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高医疗品质管理实施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护服务经过临床技术科室和医务人员遵循医疗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实行有效评价和控制所达到的医疗技术效果。伴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护服务质量已涉及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对病患的尊重、服务的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成为医疗机制人员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费用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由于医疗机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医疗品质体现出来,所以强化医疗品质管理,保证和提高医护服务品质,是医疗机制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树立现代医疗品质观,从法制建设、道德教育建设、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着手,强化医疗品质管理。如何全面提高医疗品质管理水平呢?
一、对于医疗机构的外围来说,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有效保障途径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强化
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单位,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导决定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同时,卫生改革对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起了重要作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职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变化,从办医疗机构到管医疗机构,从管医疗机构到管资源,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管。通过改革,强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划、指导、监督、管理等职能,促进医疗机构的多元化,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形成一个有序竞争的医疗市场。
与此同时,卫生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让群众享有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同时用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眼光来指导、解放健康和疾病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健全完善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医学服务,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惟有如此,医疗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二)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转变
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机构的后备人才基地,我们的医学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重教轻育、重才轻德、重医轻文、重理轻能、重事轻法的现象。使我们的学生缺乏卫生法律法规、人文、道德伦理、医患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竭尽全力培养具有鲜明职业道德观念、强烈责任意识、良好服务精神和清晰法制观念,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精湛技术技能,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高级医药人才。
同时,还必须根据医疗市场变化,适时增设乡村医师、全科医师、社区医师、心理医师、保健医师等急需人才的教育或培训,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强化学生解放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加强医学生书写病历及其他医疗文书的规范性训练,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源头上保证即将输入医疗机构的是合格的人才。
(三)社会组织的职能完善
社会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卫生工作者、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做好调查研究和建议论证工作,完善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和对医疗从业人员的提高考核等制度,健全行业标准,服务于医疗从业人员、服务于患者、服务于政府。社会保障机构需要针对医疗职业的高技术、高负荷、高风险和服务性等特点,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等。
二、对于医疗机构内部来说,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有效途径如下:
(一)合理的管理人才结构是关键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在医疗机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管理职业化是发展的趋势。按照国外的经验,医疗机构主要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疗机构内部行政、后勤等事务的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与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的强大竞争,面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医疗机构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健康需求对管理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医疗机构的CEO必将出现,而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人员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面临医疗机构破产制的实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疗机构管理的质量水平,而是将决定医疗机构的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中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势在必行。
(二)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基础
服务流程是医疗机构的运行结构和方式,什么样的服务流程更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医疗机构执行官没有把一些细微的、日常的注意力集中在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配置上。在不增加病房、雇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疗机构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疗机构的CEO必须对医疗机构的可用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疗机构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尽可能满足病员的需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
(三)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保障
近年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续出台。目前,我国已有多部卫生法律,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机构的行为,强化了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的利益。医疗机构依法行医、守法行医、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在建立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
总之,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这是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要解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