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政关于推进社管创新的实施意见范文

市政关于推进社管创新的实施意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政关于推进社管创新的实施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市政关于推进社管创新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大、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州委专题研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结合柴旦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裕文明和谐新柴旦建设,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着力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加快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实现“四个发展”、加快“两区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稳步实施。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州相关精神,紧密结合区情实际,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功能定位、人口分布、发展基础等因素,科学严谨的制定规划方案,持续稳步的推动工作落实,利用五年时间建成科学先进、规范顺畅、严密高效、利民惠民的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紧紧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以幸福社区、锡铁山产业区、大柴旦人民路社区作为牧区、企业和城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通过三个试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力探索和开创适应柴旦实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为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经验和示范。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差异和基础现状,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为先、民生为重、关注民意、维护民利,推动社会管理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解决好各族群众的实际利益问题,提高幸福指数。

坚持规划引导,项目带动。统筹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将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区的整体工作部署,与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相得益彰。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以完善与富裕文明和谐新柴旦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和完善基层基础功能为保障,以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管理思路,创新社会管理举措,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努力构建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多元化参与、规范化运行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责任化、精细化、信息化、实效化,提高全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感,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特色、柴旦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

具体目标:到年底,建立健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领导机构,抓好三个试点的网格化、信息化、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到年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社会管理基层队伍基本充实,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80%人口居住区实现网格化、信息化、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到年底,公共服务全面向基层延伸,社会管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基本建立覆盖全区各族群众、服务功能完善便捷、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全区实现网格化、信息化、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四、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1、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行委、乡镇、社区(村)工作网络的要求,依据辖区范围、地区实际、居住人口、分布特点、集散程度和基础条件等,将每个社区科学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把“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将更多的服务内容和管理职能延伸到社区和网格层面形成覆盖全区、条块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镇区根据现有社区机构设置,在进一步优化布局、理顺体制、完善职能的基础上进行网格划分;牧区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参照城镇社会化管理模式,根据实际现状和分布特点进行网格划分;工矿区依托企业的管理平台和机构力量,根据企业规模、布局及性质等,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员工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2、加快信息化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思路,推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信息化,加快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网络,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网格内的人、地、物、情、事及组织要素逐一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多平台集成的数字化社会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便民服务、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范围内的人口、住房、产业及公共设施等基本现状,统一规划、稳步建立、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布点到位、掌控到位、跟踪到位、服务到位。坚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整合各类信息项目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有和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的实战应用和综合效应,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并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公,为各族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3、整合基层力量。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建设、综治维稳队伍建设、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是社区建设,有效整合镇、社区(村)及派出所(警务室)、司法所和综治、社保、民政、宗教、计生、教育、信访等各方面工作力量,形成以基层党政组织为核心、基层业务人员为骨干、辖区各族群众为基础的网格化组织体系。通过公益性岗位、聘用岗位、志愿者岗位等多种形式充实人员队伍,充分发挥网格责任人、社区民警、楼栋长、治安信息员、信访代办员等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网格管理职责,确保管理到户、服务到人。建立行委、镇两级机关干部结对包社区、包村制度,分担矛盾纠纷调处任务,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二)突出抓好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

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管理范围,与城镇户籍人口“同对待、同管理、同服务”,实现流动人口管理的同城化、规范化和动态化。创新“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网管人”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集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为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制,促进管理主体联动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方式精细化。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库,做到对所有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

2、加强特殊群体管理。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精神病人、违法青少年等重点人员的实效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类管控、教育疏导、衔接管理、接纳安置、困难帮扶、跟踪回访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对有危害社会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病人和思想极端人员等逐一纳入视线,密切掌握动态、落实管控责任,预防个人极端行为的发生。全面落实惠及特殊群体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解决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实际困难,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3、加强“两新”组织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对“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日常监管,完善统一登记、分类管理、行业指导、综合监管的管理体制,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引导帮助“两新”组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和治保、调解组织,使其自觉履行好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坚持以引导为主、教育为重、规范为本,依法依规解决“两新”组织在生存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主动为“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服务,不断提高“两新”组织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加强网络虚拟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切实加强网络监控、侦查和舆论引导,促进互联网积极、有序、健康、安全发展。加强虚拟人口、虚拟社区、网上重点人员信息库建设,建立完善集网上巡查、网上报警、侦查打击、动态管控为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网络,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快速反应机制,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加快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民声”通道,及时把握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有效化解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5、加强民族宗教管理。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民族关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平安寺院”建设,健全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有机衔接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寺院社会治安管理制度,健全僧侣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范举办民族宗教活动,确保寺院秩序规范有序。继续把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加强和创新宗教寺院管理的重要手段,推动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寺院延伸,推动低保、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向僧侣全覆盖。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社、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文明柴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促进党风、政风、行风转变,打造“和谐柴旦”。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打造“法制柴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各行业、各领域、各群体的诚信水平,打造“诚信柴旦”。

(三)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推进公共服务下基层。整合政法、综治、教育、科技、公安、民政、司法、就业、保障、国土、建设、农牧、计生及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公共职能,尽可能将各类公共服务向基层倾斜、向群众延伸,依托镇、社区(村)和网格力量做好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工作,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不断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手段,深入研究探索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下基层”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使各类行政资源能够更好的衔接和整合,使各类公共服务能够更好的普及和惠民,力争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2、做好就业收入工作。加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工资稳步增长机制,逐步健全农牧民多渠道、多领域增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保护和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大限度拓展劳动力就业渠道,最大程度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以构建稳定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目标,建立“政府、工会、企业、职工”四方联动、权责明确、互信共赢的劳动关系和“政府、工会、企业、仲裁”四方共助、矛盾化解、隐患排除、维护权益的工作模式,做到政府管理到位、工会工作到位、企业执行到位、职工保障到位,切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规范保障程序三项工作,努力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解决好深层次问题,完善便利、高效、快捷的审批和办理体制,把社会保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基本生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利机遇和全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有利条件,分领域、分范围、分层次解决好各族群众基本的住房问题。扎实做好社会救助救济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丰富社会救助形式、提高社会救助合力、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着力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不断规范教育布局、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成人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医院、镇、社区医疗机构和村级卫生计生室建设,真正发挥好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妥善处理好各类医患关系,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切实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和计生服务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城镇社区和农村牧区文化基础条件,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鼓励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

5、全面做好群众工作。切实增强同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从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从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从被动接访向主动下访转变,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考评制度,通过电视、互联网、行风政风热线、便民热线、群众信箱、征集群众建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把握实情、掌握规律,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四)健全完善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1、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以建立完善城乡联动、动静结合、点线策应、攻防有度、疏密有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重点部位治安防控网络、城区治安防控网络、农牧区治安防控网络、边际部位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加大科技防范手段的推广和运用,注重资源整合和提高实效,支持基层单位落实物防技防措施。健全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机制,完善高效灵敏的警务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体系,更好地整合、调动、盘活社会治安资源,努力构建动态型、联动型、高效型的治安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社区民警专职化制度,深入实施社区警务室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社区综治警务室和全区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把警务工作进一步拓展延伸到最基层。

2、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建立完善集预防、发现、受理、调处、化解功能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为目标,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中介调解相互衔接和行业调解、群团调解、居间调解互为补充的联合调解模式,切实形成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合力。注重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提早预防、超前预警、有效化解、稳妥处置,提高社会矛盾源头化解能力,把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不安定、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状态。

3、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建立完善接待受理、转办交办、化解息诉、督查督办、责任查究的诉求处置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拓宽各族群众表达民意、反映情况、正常维权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真正让利益诉求群众有人找、人好找、事好办。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上门走访制度,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在城乡社区设立信访员,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信访办理室,形成群众合法理性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在表达群众利益诉求方面的作用,人性化的开设利益诉求表达栏目,及时研究解决并答复各类利益诉求问题,真正做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4、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建立完善公开透明、民主决策、客观公正、主动预防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为目标,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全面落实。做决策、办事情、搞建设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出台得不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措施、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措施、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措施。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提出部门、政策制定部门、项目报建部门、行政审批部门、改革牵头部门,要坚持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切实防止因决策失误、执行不当而引发社会矛盾,实现保发展与保稳定的有机统一。

5、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建立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处置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储备体系建设、装备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队伍体系建设、宣传体系建设,切实做到应急管理有案可依、有备可补、有需即用、有效联动、有险必应和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全力抓好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确保各领域、各行业安全规范有序。

6、健全社会管理投入保障机制。以建立完善稳步持续投入、保持正常运转的保障体系为目标,建立与地区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并与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及民生等方面的项目相衔接、相整合、相配套。立足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的有效化解,探索建立化解社会矛盾专项资金,用于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着力探索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有效办法,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平台贷款资金方面的作用,完全调动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五、重点项目

1、实施基层办公用房建设和改造工程。整合现有基础管理和服务设施,按照地区、镇、社区(村)三级平台的要求,在地区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在乡镇和街道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分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在社区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2、实施社区(村)网格设置工程。遵循完整性、均衡性、

便利性、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每个社区(村)科学合理的划分为清晰的网格单元。并以满足网格正常工作为目标,配置网格基本工作力量,完善网格基本工作体系,确保网格顺畅、快捷、有效的开展工作。

3、实施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按照“两库六系统”(网格数据库、基础资源库和社会管理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网格移动工作系统、事件适时响应系统、数字三维仿真系统、政民互动交流系统)的要求,依托有实力、有技术的信息技术机构,以网格为基本单位,以地理人口信息为基础,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动态跟踪、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

4、实施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工程。结合基层政权建设和业务用房改造,根据社会管理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的要求,镇这一层面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5、实施基层公共服务管理设施配套工程。根据网格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配套完善基层公共服务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和办公设备,逐步改善地区、镇、社区(村)及网格的硬件条件,确保基层公共服务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6、实施社区服务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根据现行主体不变、编制性质不变、管理体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原则,在各层面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和队伍建设,依据实际设立相应的工作组或工作人员,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打造基层社会管理的坚实队伍。

7、实施“平安柴旦”创建工程。结合“天眼”工程及其他平安柴旦建设项目,在交通要道、治安卡口、要害部门、重点部位和复杂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公安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对社会治安动态情况的掌控和管理,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网络。

8、实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和出租房屋数据库,实施和完善居住证制度,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理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

六、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到年底),依据地区实际,完成调查摸底、动员部署、规划编制、方案制定、试点确定、网格划分、任务分解、项目衔接、力量整合、基础建设、技术保障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推进打牢基础。

2、综合试点阶段(到年底),在三个试点中,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健全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落实措施,确保试点对象率先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要求。

3、整体推进阶段(到年底),在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将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各社区及工矿区,基本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4、巩固提高阶段(到年月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丰富充实创新内容,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推动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水平、创新高。

5、全面总结阶段(到年底),全面总结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先进地区和单位,引导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联动、强化保障力度,推动整体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党政主导、综治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要求,成立柴旦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行委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工委、行委相关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委办公室,负责对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及工作指导、督查考核等。各单位、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根据《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可行的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方案,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工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引导各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注重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行委各职能部门和政法部门要发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积极引导所联系的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渠道,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三)先行试点,全面推进。坚持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稳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从单项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散到融合。

(四)强化监督,确保落实。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要求,并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确保整体工作顺利开展。实行社会管理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对于工作突出的地区和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带动整体工作的有序推进。实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奖励激励机制,带动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严格行政问责,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