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业改革发展工作意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转变理念,促进旅游科学发展
1、准确把握科学旅游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市域次中心”总体定位,以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与全市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生态文明乡村、新农村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相统一,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让广大游客在旅游期间感到放心、舒心、开心,进一步提升“旅游”美誉度。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消费额达到160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达到5次,旅游业增加值约占生产总值的6%。
二、深化旅游改革,持续扩大区域合作
2、深化旅游综合改革。以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旅游改革步伐。强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工作组织领导,协调教育、住建、农业、林业、水务、文化、卫生计生、体育、食药等部门,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构建大旅游格局;协调发改、财政、国土、商务、环保、金融等部门,优化旅游投资和营商环境;协调公安、卫生计生、工商、质监、食药、物价、安监等部门,构建旅游联合执法监管机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推进国有景区改革,建立所有权归国家、行政管理权由景区管委会负责、经营权由企业承担的管理运作模式。到2016年,全市重点国有旅游景区基本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3、全面开放旅游市场。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鼓励景区以门票质押等方式推进市场融资,鼓励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重点引进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管理服务品牌。
4、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济淄优化区、济莱协作区和济滨联动区交汇处优势,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发挥好东部旅游“桥头堡”和“环城乡村旅游游憩带”作用,建设完善以住宿为核心的旅游接待体系,增加滞留型旅游项目,做好二、三日游文章,打造连接山水圣人旅游线和仙境海岸旅游线的重要节点。
三、深挖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5、加快泉河湖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依托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等名泉做精泉水游产品,重点提升百脉泉群片区,在做好观泉、赏泉基础上,逐步开发踏泉、沐泉、游泳、潜水、嬉水、泉水品茶等游客参与和体验项目,在亲泉、用泉上下工夫,打造旅游核心区。加大绣源河景区开发力度,启动明水湖综合体、复华未来世界建设,加快喜来乐旅游综合体建设,按照A级景区的标准,完善旅游相关要素,丰富旅游功能,建设集游览、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打造旅游发展新亮点、新高地。以旅游休闲带动北四厂综合整治项目,着力推进绣江河生态核心区示范段建设,打造田园秀美、泉河汇集的生态景观。加快湖泊旅游开发,重点推进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综合开发,按照湿地观光、水上娱乐、休闲度假的功能定位,打造湿地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
6、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危山风景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做大朱家峪乡村记忆游。在坚持文物保护前提下,拓展提升城子崖遗址、东平陵遗址等大遗址和齐长城、兴国寺等古建筑及各类博物馆旅游功能。依托优秀庄户剧团,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文化巡游等活动,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节目,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内涵。依托文博中心及其他各类文化场所,整合会展、演艺等各种文化业态,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持续举办“百脉之约贺年会”、“国际泉水冬泳节”、“台湾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培育旅游节事活动品牌。
7、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落实,打造以四条廊带、三大组团、六大乡村旅游综合体为框架,辐射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突出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旅游小镇建设。结合“美丽乡村”、“乡村记忆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扶持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对处于发展初期且发展后劲大的乡村旅游经营业户进行重点扶持,为全市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借力、抱团发展”的目标。加快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农业生产体验、农业种养采摘、农业科普展览、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娱乐活动,举办高品质采摘节、农耕节、赏花节等特色农事节庆活动。实施特色农产品进旅游景点工程,优先扶持贫困村与重点景区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关系,使优质农产品成为自驾旅游“后备箱工程”的重要内容。逐步打造提升环省城东部乡村旅游游憩带,到2017年,建成2处以上集中连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区,发展3个特色旅游小镇、20个旅游特色村,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
四、推进产业大融合,开发旅游新业态
8、创新发展休闲产业。加快开发登山运动、水上垂钓、保健养生、亲泉、温泉、滑雪、房车旅游等休闲产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利用山、河、湖等资源,打造省级登山运动示范基地和省内知名垂钓基地,培育登山、垂钓、游泳、滑雪、自行车骑行等项目,开发和丰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启动自驾车营地、旅游房车营地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扶持经营业户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及传统技艺,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营销力度,力争到2016年,打造2个原生态旅游景区,5条以上特色休闲街区,20家老字号等特色店,培育一批休闲娱乐中心和休闲综合体。
9、提升研学旅行水平。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工矿企业、知名院校等,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按照省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规范标准,每年创建挂牌一批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原则,依托农业特色园区(基地)开展农业科普研学旅行;依托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开展动植物科普研学旅行;依托芯子、五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依托龙山文化博物馆、清照词园、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等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旅行;依托市烈士陵园、盛习友革命烈士纪念旧址等开展红色爱国教育研学旅行,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具有特色的研学旅行体系。完善研学旅行公共设施,鼓励旅行社开发研学旅行产品,落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旅行社服务标准。
10、拓展养老医疗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养老服务业互动发展,设计适合老年市场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支持开发适合老年人休闲养生、养老旅游产品。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挥优势医疗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项目。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引导中草药及药食两用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融合疗养、度假等功能,培育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扶持引导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托老、休闲、异地旅游养老服务。
五、加快转变旅游服务方式
11、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建设规划中,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进出景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全市公路网络与国际机场、火车站等航空、铁路出入口连接,优化旅游交通服务环境。加强市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技术指导,切实发挥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功能,实现客运总站和市内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要求,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客运需求。将通往旅游区的标识纳入全市城乡道路交通规划,2015年全部完成旅游标识设置和完善提升。规划实施城市、景区慢行绿道建设,发展自行车租赁业务。A级景区2016年全面完成旅游厕所的改造提升。合理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各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游客信息咨询服务平台,2015年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3星级以上星级饭店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旅游大数据工程建设,推进公安、交通运输、商务、环保、餐饮、航空、通信、气象等涉旅数据共享。
12、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按照国家确定的补偿游客参观点资源保护和管理费用原则,推动旅游景区降低门票价格。2015年开始对城市二三日游游客和团队游客实行优惠门票价格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通过拉长产业链,增设住宿、餐饮、茶社、演艺等经营性项目增加综合收入,逐步实现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引导旅游景区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实行淡旺季浮动票价,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推出旅游淡季门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按规定举行听证。
13、切实保障旅游安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旅游安全监管、主管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机制纳入我市统一应急体系,提高快速应急能力。加强旅游道路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加快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旅行社、景区要对高风险旅游项目进行风险提示。
14、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坚持依法治旅,深入贯彻《旅游法》和《省旅游条例》。按照《好客旅游服务标准》及各项旅游服务规范,组织开展旅游景点标准化建设,完善游客满意度测评、整改机制。加强旅游执法监管力量建设,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旅游法》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零负团费”、“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旅游消费等行为。
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发展政策
15、强化对旅游工作的综合协调。突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工作的统筹领导作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要按照《旅游法》要求,发挥综合协调服务职能,加强对旅游改革发展工作的调研、调度,落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意见和部署。
16、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安排,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对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实上级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17、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落实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做好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设立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做到专款专用。国家和省、市支持服务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资金,要充分考虑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各类农业示范基地、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文化、体育等建设资金,注重与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融合使用。落实土地利用政策。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年度土地供应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落实上级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荒弃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18、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旅游人才结构调整,在各职业学校增设和优化旅游专业,培育更多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知识型、专业型、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辅导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乡村旅游负责人、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开拓旅游从业人员视野,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提升服务技能、接待水平等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