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望达到2.55亿,而上海户籍老年人也将超过540万。调查显示,上海有70.6%的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已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服务产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面临生存压力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这对促进传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剖析上海户籍人口老化问题,分析沪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前景,探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路径。
一、上海户籍人口老化问题现状
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且呈现总量大、程度高、速度快、不平衡、高龄化等特点。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至2.55亿,占总人口的17.8%。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正呈高速发展态势。1979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超过10%。资料显示,至2016年底,上海户籍人口1449.98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57.7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1.6%,比上年增长5%;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79.66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7.4%,占户籍总人口的5.5%,比上年增长2.1%。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将达540万,老龄化程度高达36%,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口老龄化出现早、速度快、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少子女化、空巢化问题较为严重。以合并前的老静安区为例,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33.9%,人口老年化率全市最高。在浦东潍坊、上钢等街道,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的老年人口已超六成,上钢新村街道80岁以上老年人多达2000人。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养老资源紧缺,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不够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凸显,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加。
二、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老龄人口体量巨大,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迅猛,养老服务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和民生问题。
(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格局,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702家,床位13.28万张。其中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347家、床位5.94万张,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48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3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3个,社区助老服务社202家,覆盖全市30.55万老人,占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的7.3%。全市有13万困难老人领取居家养老补贴,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人员30万以上。
(二)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社会养老机构缺乏、居家养老缺少支撑、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5-40张。上海民政部门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为15.9万张。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30张以上。“十三五”期间,上海每年至少需要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即便这样,上海养老所需床位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540万户籍老人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据调查,长宁区仙霞街道辖区内共有3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500余张,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少老人说,机构养老费用不低,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更别说床位有限,有钱也不容易进。
三、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研究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框架,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如今,“9073”已变成全国推广的养老模式。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70.6%的老年人将居家养老作为首选。居家养老产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在4万亿元,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至13万亿元。浦东新区“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5亿元到1.7亿元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发展。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民生民意调查显示,70.8%的市民希望居家养老。以本市老旧住宅小区为例,上海共有9720万平方米老旧房屋,涉及162万户居民,共567万人,其中老人为170.1万。在170.1万老人中,如果有七成老人参加居家养老,那么119万老人所带来的消费规模非常可观。上海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5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截至2017年3月,上海已累计发放津贴48.46亿元,受益老年人累计达311万。上海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享受全额养老服务补贴,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护等级对应的服务时数分别为每月30小时、40小时、50小时。照护等级为轻度、中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19元执行,重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20元执行。按照现行上海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人均每月773元测算,居家养老服务年收入可达9.2亿元。目前,上海居家养老主要依靠街镇或居委会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由家政公司提供的单一家政服务、志愿者或社区互助组织介入的助老活动,队伍规模小,服务内容少,专业素质低,质量不稳定,收费不规范,时间受限制。护理人员,康复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匮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偏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较低。据调查,上海享受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仅占7.3%,81.5%的老人对家庭照料问题存在担心,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仅为27%。有位老人的护理等级被定为“中度”,可以享受免费20小时单位、自付20小时单位,总计每月40小时单位的养老服务补贴。老人喜出望外,没想到街道委派的护理人员每天上门仅仅是烧饭、打扫房间,而老人最需要的洗澡、擦身等护理服务却不能提供。因此,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
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看好。调查显示,有意购买上门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58%,未来会考虑购买的老年人占50.9%,希望在家里接受护理的占61%,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人员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服务、场所、信誉、人员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物业服务企业如在构建居家养老体系中有所作为,就能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目前人工成本逐年递增、经营管理费用不断上涨、物业费收不抵支的生存窘境。
(一)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必要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以下益处:有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履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责任,彰显物业服务企业的社会价值;符合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可从满足居民需求出发,立足住宅小区现有资源,挖掘潜在市场机遇,延伸和整合物业服务链条,创新社区商业经营模式,力推物业服务转型升级,实现传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化;有利于拓展物业服务市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独特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共有物业服务企业3492家,居住房屋建筑面积6.42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6.9%,从业人员为83.9万。物业管理已基本实现全市住宅小区全覆盖,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物业人员工作在住宅小区,与居委会干部、业委会成员和住户关系密切,能够得到居民的信任,对住户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可在上门走访慰问、收缴租费和维修房屋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社区力量,整合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对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设施设备维护等专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可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利用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企业经营的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实施改造,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发挥拥有24小时服务的应急抢修队伍的作用,可随时为老年人解决房屋维修、设施检修、花卉整理等急难愁问题。沪上不少物业企业已尝试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万科物业公司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经营业务,开展幸福驿站建设,开办“第五食堂”、“万物仓”等业务。新长宁集团仙霞物业公司打造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新业务,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收到了明显成效。
五、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路径探讨
面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新兴的潜在市场,物业服务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思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一)健全居家养老联席会议机制要发挥政府在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民政、财政、税收、物价、公安、房管、街镇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由民政局、房管局、街镇、派出所、房产办事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组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职能,研究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措施。加大养老资金投入,扩大政府出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果覆盖面。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实施资金补贴,推出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保证物业服务企业有一定的营利空间。
(二)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较低、缺少业务培训,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上海养老护理人员不足5万,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17%,计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养老护理人员7.8万,但仍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上海的一项统计发现,护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人员不足1%,有专业背景、经过一定训练的人不到10%。物业服务企业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构建多形式、高标准、严考核、重素质、有激励的人才培养体系。物业服务企业可从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等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乐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组织居家养老业务技能专业培训,着力培养管理学、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定期对居家养老人员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企业自培、市场引进、公开竞聘、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一批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后备库,对后备干部的素质要求、选拔程序、带教方式、考核办法、提拔途径等作出严格规定,建设一支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管理、业务较精的高素质、职业化团队。据测算,上海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3.9万,如有10%的从业人员转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再加上从社会上引进的专业人才,可建一支近10万人的居家养老人员队伍。
(三)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
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由于资金渠道单一,养老经费短缺,社会力量参与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举步维艰,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要解决居家养老经费短缺难题,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养老补贴外,还应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接受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捐款等途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基金。按照“社会公益、自主经营、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并对物业服务企业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由政府向物业服务企业购买养老服务成果,给予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补贴。浦东新区对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餐实际供应量达到设计供餐能力70%以上的,由区财政每年给予2万-8万元不等的补贴。参照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做法,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成绩突出的物业服务企业,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税收优惠扶持物业企业
虽然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其优势,但由于物业企业自身经营入不敷出,再要投入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确有不少难度。因而要从财政税收上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建议:保留原有直管售后公房租金免税政策,延续对企业部分收入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加大对老旧住宅小区财政补贴力度,对政府购买物业服务成果支付给企业的资金补贴,实施税收减免;对参与居家养老的物业服务企业上缴的税收实施“先征后返”,以解决物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工商、民政、房管、卫生等部门应建立相关准入制度,使其享受养老机构优惠政策。据预测,浦东新区户籍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底的82.3万增长到2020年的100万,老龄化率将由28.2%上升至32.8%,《浦东新区“十三五”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扶持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预计年投入资金1.5亿-1.7亿元,提高养老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的开办费补贴标准、护理员岗位补贴标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90岁老人补贴标准等,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的各类机构给予补贴。
(五)鼓励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提出了以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目标,这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政府部门要鼓励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而物业企业要积极投身居家养老服务。物业企业要发挥拥有小区设施和活动场所、熟悉住宅小区情况、与居民关系较为密切的优势,主动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联席会议这个平台,联合街镇、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力量,利用其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小区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进行改造,增设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养老服务场所;整合住宅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以物业企业为主,组建由居委干部、社区医生、物业人员、小区志愿者参加的养老服务队伍,推出走访慰问、上门维修、义务劳动、定期体检、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启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GPS定位、SOS紧急呼叫、跌倒报警、电子护栏,全天候守护老年人健康和安全;实施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全方位预约上门服务;由物业企业提供包括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或个人出资购买服务成果,让老年人不出家门便能享受全方位、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浦房集团管辖着197个住宅小区,有居民24万户,涉及70多万人,旗下七家物业企业均开办了职工食堂。如能在保证职工用餐的同时,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形成物业配送、集中就餐的服务体系,就能为辖区20万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如果就餐的老年人能达到总数的50%,用餐规模可超过10万人,加上其经营所得、政府居家养老补贴、税收减免,企业由此获得的经营利润相当可观。
(六)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全新模式
要加强财政、税收、物价、房管、公安、街镇等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对居家养老服务实行指导和监管,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测评体系,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形成政府主导下的较为科学的评估考核和奖惩机制。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配套措施,努力做好物业管理延伸服务,积极创新企业营利模式。实施养老机构运营补贴与等级评定挂钩,综合考虑设施、服务、管理等各项因素,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对形成品牌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奖励。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健全供给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走出一条物业企业转型升级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新路。
作者:吴鸿根 单位:浦东房地产集团