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一轮一园四带造林绿化实施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新一轮“一园四带”(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黑河生态带、交通绿化带、城市绿化带、防风固沙带)造林绿化,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及祁连山黑河流域为骨架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紧扣“一条主线”(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突出“四个结合”(坚持把造林绿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绿色产业发展结合),统筹推进“一园四带”造林绿化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共建共享,注重绿化惠民。牢固树立绿化惠民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国土绿化的奋斗目标,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态问题,营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土绿化成果。
——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规划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绿化,以水定林(草)、量水而行,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量质并重,保障建设成效。充分挖掘生态用地潜力,科学规划,统筹布局,适度规模推进,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加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突出政府主导,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完善领导体制,落实责任机制,搭建公众参与“一园四带”造林绿化的平台,鼓励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导、各界支持、全民参与、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坚持依法治绿,巩固造林成果。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制度体系,完善营造林抚育管护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建设成果。
(三)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市新一轮“一园四带”造林绿化规划(2021—2023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开展新一轮“一园四带”造林绿化,推进全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更加稳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康养健身、城乡融合的绿色美丽生态走廊得以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到2023年,完成营造林200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00万亩,其中新增特色林果和木本油料种植面积18万亩、实施提质增效12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3.1平方米,村庄(含建制镇)绿化率达到53%以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争取达标命名,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区级)2个、省级森林小镇10个、国家森林乡村30个。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质量。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为载体,坚持自然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依托林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强化封禁保护,严格保护天然林草资源;围绕水源涵养区重要水源地、林缘区弃耕地和疏林地、灌木林地,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全面推进沿山浅山区退化人工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中幼林抚育,在河滩谷地开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沿山区沙化土地治理,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措施促进水土保持;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加大退化草地治理力度,促进高山林草植被恢复性增长,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二)全面建设黑河生态带。以黑河干支流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和景观建造为重点,在现有森林斑块的基础上,挖潜力、补空缺、增绿量、促连通,因地制宜退还水域岸线空间,充分挖掘河岸沿线未利用河滩地,开展滩区土地综合整治,统筹谋划布局,科学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水系林网、大尺度片林、水源涵养林建设,营造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着力推进黑河流域规模化示范林场建设,打造“塞罕坝”。持续推进5万亩城市森林公园、水生态修复、水系连通、14万亩公益林生态供水绿化二期工程建设,推动道路、水系、景观连通,修复黑河岸线生态,改善河湖连通性,实现森林、湿地、公园、湖泊等生态斑块的有效连接,加强沿岸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着力打造人、城、文、景、林、草、水等多要素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廊道。
(三)全面建设交通绿化带。按照绿随路植、水利设施配套、不占耕地、以水定林的原则,对兰新高铁、连霍高速、G312线、G227线、S18线等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林带断档地段,加强补植增绿,持续实施造林绿化贯通工程;对张扁高速、东南三环、旅游大通道、G312线山丹绕城段等新建道路,乔灌草结合,多色彩搭配,全力推进绿化美化;加强沿路退化林带修复提升,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发展特色林果和木本油料产业带,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廊道生态安全空间,形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
(四)全面建设城市绿化带。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强城市片林、风景林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市森林公园等各类公园及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生态廊道建设,采取规划建绿、拆违还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努力扩大绿地面积,不断提升景观效果,精心打造水清、岸绿、水美、景美、水通、水灵的城市新景观,让生态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大力推进城区增绿提质,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提高绿量、一园一景”的思路,增加街头绿地小公园、小游园,推进裸露土地复绿,改造提升现有公园和城市绿地规模品质,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加快建设城在绿中、人在园中、水景交融、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结合地域民俗文化,丰富城市森林文化内涵,切实增强市民对生态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全面建设防风固沙带。坚持以水定绿、乔灌草相结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大力实施退化林修复;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快建设北部沙区锁边防风固沙体系和防风防沙生态林带,强化禁垦(樵、牧、采)、封沙育林育草、网格固沙障等建设,控制沙漠南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和土地综合整治,增加林草植被,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沙区原生植被;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蓄平衡,实施退牧还草和种草补播,统筹开展退化草原、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修复。坚持治用结合,充分利用丰富的沙化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努力构建防沙治沙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国土绿化工作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配套服务;各级绿委会和林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造林绿化现场,加强组织协调、种苗调运、技术指导等服务,严把植树造林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造林绿化质量全面达标。发改、林草部门要做好规划和项目编制;财政部门要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自然资源、水务、电力、公安、交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造林地段落实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大规模造林期间的交通安全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林草主管部门、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加强对新一轮“一园四带”造林绿化组织管理、任务完成、管护质量的监督考核,确保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抓好各类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倾斜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造林绿化,积极争取财政支农、林业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恢复和造林绿化基地建设补助。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贷款、欧行、亚行贷款,集中用于重点示范性工程建设。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优化政策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吸引龙头企业、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参与新一轮“一园四带”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推动总体目标全面实现。
(三)科学利用林地资源。深入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等十部委《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推动落实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管理规定,允许利用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鼓励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或通过对第一轮退耕还商品林地实施林相改造等方式,建设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基地。允许对第一轮退耕还生态林地进行评估后,依法依规调整林种,种植具有良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的木本粮油树种。对调整优化现有木本粮油品种结构的,可优先办理林木采伐审批手续。
(四)优化配置灌水资源。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多部门联动,优化用水指标,增加生态用水,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将节约的农田灌水资源集中倾斜支持造林绿化灌水,通过改造自然坑、开挖蓄水塘坝和敷设管网、疏浚渠系等方式配套建设灌溉水系,及时引入富余地表水和雨季洪水蓄水,充分利用水处理中水补充林地灌水。积极整合农林灌溉基础设施,支持公益林地灌溉配套渠系建设,保障林木灌水。大力推进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措施应用,推广使用保水剂等实用技术,高效利用各类水资源,以保障“一园四带”造林绿化灌溉用水。
(五)强化林草科技支撑。遵循自然规律,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草种,积极推广适生高产优质抗逆的林木植物、牧草新品种,支持和鼓励建设林木良种苗木基地和优质高产牧草基地,提高造林种草良种壮苗比重。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确定造林绿化模式,加强困难立地造林、混交林营造、珍贵树种培育、木本油料培育、名特优经济林栽培等技术攻关。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新技术,依托“互联网+”,加强造林绿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国土绿化科学管理水平。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抓好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提高国土绿化科技支撑能力。
(六)规范工程实施管护。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和造林绿化的质量监管力度,健全完善工程招投标制、营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和工程监理机制,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效益。县区财政要列支公益地段造林抚育管护经费,加大补助力度,落实工作经费和管护责任。创新和完善林地抚育管护机制,推行委托管护、协议管护、合同管护等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进社会主体参与营造林管护,实现经营管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确保绿化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严格落实林地保护管理制度,做好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加强林区防火,依法打击破坏林木、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