扩大电话通信网络的覆盖率,基本满足通信网到达地区的广大农民装电话的需求,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宽带工程”,扩大互联网业务服务范围。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确保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扩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范围,逐步形成覆盖县、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批发市场、生产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设施应用与维护的长效运行机制。到2008年,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通过各种形式接入互联网,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资源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加大信息网络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多种接入手段,推进农村信息网络的延伸。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运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等公共信息网络和适用信息技术、信息终端,加快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电话语音信息服务、多媒体信息服务、手机短信服务和专家手机咨询等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深化推广电脑、电视、电话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农业信息、农业科技与农业物资配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和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科研机构与电信运营企业相结合的农村信息“户联网”服务模式。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利用多网融合等方式,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步伐。

(二)加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全省“三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和全省农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逐步形成全省共享的农业农村基本情况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系统和农业专家智能咨询、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网上推介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整合和利用涉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成果及信息资源,形成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时效性,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农业信息资源库。

2、大力推进县域特色农业经济信息化。结合我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按照需求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的价值链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组织、经纪人)+农户”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分散的资源和农业企业、农贸市场、农业经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县域经济特色网站建设,有效地扩大我省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宽市场渠道。到2010年,形成50个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网站。

3、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村和县域经济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聚集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国内外软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有效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按照“集中、统

一、规范、高效”的原则,完善省、市、县三级网站体系,突出农业门户网站、行业专业网站和地方特色网站建设,建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优化网络结构,增强网络应用服务能力。

5、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适度对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区域科技、市场信息中心的作用,促进城市信息网络系统向县、乡、村延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信息网络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城乡信息共享,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1、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的各类信息产品和信息应用系统。依托省农林科学院、*农业大学、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开发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急需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积极推广相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测、疫病监测预警等体系的建立健全。

2、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技术、3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十一五”期间,结合全省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发展,建设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并及时推广示范经验。

3、以开发农资类、快速消费品类、农产品流通和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结合邮政服务体系和面向农村服务的连锁经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物流配送与连锁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资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4、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开发推广符合农村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土地管理、水资源管理等需求的农村村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系统,农村教育、政策补贴、卫生防疫等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和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促进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省农林科学院等涉农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优势,建设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并为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服务。“十一五”期间,加快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农村信息服务骨干队伍和经纪人队伍。

四、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改革、科技、教育、水利、林业、广播电视、中小企业、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引导性资金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研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投资保障机制和效益评估体系,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投入,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电信运行企业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优先支持涉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在电信资费、频率资源、电信网号码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的优惠政策,为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保障。

(三)加强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利用现有资源,尊重农民意愿,提供农民欢迎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政策,指导工作开展。开展农业、农村和县域经济信息化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选择基础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在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地区设立示范点,给予重点支持,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四)建立机制,加速人才培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针对农业和农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好不同层次的人员培训,突出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的培训。要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与对外交流,重点培养信息技术高级人才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引导鼓励涉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

(五)加强宣传,推广经验。通过开展新闻报道、展览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推广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