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意见范文

教育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意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各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快速发展,现就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全县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人才观;转变管理方式,实现办学行为规范化、学校管理制度化和教育评价科学化;转变教师培养模式,坚持德能兼备,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转变育人方式,构建德育新体系,提升育人水平;转变教学方式,落实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全县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组织实施

(一)推进教育观念转型升级

1.转变教育价值观。切实把学生健康成长摆在核心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摆脱急功近利思想,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为学生在校期间负责,也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根基。

2.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转变高分数就是高素质、高升学率就是高质量的片面认识,严禁以分数作为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品格。

3.转变教育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努力打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打造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树立科学、全面的人才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进教育管理转型升级

1.办学行为规范化。围绕“减负增效提质”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的各类违规办学行为;积极探索实施普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违规办班、教师有偿家教、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后书面作业量过大、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

2.学校管理制度化。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完善招生制度改革、特色课程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促进全县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和家长监督学校管理。

3.教育评价科学化。建立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课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家长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组织开展学校教学管理开放日活动,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对乡镇(街道)、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中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规范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记录,综合考察学生德智体等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构建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

(三)推进队伍建设转型升级

1.提升师德水平。转变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两张皮”现象,坚持德才兼备、师德为先。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工作内驱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人民满意的学校、校长、教师”创评活动,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师德典型,弘扬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师德监督网络,落实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廉洁从教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评先树优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

2.提升校长队伍素质。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校长交流制度,组织部分校长到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锻炼;加强中小学校长岗位管理,鼓励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形成办学特色;开展校长读书会、校长论坛、课程领导力评估,提高校长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重视名校长培养,发挥名校长的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学习培训、年度考核、绩效考核、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常规+创新”的中小学校长多元评价体系。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各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教师基本能力大练兵、大比武,提高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完善教师考核、职称评聘、交流轮岗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重视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名师培养中长期规划,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教师骨干系列管理办法,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深入推进学习型校园创建,努力打造学习型、专家型教师队伍。

(四)推进德育教育转型升级

1.构建德育课程体系。落实《省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要求,转变重智育轻德育、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脱节现象,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整合德育课程资源,积极拓宽德育途径,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各学科教育横向融通、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2.完善德育活动体系。促进校内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增强主题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丰富学生道德体验,改善学生道德行为;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3.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丰富学校文化载体,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艺术家进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提高育人能力。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一支符合时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完善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建立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中心建设。重视班主任培养,推行班主任职级制,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加强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

(五)推进教学方式转型升级

1.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加强小班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开展好《县域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以市县试点学校为中心,建立小班化教育研究共同体,努力打造全县小班化教育特色;加强对小班化教育的考核、监控和督导评估,积极推广小班化教育典型经验,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转变教学方式。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转变教师角色,改变“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推广“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因材施教,认真研究公平原则下的分层教学,开展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尝试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不同维度的分层教学,坚持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实现学生在不同起点共同发展的目标。积极应对高考改革,认真研究高考改革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推行“选课走班”教学。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真落实“自主作业”改革要求,增强作业的自主性、层次性,丰富作业的形式、内容。通过作业自选,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丰富高中选修课,促进其自主个性化发展。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步伐,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网络学习环境“人人通”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建立信息化设备更新补充机制,使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始终能够达到教师人手一机、普通教室班班通、学生用计算机和其他电教设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状态;加强学校网络视频互动多功能室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2.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信息化资源应用平台建设打造成为能够有效服务于学校教育和满足教师终身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向全县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依托学科教学,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图书资源、网络课程等基础资源建设。加强管理,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筛选和更新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切实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

3.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建立教师信息化培训机制,把教师接受信息化培训情况同评优树先、职务职称评定等挂钩。对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重点加强信息理论与理念培训,提高管理干部的信息化发展意识。加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学队伍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常态化督查机制,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4.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的现代化,促进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通过有机融合,提升管理质量、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提升教育内涵。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教育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健全完善教育转型升级发展领导体制,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县教育局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研室,各有关股室要积极支持、参与和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各学校要积极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工作成效。

(二)实施项目化管理,强化工作落实。各基层教育单位、学校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将各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建立健全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发展项目化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确保衡量有尺度、考核有标准;将教育转型升级工作列入教育教学综合督导评估内容,对项目实施和项目质量进行专项验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大问题整改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要特别重视宣传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教育转型升级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