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行政事业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中存在的问题
1.公务卡的推行加重了行政事业单位负债情况。公务卡就有透支功能,在开户时要求制定公务卡的持卡人,在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消费后,需要指定的持卡人到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报销。但是实际公务卡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国家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单位为每一名员工配备公务债是不太现实的。当持卡人进行公务消费过程中,如果透支金额较大,所欠下的费用就归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负债增加,增加了单位财政压力。
2.公务卡的推行也助长了奢侈浪费现象。因为使用公务卡消费都具有相应的消费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消费凭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实际公务卡使用过程中,奢侈浪费行为无法避免,这主要与现行体制以及个人职业道德有关。持卡人进行公务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将个人消费与公务消费混淆的情况,从而导致浪费现象。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消费无法统一消费标准,在实际公务卡消费中无法避免超标准消费现象,这就造成奢侈浪费情况。
3.公务卡的推行受到环境限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银行卡使用越来越依赖,银行卡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各大商场、柜台都使用POS机,为公务卡消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我国许多偏远服务区,在线支付服务很难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务卡的使用,对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支出消费很难满足。
4.传统的支付方式对公务卡的推行增加了阻力。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过程中,由于对其的宣传不到位,一些员工对公务卡消费理解不正确,并对公务卡消费存在抵触情绪。片面的认为公务卡的使用制约了现金消费,同时还会对个人隐私造成威胁。由于大多在职的公务人员对公务卡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缺乏应有的了解,而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受传统现金结算模式的影响。职工更习惯使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且短时间内无法转变持卡消费的观念。公务卡的使用率无法提高,使用效果不明显.并给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的推行造成了阻碍。
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的措施
1.不断的加强对公务卡使用的监督力度。针对现行公务卡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在制度实际实施执行过程中容易被人曲解,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约束与监督,同时也是避免挪用公款、奢侈浪费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公务卡实际应用时,首先应该明确公务卡的结算限额,避免公务卡透支过多现象。其次,制定完善的公务卡使用制度,并对其现金流量进行规范控制,时刻监督预算单位现金动向。最后,做好公务卡现金提取限制工作,有效的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负债情况。
2.取消实名制公务卡办理制度。实名制公务卡制度应用过程中,个人消费与公务消费容易发身边混淆,造成奢侈浪费情况。因此,应该尽快取消实名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开户时,不应该指定某一个持卡人,而是将公务卡放在单位名下,并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号,为公务卡管理提供便利。事业单位应完善预算绩效的考核以及执行的监督机制。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调整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预算管理以及预算资金使用的机制,制定预算以及专项的资金使用评价方案和办法,并开展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考核机制。保证预算及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规范以及高效,避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奢侈浪费的现象。
一、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日常重要事项管理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日常管理涉及的事项比较多,可以说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投资、应收账款管理两项有代表性的日常重要事项监管进行探索。
1.识别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日常管理重要事项的风险
1.1有些所办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缺乏投资规划,投资项目分析力度不够,没有规范的论证程序,导致投资缺乏严谨性,很多投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投资效果,投资效益不高,甚至投资失败。
2.2有些所办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销售额的增加,忽视客户的信用资质,只求销售数量不求销售质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各部门权责不明确,业绩考核指标短期化,只注重短期效益,未将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造成坏账损失。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日常重要事项管理监管
2.1加强对外投资监管首先,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保证投资方向要合理,要与国家政策相符合,投资规模要在企业可承受度范围之内,并且与企业驾驭能力相符合,优化债务规模与结构,严控资产负债率过快增长,确保企业稳健经营。其次,建立健全投资风险检查监督机制,完善投资业务日常监测和预警工作体系,加强投资业务监管指导,督促完善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和操作程序,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2.2加强应收账款及坏账监管指导所办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防止坏账的形成;督促企业加强日常的应收款项管理,建立健全销售责任制,定期做分析和调研,建立健全坏账准备金制度;督促企业健全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必要时成立清收小组,催讨应收账款,积极探索应收账款的处置方法;建立健全坏账的核销的管控和审批制度,加强责任追究制度。
1.管理方法落后,无预算编制依据
我国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在管理方法上,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依然比较落后,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没有进行良好的监督,并且在资产的增量与存量,这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失衡现象,相关部门与财务部门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致使预算工作的安排没有相关的资料与数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工作上,都有相关的标准对资产配置进行约束,例如,每一个办公设备的安排、各个等级人员的设备配置等,都有相关的制度安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配置制度,随意性大。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利益,资金与资产的竞争激烈,财政部门常常无法与预算单位进行信息的对称连接,预算编制工作缺乏依据。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2.1提高行政单位人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度有效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水平,并将两者相结合,首先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路这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认识度,了解其重要性。提高员工认识度的方法,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让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掌握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从员工的思想上改变其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态度,使这两项工作得到行政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的重视。进行资产的配置工作于预算工作的安排时,第一步就是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经过科学的统筹之后,才进行合理的预算安排,避免出现随意性,改变单位员工存在的重资金、重购置的思想,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良好的结合。另外,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的管理方法上,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有用可行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将资产、预算管理这两项工作相结合,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2.2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没有一个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制定一个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可保证资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且编制工作具有依据。资产配置标准制定时,要坚持以预算管理细化为中心,并将资产使用绩效、信息报告这两项工作作为基础,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配置标准。配置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宇哥是人员的额定,另外一个是资产费用定额,这两者必须要考虑周全。例如,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计算机、车辆等各种配置标准,都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类时查看实际的职能实行情况,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资源最大化。而在一些经费上,应进行定额的核定,例如燃料费、水电费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核定,尽量达到公平、规范,避免出现超配等问题。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对促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互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可解决人为干扰等各种问题,有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2.3加强监督力度,开发新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财政监督、审计监督这两大的工作是重要的两项工作,实际上,财政与审计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为此,在要重视审计、财政监督工作,在审计、财政的监督下,严格进行配置资产预算的检查工作,查看所购买的设备是否已经得到批准。在预算工作中,若需要进行追加预算工作,应按照规定,先向相关部门申请,部门领导批准之后,才可进行购置,若是不予批准,一律不可购买。在检查的过程中,若是发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超标配置的资产,要严格对其进行处置,给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起到震慑作用。此外,为了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需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我国财政部门现如今已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系统的开发要采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革,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降低资产管理成本,进行动态管理,资产管理工作完完全全实现了透明化,预算管理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部门,信息更具有真实性,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工作,开发资产管理系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资产、预算原理工作结合的技术力量。
3.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互结合,目的就是为了使资产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度不够,为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务必要重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并加强监督力度,对管理系统进行研发,从而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主要来自于组织内部、外部。基于风险导向即是对各种风险进行判断、控制、评估、应对,单位业务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解决措施。其中,风险评估的主要客体是单位业务层面,主要包括采购业务、收支业务、会计业务、预算业务等[2]。例如,在单位业务层面中,在预算业务中存在预算编制不实、预算执行环节脱节等风险,在具体业务中,单位为了足额获取财政资金而将预算虚设,设定与业务工作不相符、脱节的单位财政核算,且对预算的批复、执行落后,信息反馈不及时。而在具体采购业务中,往往存在采购金额被拆分、采购目录不精确的问题,且利用组织招标的便利性,招标机构与采购需求部门串通,并在招标中设置不公允标准,对中标结果产生影响。此外,还存在不合理财政支出、套曲财政资金、货币资金存在短缺风险、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工程业务风险等问题。
二、风险导向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
(一)、强化风险评估机制根据风险导向构建具有适用性、层次性、针对性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形成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的风险评估工作中,应有具体部门牵引,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对单位收入、支出内容、采购方式等内容进行确认。例如,确定单位收入包括哪些方面、支出包括哪些方面,有无账外收入问题支出的具体标准。并分析确认单位资产,合理分类资产,分析所可能面临的威胁。同时,分析使用某种采购方式的原因,全面收集、评估采购中的寻租风险,并科学评估建设中的投标风险、合同中的协调风险。此外,单位还应根据本单位的风险发生原因、风险可接受度、风险偏好等条件,通过风险转移、承担、规避、降低等手段,科学处理所面临的风险。如,当风险在单位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即可利用保险、活动分担风险,使风险减低到可接受范围,而当风险超过了单位风险承受度时,可利用风险规避措施。
(二)、建立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根据所存在的风险因素,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的具体业务等[3]。在具体控制中,首先确定风险评估的方法、步骤,然后确定合理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结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寻求具体的控制依据,制定管理措施。再者,确定人员分工、组织机构、监督机制等,最后进行具体的业务分工,职责设计,确保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中,针对责任主体,激励对责任主体有利的行为,惩罚对责任主体不良的行为。
(三)、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进行明确首先,完善制度体系,国家和有关单位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法制环境、制度体系进行改善,如为了防止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与预算相偏离的风险,国家和有关部门应改善财政收支管理机制,有效结合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加快公共资金分配、使用的立法步伐。其次,健全组织架构,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组织架构是运行载体,行政单位应在国家编制规定的条件下,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岗位及岗位规则,并在用人、决策方面做到集体、民主,确保工作的透明化,防止腐败滋生。最后,对管理措施、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规划,行政单位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提高办公效率。例如,在采购业务方面,应利用可视化操作实施采购执行、账单支付等一些列过程,确保采购的透明性,降低因账目不透明所造成的风险。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明确风险因素,根据单位具体状况进行内部控制、监管,明确责任、构建完整控制体系,强化风险评估机制,确保行政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内容、要求及影响
通过内部控制内容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内控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专门业务胜任能力的技术人员出任。它关系到监督质量及出具评价报告的质量。风险评估及提出策略,它关系到整个机关单位全局长远的发展,更为其科学筹资投资、决策管理等提供有利保证。对报表、预算、基建、投资等的监管,也是更高级别财务管理的要求,在“双重”监督管理中保障报表、数据真实可信;保障基建程序内容等合法正确及必要性;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等等。往后,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更是审计部门对机关单位全局、全方位深入管理。这不仅涉及财务、审计内容,同时还涉及业务方面的管理、风险的控制、岗位管理的分析、采购方面的监管等。它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其涉及的工作内容来看,这更像是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工作内容。因此,随着管理会计改革春风的强劲吹起,必然促进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岗位的设置。本人认为,近二三年时间里,在各大医院、各高校、厅级单位及政府相关管理监督部门必然催生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这一岗位。这是财务改革的必然,也是管理会计改革的举措,更是完善内部控制,完善管理会计工作的要求。单一的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并不能站在机关单位管理全局的高度去监管并协调多个部门。同时,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也远远超过机关单位财务、审计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它可以对业务经济活动监管、岗位胜任能力分析、财务内审监管,提出合理科学有效的意见。这是单一的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所做不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管理会计改革的内容,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工作现状和问题
机关单位财务工作内容不是很复杂,更多是涉及收入、支出、报表等方面。很少涉及股票上市、投资获利、合并重组等。正因为如此,往往给机关单位内部审计或内控以“松懈”。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存在不执行或少执行的情况。这本身就违背了其工作职责。从审计、内部控制工作而言,一年到头,可能更多的就是年终时几张汇总表、总结报告就了事。没有专项审计或抽样审计等,有些甚至没有评估报告,更不说改进意见了。纸质报告或总结,成了敷衍了事、“完成任务”。
政府部门对机关单位财务的监管显然不足。通过上报的纸质材料、汇总材料等就可以看出其工作量,工作成效了?针对性的全面审计、专项审计、抽样审计还是必要的,如果就是对大企业大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对财政大额资金进行全面审计,而没有对中小企业,机关单位进行审计。那中小企业、机关单位的审计监管又在哪呢?难道机关事业单位就没有常规审计了吗?有时,几年下来都没有遇到过政府审计。政府审计的职责之一就是保证财政资金、国家资金合法有效正确使用,并促进其高效运用。我想:这样的职责,不应该根据资金大小确定审计与否吧……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众所周知:中国人讲人情,怕得罪人。在当前改革中,中央已明确表示,敢于改革,敢于淌这浑水。该处罚的就处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一定追究。此次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地方官员首先对改革身先士卒,从本身做起加大赏罚力度,落实问责制,敢于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不完善、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情况,就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可以通过下文批评、通报、处分相关人员等形式加以要求和约束;对于出现重大经济问题、重大责任的,应该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对于政府审计部门,应该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审计的定期时限,以杜绝长期没有审计的情况。通过政府专业审计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力。如果其工作没有做到位,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批评、通报、处分相关人员等。对于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出现的重大责任和失误,相应的政府审计部门、主管部门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促进问责制的落实。当前,我国在官员干部问责制方面落实不足,应加大赏罚力度,可以法律形式加以落实。其关键在领导干部先带头执行,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和执行。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在行政事业单位之中,由于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在单位日常工作中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慵懒、散漫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小的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与管理相分离的问题;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中,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管理交叉或重叠,固定实物资产随意处置的情况;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不足等。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而引起的,而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也将进一步影响内控作用全面发挥。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审管理力度不足,使得单位对自身会计工作与日常经济事务的监督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会计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导致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甚至,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因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片面重视预算管理的现象,而对于违纪行为缺乏严厉的处罚,也使得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化手段并未与时俱进等问题,也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亟需妥善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一方面,提升管理层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加强对会计内控的支持力度,并对本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单位的会计报告真实性、可靠性负责,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对于本单位的全体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使职工对执行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职工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同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专业度与精准度,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准确的反应本单位的经济运转状况。
(二)健全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需要健全与完善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让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在执行方式、执行技术以及执行手段上能有确切的实施标准,保证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有据可循。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本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可适当参考与借鉴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的经验,同时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健全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落实好协调配合以及相互牵制等控制原则,促进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制定与完善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后,还需要把这一制度全面落实到具体的会计工作之中,同时确保执行制约制度的有效实施,将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职务互相分隔开来,并使单位财产保全与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实现内部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健全与完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职能作用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动态控制过程,而这一动态过程的正常运转,必须以良好的会计内部监督机制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工作进行划分时,必须结合单位具体的财务运行的不同阶段,将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分成两部分内容,即预算监督与执行监督。在单位的预算编制阶段,各职能部门需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并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审核;在落实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阶段,工作人员需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严格遵照违章必究的原则,进而提升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在确保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同时,能够对实施的效果进行监督与制约。
三、结束语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意识对于很多单位来说,购置才是管理的重点,对于日常的资产管理,过于重钱轻物,过于片面性。由于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足,易产生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最终导致资产机构不健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资产的监管上也存在不足,最终使得购得的设备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是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价值编制与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
2.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一般来说,多数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管理人员只是单纯的认为资产管理就是将财务开支等细分并制定公用经费管理。因此,缺少一个有效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固定资产的额帐或者没有对实物帐进行登记,就不能从实物形态或者价值上反映固定资产,对于资产的存量、结构和状态都不是很清楚,很可能会导致单位的资产状态混乱。
3.缺少严谨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管如果资产管理中的账务情况与实物情况不清楚或者不符合,会造成资产混乱,后期的监督检查中也会出现很多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单位没有做到固定资产的及时入账,购置的固定资产部分没有入账,没有及时的盘点单位固定资产等。单位的领导对于单位自身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握不明确,对于一些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不清楚,还存在一些资产长期挂账但不存在的情况等。再者,如果对于固定资产的部分实物处理过于轻率,或者部分资产不追回等都可能造成资产流失。其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严重缺乏约束机制和监管力度,财务与资产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沟通、相互制约,管理层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管制度来控制固定资产的支出和购置等也是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缺陷的原因。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单位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问题,单位要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断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通过优化和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来预防腐败,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出发,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管理自觉性,从而积极推动资产管理制度的监理。
2.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既保证了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合理有效,也是规范各部门资产配置的前提。所以,就需要健全并完善制度,保证资产的核算、管理和实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落实资产责任,切实对资产购置、价值核算以及处理等环节进行加强监管,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其管理意识。
3.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监督事业单位本就要求要定期对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理,由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总账、明细账和各项卡片进行核对,再划分到各业务块逐一进行清点。积极寻找出盘盈的原因,做到及时登记上帐,及时落实责任人。对于这些就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机制,还要做好机制中记录的完善和资产的处理,严格定期盘点资产制度,并不断健全和完善。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合理调配资源,使国家资产得到有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对国有资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资产重复购置与高度闲置,不仅大量占用财政资金,而且使资产配置水平在各单位之间形成较大差异,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不能准确反映单位资源占用量。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可以合理调配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是堵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漏洞、汇聚资金办大事的需要。
(二)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自身垂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资源投入,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可以优化资产配置,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为建设节约型政府服务。
二、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不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务院及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系列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规,但还很不健全,缺乏比较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并没有对资产的配置标准和使用更新年限做出具体规定,使管理工作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政府各部门往往从各自部门的角度来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带有很强的部门色彩和局限性,已出台的管理办法又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人违反法规,给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往往无人追究。2006年财政部颁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当前国资工作执法的严肃性不够,处罚的力度、刚性不够,执法的手段有限。在国有资产考核制度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无章可循。这无形中造成对国有资产管理从思想上不重视。
(二)清查核实困难,财务处理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既是财务管理的难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当前,资产与预算、资产与财务、实物与价值管理脱节,单位资产账目不清,产权和实物管理混乱,资产价值不按规定计量,普遍存在“失真”和“失实”现象,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占有的国有资产规模缺乏准确统计,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这种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资产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进程,甚至阻碍了财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部分市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与资产统一管理更加困难。一些单位对购入、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及时通知会计核算中心登记入账;对某些款项不做说明解释,应由应付款支出的却直接列入经费支出,对已处置固定资产、坏账损失不纳入会计核算,对下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未在本单位会计账中反映,造成单位往来资金、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账面和实物不相符。有些部门固定资产甚至人为不入账,部门内部控制、使用,使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
(三)资产使用方向不明,处置缺少监督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占有的现状,使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于无序状态。购置资产时,部门报告,领导审批,但是该不该买、该买什么型号没有人认真核实。资产购入后,用在什么地方、什么人使用、用的效果如何更没有人管理。这种对资产使用实质上“真空状态”的管理,使部分国有资产归入个人或被随意出租、出借、变卖、赠与。用非法所得充实单位“小金库”,甚至中饱私囊,装进个人腰包。现实生活中,有些资产,除当事人以外,自购入后就不知所踪,尤其是一些个人使用的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甚至部分实木家具、贵重工艺品也可能随着人员的变动而变成私有。
三、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