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意见。
一、主要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到2014年,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镇)及新农村社区和村级试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及管理应用体系,2016年完成全覆盖,建成覆盖城乡、技术领先、功能完善、便于应用的教学、办公、管理及资源平台,推广普及网络、多媒件体和现代教育远程技术的教学、管理及评价模式,培育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队伍,持续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重点:实施“1559”教育信息化工程,即按照我市“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通过完善提升1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构建5个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培育50个数字化校园,逐步使全市900所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具体分三个步骤推进实施:第一步,年,着力提升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建成5个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打造2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第二步,2013年至2014年,建成覆盖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乡(镇)学校及新型农村社区和村级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区域内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完成培育50所数字化校园的任务;第三步,2015年至2016年,巩固发展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各县(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重点将教育信息化网络向农村学校延伸,到2016年年底前,全市900所学校达到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班班通”、“堂堂用”。
二、发展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年年底前,完善提升市教育城域网平台,实现市本级与各县(市、区)互联互通。区、开发区、东城区要率先接入教育城域网,市、市、县、县、县分别建成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到2014年,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市乡(镇)以上学校和部分村一级学校,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核心平台。
2.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在市直学校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到2013年,全市所有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要建成校园网,并以100M光纤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80%以上的农村小学以ADSL等方式接入。到2014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并配备一个以上多媒体网络教室,基本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和教学办公数字化。
3.逐年完成“多媒体教室”工程建设任务。到年底,所有城区中小学校的教室均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计算机”模式或多媒体一体机模式,建成多媒体教室,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各县(市、区)要将“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纳入重点项目,按照规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任务。到2014年,全市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乡(镇)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新农村社区学校和村级试点学校逐步铺开,80%以上的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4.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试点及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思路,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数字化校园。年,市县两级财政要投入资金重点打造2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到2014年培育50个数字化校园,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二)应用普及
1.加强和完善资源库建设。年起,以市级资源库开发建设为重点,积极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行对接,建成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教材版本和学科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到2014年,市本级建成包含学科教学素材、课件、数字图书、电子期刊和文献等种类齐全、分类标准、内容丰富的“开放、动态、优质”的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库;5个县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要完成教育资源子平台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为全市教师培训、教研、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家长交流、社区教育等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到2013年,初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2.推动教学应用普及。依托制度导向和示范引领,将信息技术与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加快实现“堂堂用”。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到2016年,全市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
3.发挥信息化教研优势。建设市、县、校三级“网上教研”平台,构筑无校界的网上“学科社区”、“教研社区”,形成网下教研培训和网上学术交流、教研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到2016年,所有中小学教师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
(三)管理评价
1.建立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符合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对县(市、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和绩效评价,促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2.加强人才培养与教师培训。致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到2014年,为每个学校培养3—5名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进行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应用、网络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深层次的培训。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元左右,实施市、县和学校三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不少于1万人次,到2014年底完成对所有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
3.建立网络道德与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具体方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市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秩序,建立和完善师生网络行为规范,使教育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领导组织,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组织、指导、协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各县(市、区)及学校要完善充实电教(信息)机构,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发改、财政、工信、广电等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在教育信息化的项目规划、产业政策、网络建设和财力保障等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市本级每年从教育附加中安排600万元、3年累计不少于180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以后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维护、资源库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参照市本级投入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多渠道筹措经费,逐年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要用于县级网络交换中心、网络布线、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基建项目,设立相应的预算经费。
(三)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落实到位。积极构建专家引领、科学规划、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招标采购、质量监督、验收审计等制度。教育信息化重大决策、重点工程建设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制订全市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办法,将其纳入对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学督政范畴,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以市、县电教馆为依托,引进专门人才,解决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强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子。
(四)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研究制订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奖惩激励机制,市政府每年从教育附加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奖励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县(市、区);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表彰制度,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及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抓好信息化示范学校和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