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行政管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言行不当,道德低下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师德建设仅是教师的事情,因此并不注重个人修养,自我放松,工作纪律有待整顿,迟到早退现象频繁,不注重对自身仪容仪表的修饰,着装不符合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言行举止粗俗,且个别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缺失,言语随性,经常发表一些不符合个人身份的言论和观点,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和引导,更甚者存在渎职失职行为,人格低下,借职位之便谋个人利益,严重破坏了教育工作队伍的形象建设。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双管齐下高校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坚持贯彻党的领导思想、科学的工作理念做起,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符合,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工作中坚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其驾驭和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此外,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各高校还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以使其知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活跃,以较为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为师生提供贴心热情的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其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方面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严谨规范,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确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借助考核与激励机制,也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加强了行政队伍建设,促进了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有效提升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分管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管理、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行政管理人员所学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其中的部分领域,而为了让行政管理人员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树立为人师表的正确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于无形中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必须经历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像普通教师那样直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就成为了新时期行政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必须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和理论知识教育,对其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并制定有效的行政工作制度和岗位规范,打造出一支有着高素质、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队伍,从而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思勤途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1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分析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所有环节都会涉及到行政管理,因此对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就比较多。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从以下方面阐述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1.1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效率观念意识。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很浓的行政色彩,深受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会产生工作积极性不强、创新意识不高,普遍缺乏效益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其很少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改进,而是在出现问题并且产生后果后才会做出调整;二是高校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益不重视。由于高校管理者的身份体制按照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的管理方法实施,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行政工作的稳定性方面,而不愿意也害怕因行政管理工作创新而导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1.2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行,某些高校在具体的招生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就会采取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教师团队人数的方式,但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却没有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将教师资源引入到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将教师当做一种人力成本而不是当做人力资源看待,导致教师的工作效率不高;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用人机制呆板。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工作繁杂,基于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工作人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三是行政管理改革实施不彻底。我国高校对”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人事改革推行力度不大。
1.3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一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接受再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三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将服务师生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
一、我国行政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行政机构膨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和严重。然则,各级财政眼中出现财政赤字,精兵简政是我国必须执行的。
2.法制保障意识底下,政府机构改革不够法制化、规范化。
3.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受到了腐朽陈旧落后的官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行政管理改革无法正常运作。
4.没有认识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未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行政权力问题。我国目前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着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然而基于我国的背景和国情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中所出现的弊端,我国应该正视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应该在发现问题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规范化,为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逐步建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或治理模式。我国应该加快内部行政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行政组织是最为传统的模式,然而在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下,必须要求行政管理与我们的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环境必须相适应,才能加快组织行政结构的变革。然则,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真正的对我国的传统管理模式具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我国借鉴。其一,新公共管理非常重视政府的内部管理,采用了多种管理防范来改革政府的组织结构。其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但是我国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就受到了官僚主义的影响,影响了新公共管理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正常运作。
二、我国需实行以顾客为导向的新的公共行政文化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就明确提出根据顾客的需求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的社会职能。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市场,才能够了解顾客的多样化的需求,政府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倾听顾客的意见,服务标准高度统一,这才是新公共管理中“市场导向”价值的真正体现。传统的公共行政,政府凌驾在社会的服务至上,政府没有深入市场和倾听顾客的意见,实际上是以政府为导向而非是顾客为导向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而新公共管理的提出,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挑战,并且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大胆的改革创新,让顾客有了多样化的选择,顾客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逐步建议一个完善的服务性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行政的终止,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政府行政人员未必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未必真正走群众路线,始终以“为人名服务”为宗旨。而是我国的行政人员经常脱离人民群众,没有适当的维护人民的利益,形成了官僚主义文化。因此,群众强烈渴望我国政府行政机构能够吸收和学习新公共管理思想,提高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树立积极向上的行政文化价值观,深入群众,积极倾听群众的意见,走群众的路线,从而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三、我国应该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制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有一个误区,由于对其工作职责了解有限,不少教学人员对于行政人员有着某种程度的轻视,认为行政人员工作难度低,强度低,为学校创造的价值很有限。部分学校也对教学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在待遇和培养上区别对待,较为明显地在进修晋升等方面有所倾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校行政管理机制的改善。当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某些高职院校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前高职院校多把重心放在教学改革上,对行政管理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管理方式落后。一些行政工作太过繁琐,重复性高,工作方法陈旧落后。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确实存在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意识和工作方法落后,对于工作的主动改进和思考不足等问题。机构膨胀,人员过多,导致了行政管理体制效能不高,基层工作人员独立工作性差,工作创造力低,学校内部行政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了当前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管理方法与理念应该朝着更加科学实用、人文的方向发展,要让行政工作人员从内外感受到提高工作效能的动力和压力。
二、高职院校现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鼓励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职称评定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在作者看来,问题主要体现在考核方式不够严谨、对于行政人员的培训比较滞后以及行政管理机制陈旧落后。
1.关于考核。考核机制不够严谨,造成了激励效果的减少。考核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能力与效果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价,从而鼓励优秀人员并督促落后人员。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过程才能保证积极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考核机制有时对于行政工作人员的重视很有限,有时候考核的过程不够严谨,导致考核结果对于实际绩效的反映也就相当有限。而且考核缺乏针对性,每个部门的考核方式及标准笼统单一,很少体现其工作特点,基本没有考虑到部门区别和岗位差异。不少高职院校利用年终述职作为考核手段,述职报告内容完全由被考核人书写。这种述职报告方式通常都是套话为主,数据支持及成果展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种考评制度会有走过场的嫌疑,不能达到警示后进,鼓励先进的作用。虽然有惩戒措施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会用到,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考评不太重视,工作态度无法得到纠正。如果要进行有效考核,首先要建立一种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在构建这样的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人事部门与各职能部门都统筹进来。人事部门应该在与各职能部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考核制度以及设计各种考核材料以及对于考核结果进行汇总,起到一个组织协调的作用。而各职能部门则在上述的科学制订制度的指导下,通过制订细致的考核指标与内容,对于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考评并将结果和意见建议反馈给人事部门。最后要如实按照考评结果进行奖惩,以树立考核威信。考核主体也应该提供更好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多为教师和学生。能否为师生切实高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服务质量与态度是否优秀,作者认为是决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唯一标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往往都已有了让学生打分的考量,但是对于行政工作人员,本应作为重点参考的教师与学生却甚少被考虑进去。这样也相当不利于体现考核作用,无法从根本上促进行政人员工作效能的提高。让师生参与行政管理测评,使行政管理人员感受到服务对象对其的赞同,或者批评。可以通过定期与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或匿名投票等方式,深入了解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表现并依此定期进行考评奖惩。对于工作岗位应进行合理的分析定位,因为每个岗位的考核方式及标准都可能会有个性化的区别。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设置一定是要符合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必须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工作能力进行详细说明。这样可以做到让被考核者了解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考核的要求。对于考核指标,必须力求科学合理。既不能太过简单,体现不出考核的严肃性以及对行政人员的督促作用。也不能太过困难,忽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差别,从而打击了被考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学的考核指标应该根据管理事务中“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原理”来制定,着重考察重要工作的完成程度。考核指标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校发展阶段及目标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部门职能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改变而改变。
2.关于培训。不少院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都做得很到位,但是往往对于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会有某种程度的忽视。行政工作人员的发展在作者看来并不比教师队伍重要性小,当前时代的发展迅速,行政工作也是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的。一些先进工作方法以及辅助工具的熟练使用理应成为行政工作人员发展中的一部分,而不少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观念陈旧,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够。比如新的管理方法的引入迟缓,新的管理辅助软件的使用滞后等。如果能对行政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理念进行实际有效的再培训,相信有不少诸如工作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不小的提高。同时,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诸多政策的制订者,需要注意到学校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从而使院校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此要培养行政人员成为学习型人才,使其主动收集工作相关信息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情况,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对自身工作水平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笔者认为,工作意识与工作方法同等重要,只有做到两者的双培训、双提高,才能使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关于培训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形式,鼓励管理人员攻读更高学位,或者参加高水平的岗位培训,积累知识与经验,逐步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学校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有些院校认为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多数与其所学专业联系不强,这其实是错误的。其实对于行政人员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水平,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同时也为学校制定课程和专业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一些特殊情况下,行政人员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为学校减少部分人事负担,有利于精简人员编制。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能感受到校方对其发展的重视,感受到自己与教师队伍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工作进行调整。3.关于行政管理机制。要想使行政人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当前机制主要依靠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管束各职能部门的行为,虽然这样的方式对于规范管理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可能导致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过小,上级管控过于严苛,一味听命于上级,从而不利于改进工作效能及创新工作方法。要想更为有效地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应该部分减少上级的把控,“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一定的组织人事、资源分配、财务收支权力适度下放。”只有扩大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主程度以及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才能真正使管理人员感受到院校对其的信任与重视,使其增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的引入、创新和科学实践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结合学校实际,对多种激励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体系,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将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促进学校整体行政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使我们的高职院校能够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一)加强高校办公室自身建设,合理配置办公室内部机构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很多工作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力量来完成,这就需要保证办公室的整体合力;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和细节性又要求每项工作必须细致地完成。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首先加强办公室建设,合力配置办公室内部结构,做好科学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具备服务、咨询功能,还具备办事、管理功能,其配置的合理性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发挥有直接影响。[3]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可以对彼此工作职责有明确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人员,使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同时,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还应建立起同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个人在完成各自职责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做好与其他同事的协调衔接,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高校办公室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的运转程序进行规范,使行政管理工作在办文、办会、办事不仅有章可循,而且有据可依。
(二)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精益求精
办公室是高校行政工作的“门面”,其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息息相关。高校办公室人员是领导与基层员工的中介,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因此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应善于调节个人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主动寻找工作中的各项服务,对高校行政事务工作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研究积极参与,主动去想如何更好地规范服务、搞好事务。只有对全方位服务观念牢固树立,为领导、高校各部门提供耐心细致地服务,才能树立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良好形象。其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奉献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吃苦,事无巨细都应一丝不苟,在不怠慢的同时做到毫无半点差错,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性、规范性。[4]此外,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树立精益求精的理念,面对日常工作的各种琐碎工作都应优质、高效、有序地完成。
(三)对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正确处理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关系复杂,要有效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第一,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服务中心与日常事物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心工作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首要和中心工作,日常事物的安排必须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增强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预见性。第二,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参与决策和抓好落实的关系正确处理,对管理中的各项新情况及时分析,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5]第三,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政务服务与事务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政务是核心,事务是保证,高校办公室工作必须更加侧重政务,促进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还应对行政工作与单位各级组织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对行政领导的核心地位加以维护,同时对高校各级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
新时期办公新形势向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应立足其基本特性,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正确处理,更好地推动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陈琳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责
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具体职责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中。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及中央与地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分工负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下,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本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布局、专业(工种)设置、招生、毕(结)业生就业安置及中、长期规划。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对地市政府责任有明确规定的是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市(地)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流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由省级有关部门与职业学校所在市(地)联合共建、共管,增强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2010年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根据以上政策文本,我们可以讲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职责概况为:规划、统筹、监督和保障等。
二、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调查
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是地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规定,对地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出台了多项政策,召开多个工作推动会议,但是地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却存在政策表面化的偏差。那么这种“中央热、地方冷”的现象表现如何?地市政府究竟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就这些问题,笔者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研修的地市教育局长和督学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从被调查者来自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占27%,中部地区占32%,西部地区占41%,说明样本所在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
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和人力支持的经济功能已被地方政府认同,职业教育也被列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调研显示,96%的地市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中;81%的地市每1-2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是“说起来重要,办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投入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训,必须配备实训设备和耗材,学生培养成本高于普高,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常是普通教育的2.5倍。但是调研中发现,与普高相比,被调查地区中职学校经费投入高于普高的占26%,与普高一样的占28%,低于普高的占46%。笔者曾带队去东部某省的一个地市级考察,与所料一致的是,该市重点中专与重点中学在校园面积、基础设施、校长和教师配备上都有很大距离。
(二)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以分别管理与归口管理为主,政策落实与质量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人保部以及部分行业、企业管理。调研显示:46%的地市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分别管理,44%的地市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10%由政府层面统筹管理。也就是说,分别管理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当前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在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大家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政策落实不力”和“缺乏职业教育督导”,都占36%,其次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占26%,再次是“上级领导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占10%。在政策落实上,部分地区用于职业教育的30%的教育费附加政策不能落实。为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地市财政部门将这笔经费暂时划拨到教育局财政上,检查结束后马上划走。局长们戏称,这是“财政局长与教育局长玩的一个数字游戏”。生均拨款政策执行更是困难,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财政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仅有10个省(区、市)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在职业教育督导上,2012年,教育部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督导条例》,由于现代教育督导工作历史不长,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更是新生督导项目,很多督学、督导办主任并没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的经历,专门设置职业教育督导机构和将职业教育列入当前督导计划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56个职教试点项目中仅将内蒙列为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占试点项目的1.8%。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恢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以来,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建立了行政管理专业,各个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培养模式与相对固定的专业课程设置。然而,从“立德树人”视域检视,现阶段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与“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相适应。
(一)偏重知识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现代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人民创造福祉的基础之上,即以服务人民为价值取向,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要为旨归,而不是立足于满足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的需要。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民本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通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方法才能发挥正确作用。这是保证我国政府成为履行服务职能并承担服务责任的现代政府之前提。然而,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现有的人文素质培养基本限于一些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基本原理等,而作为研究行政活动中的文化、伦理现象的应用学科———行政文化学、行政伦理学、民主行政、法治行政在很多高校都尚未开设。
(二)缺乏内在的联系和梯度发展的必要衔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认为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密切相关,行政管理专业脱胎于政治学;另一种为管理学倾向,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与管理学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如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政治学类课程有8门,管理学类课程有5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政治学类课程则是7门,分别是政治学原理、当代国际关系、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管理学类课程有5门,分别是管理学原理、西方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学、城市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单纯从政治学取向或管理学取向来进行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设置,不仅导致课程体系的单一化和趋同化,而且抹杀了行政管理学综合性、复合型的学科特点,行政管理专业成了没有专业的“万金油”。更为重要的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这个体系的各门课程都是行政管理学学科内部持续演进和知识发展的结果。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应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衔接。但实际上,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必要衔接,知识结构层次体现得不明显。笔者曾对国内11所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实证研究,这些高校除了自身领域的行政与公共管理类课程之外,其他学科的课程在课程模块中的平均比重大约占到了71.58%。以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学导论、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等课程占据了课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在有限的总学时限制下,学到的东西不够系统、连贯、深入。知识链条的断裂,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深厚;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如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突出。
(三)在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技能上着力不足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行政管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行政管理的系统化、行政决策的科学化、行政管理方法的定量化和最优化、行政事务工作的自动化。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主动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尽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要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内容,但传授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智力和能力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传授他们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然而,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培养学生分析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课程不到20%,而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达到50%~60%。基本原理类的课程内容中,又以概论性、原理性和介绍性的教学内容居多,操作技能、操作方法、管理流程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居少。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使学生掌握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研究方法和具备更高级的专业素养,因而难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此外,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单一,缺乏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目前全国本科阶段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200多所,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布的7批34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只有12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特色,使得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课程体系优化是对课程设置问题的正视,是对已有矛盾与疑难的探究,是改善现状的必须途径。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拼盘”式的结构,如何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学科边界,如何克服行政管理专业的“身份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满足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整个行政管理学界的艰难使命。(一)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行政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需要出发,从未来科学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从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出发,允许多种课程模式的存在。[7]宽基础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活模块是指学生在具备广博而扎实的基础后,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做法就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学生在完成基础模块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选修某一个或几个方向模块的课程。基础模块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行政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模块有:①基本理论和政治素质课模块,主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的课程。②人文基础课模块。这部分课程模块由该专业所涵盖学科的基础课构成。方向模块的设置,应当着力对现有课程体系大胆革新,删除或合并一些过时、重复以及与现实严重脱节的课程,多增加一些学科前沿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的课程。方向模块由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构成,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方向模块有:①继续深造模块:包括比较行政学、行政学说史、行政哲学、行政文化学、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等课程。②公务员考试模块:包括公务员制度、行政职业能力开发、秘书学、市政学等课程。③政策咨询方向模块:包括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决策咨询、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等。④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
(二)彰显学科自身特色行政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竭力避免简单的“大杂烩”或“拼盘”。在充分了解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遵循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和学科优势,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在对行政管理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安排时,不要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内容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整体性,量体裁衣。①内容的有效性,即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过于复杂的行政管理案例,有些硕士生、博士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难,这样的案例进入学科课程,只会使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更加模糊。过于简单的行政管理案例,则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迁移力和探究精神。②内容的科学性,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动态选择适应性强、包容性大、派生能力强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理解并熟练运用一般管理尤其是政府部门运用公权力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普遍规律。③内容的整体性,则是指各课程要纵向有效衔接、横向协调配合,尤其是要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递进性。除此以外,行政管理课程设置还要考虑地方、区域特色,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开发创新出更多的专业特色。比如,大连海事大学利用其培养航运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优势,凝练“港航行政管理”的学科特色,其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广受港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水平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高校,因而其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就突出了城市管理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